2019高考考试说明作文示例题解析

发布 2021-03-30 10:08:28 阅读 7441

2023年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

示例题型解析(作文)

例1:请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的文章。(2023年山东卷)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审题指导:1、对“你”的理解。题目中“你”,乃是题目之焦点,对于“你”的不同理解,决定了作文的主旨趋向。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根据自己所掌握材料的熟悉度,选择“你”的内涵。可实可虚,可具体可抽象!

你”还可以是抽象的某种精神、价值观、思想体系等,如:爱、大爱、爱心、关爱、博爱、忍耐、坚强、坚毅、慈善、善良、诚信、纯真、真情、亲情、微笑、感动、感恩、良知、团结、竞争、合作、勇气、宽容、希望、目标、规则、自信、宁静、诗意等。在这一类定位中,也有磨难、坎坷、挫折、困难、残缺,这种客观存在而人的主观上排斥的东西,如果表述不当,驾驭材料的能力不够,可能会给人以不太合情理的感觉。

2、对“世界”的理解。“世界”可以是小世界,是一个家庭、一个集体、一个社团组织;也可以是一个大世界,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整个自然界,但不管是大世界还是小世界,这个世界都还不能尽如人意,还存在许多问题,还有很大发展和完善空间,这是本文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3、对“需要”的理解。“需要”锁定了“世界”和“你”之间的关系,“需要”是“应该有”或者“必须有”,是价值,是责任,是奉献,是人类意识和未来关怀;“你”字言辞恳切、真诚,让你难以拒绝也不能拒绝。当看到这个作文题目的时候,相信每一个充满责任感、使命感和生命意识的“你”,眼角都会湿润起来,内心都会暖暖的,因为“这世界需要你”是忧患与奋起的完美粘合体。

关键是如何给“这世界”和什么样的“你”来定位,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小、世界在腾飞、世界需要绿色、世界需要创新、世界需要和平、世界需要发展……对此需作深层次的思考,仅仅作表面空洞的描述,是难以真正说服人的。

审题误区:1.对“你”的认识不清。许多人不能给“你”明确定位,只是泛泛而谈,整篇文章没有明确“你”指称谁,更出现了化“你”为“我”的错误。

例如:普罗旺斯紫色的薰衣草让我魂牵梦萦,江南水乡盛开的荷花让我心无尘滓,乞力马扎罗山下静卧的雄狮让我敬畏,可可西里奔跑的羚羊让我泪水盈眶,每个生命都非常重要,同样我一样重要,这世界需要我。

到这里题目当中的“你”,已变成了“我”,转而迷失了主题,成了“这世界需要我”的论证了。

还有的对“你”的定位不清。有考生的尾段写道:这世界需要你,用坚强做翅膀,再苦也要飞翔,坚持是成功的保障,只为那蝶舞花间的梦想,诚信是一生的信仰,用生命为它护航,慈善是毕生的追求,再苦都不会停留,亲情是永恒的话题,永不裉色的画卷。

本段的“你”到底指什么,是“坚强”还是“诚信”,是“慈善”还是“亲情”,杂乱不清。

例2:题目:这也是一种(2023年福建卷)

请先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形成完整的题目,然后写一篇不少于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写半命题作文,创新的突破点在补全题目上。谨慎于前,方能潇洒于后。

只有在补题上煞费苦心,才有望一挥而就,写出情文并茂的考场作文。补题之前首先要抓住“这也是一种这一文题中的两个“题眼”:

关键词一:这。

“这”,指示代词,比较近的事和物。比较近,就暗示你所写的要突出真实、真切,最好是写你自己的感受。把“这”字替换一下,就可以明了写作的内容——如失败、挫折、平凡、缺憾等等。

关键词二:也。

本题写作的内容有很大的自由,关键是如何在行文中巧妙的点题——也。

“也”,表示同样。写的内容表象和实质有差异,但经过写作者个体独特的感悟、认识和升华终于有了感悟。一个“也”字,要求文中有作者认识的转变,你可以不交代这个认识的变化过程,但要有体现“也”字的点题。

审题误区:拟题俗套,重复雷同。比如,不少同学的题目可能会拟为《这也是一种美丽》、《这也是一种成功》等,好像大家要面对的似乎不是“美丽”就是“成功”。

不难看出,由于思维闭塞、缺乏创新,学生都是按照同样的思路去命题,这岂能不出现“千人一面”、千“空”一“词”的雷同现象!

拟题过大,难以下笔。比如,《这也是一种人生》这类范围就过大了,拟出这样的题目,写起来不易把握,只能泛泛而谈,要写深写透很难,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脱离文题,我行我素。半命题作文在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就相当于一篇命题作文了,因此文章的内容就应围绕题目来表现,但有些同学可能会抛开题目,任意为文,与文题相距甚远,造成失分。

例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2023年江苏卷)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文章。

写作指导:江苏高考作文命题没有在审题上设置障碍,主要考察考生的写作能力。为了帮**生打开思路,前几年江苏卷的命题者们常常要在题目前加上一段提示语,但提示语也是个双刃剑,提示语框死了或是提示得不周密,反而弄巧成拙。

有人因提示语而打开了思路,有人也因提示语而误入歧途。

文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能引发考生对“忧”与“爱”的深层次的思考,而且这种关系型的作文题更有利于考查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忧”或“爱”的对象是什么?应该是同一的。

忧是一种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生活、家庭、社会就会充满爱。“忧”中要有“爱”,“爱”中又要有“忧”,忧国与爱国,要写出忧与爱的逻辑联系,先有忧后有爱,爱从忧中来。这是对学子们水平与智慧以及人性与品德的综合大考验,任何一个方面的肤浅与缺失,都或多或少影响着精彩作品的诞生。

同时,文题的发散性又很强,既可写小忧小爱,对亲人、对同胞,体现亲人、同学、师生、邻里之间的关心和爱护,对生命个体的忧与爱,也可写大忧大爱,写对祖国、对民族命运忧与爱,不同层次的考生也都有话可说。人们常说“居安思危”,实际上就含有“忧与爱”的意思,有了忧患意识,忧患的最终是为了爱,这样文章选材比较广阔,自然就会有深度。

在文体的选择上还是比较公平的,考生无论选择哪种文体都可成文。写记叙文,你可以叙写生活中的点滴片断;写议**,你可以纵论“忧”与“爱”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都要扣住两点写,如果阅卷老师能从你的文章中感觉到你的“忧”是因爱而生的,而你的“爱”又因为“忧”而显得更加浓烈,那你的文章就一定能获得高分!

南京一中特级教师孙芳铭如果考生在考场上不是胡编乱造,不是像往年一样靠引用古人、死人过日子的话,好好去写这个题目,写作过程就会是一次灵魂的洗涤。据我了解,今年考生中很多都是从大的方面来写,写忧国忧民的不少;也有一部分从小的方面来写,写忧父母,比如忧父母年龄大、责任重等,我觉得这些都可以写。但是这样写很可能写出来的就是“大路货”。

考生写自己有真切体验的“忧与爱”会更好。例如一高二的学生作文《吃饭》,写的是他爸爸在一个大饭店请人吃饭,结果人一个也没来,他爸爸就打**给他爷爷奶奶,谁知爷爷奶奶开心地一路跟别人说。直到回家后还在讲儿子今天请我吃饭。

结果小作者看到爸爸回家后痛哭流涕,感触很深。这种文章就很好。如果考生能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写一点真切的体验,就能写出动人的文章来。

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尉天骄认为这个题目很多学生都有话说,写得好却不太容易。因为很多学生很容易走到套路上,拿屈原、文天祥等等来举例。这个题目要写好,怎么写呢?

比如抓住孟郊的诗,是母亲对儿子的爱,可以反过来写儿子对母亲的爱;也可以取自己熟悉的入手,比如农村学生可以写河流的污染、土地的减少,比如“我为什么忧患河流污染呢?因为我太爱我门前这条小河了。这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所以看到河流污染忧心忡忡。

”城市学生可以写因为居住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亲情淡化。但很多学生想不到这些,容易写到套路上。我还担心一个问题,这个题目可能有的学生会把忧和爱写分离了。

只写爱不写忧、只写忧不写爱,或者将两者写脱离了都是属于跑题了。

例4: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2023年上海卷)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写作指导:从审题角度来看,我们首先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然后再抓关键词。这个材料的整体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有选择穿过沙漠道路的自由,但是没有不穿过的自由,所以这里的自由与不自由是在选择道路的情况下出现的,自由与不自由是附属于这个选择的。

通读材料不难提取出关键词“自由”,材料也很容易想到“自由”和“不自由”的关系。“沙漠”又非常容易联想到困难、挫折、人生必须经历的各种无奈与不快等等。总体来看考生比较容易在看到题目的最开始便想到一些可以选择的材料。

另一个关键词是“选择”,矛盾在于“选择”和“不能选择”。我们可以做出很多选择,例如人生该如何度过;但是我们又不能选择生老病死。

综合两组关键词来看,“自由”在于自己能否作出“选择”。

类似的很多话题在孩子们平时的练习中有较多的涉及。只是,“自由”这个关键词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哲学和政治,擅长这一学科或对此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容易写出深刻性。

从写作内容分析,这个材料依然要求学生由内而外的思考。学生考察这个材料的思路应该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体会这样的感受,然后再由自己及别人、及社会的思考,他关注的必定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更多的导向外界生活。包括他者的生活、包括生命的思考、包括社会的思考,所以这个材料需要学生较多的积累进行写作方能成就一篇大气之作、深刻之作。

比较容易联想到卢梭的“人生而自由,却无不在枷锁之中。”

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

可以联想到法律。自由和民主不是百无禁忌,必须在规则下有序进行。

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度过人生的道路和方式,但我们也必须经历生老病死。

例5: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2023年安徽卷)

吴兴杂诗(清)

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

注意: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4.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指导:这首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

这首诗总体上看还是比较简单的,描写江南太湖一带的独特的美丽风光,考生应该不难看出这一点。但题目的要求中有“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并“根据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文章”,也就是说,命题者已经告诉考生——这首诗含有哲理,要根据诗的哲理来写文章。但是诗中的哲理大概就不是每个考生都能看到的了。

那么这首诗**含有哲理呢?仔细分析,四句诗都是写景的,前两句看不出有什么哲理,而后两句除了写景外,似乎也含有一定的哲理。深水处种菱,浅水处种稻,不深不浅处就种藕,也许可作这样的比喻——天资聪明的学生就强化训练,让他去参加数理化竞赛,然后保送上名牌大学;天资一般的就让他去考个一般大学;天资中等的就勉励他踏实学习,考个中等的学校。

也就是孔子说的,教育要因材施教(或者叫分层教育)。这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的。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也可以写“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但要注意阐述角度和语言表述。

2023年湖南高考考试说明

011年湖南高考 文科数学 考试大纲解读 2011年湖南数学高考考试说明与2010年相比,在考试内容和要求及试卷结构上没有变化。作为高三的学生和教师应该高度重视高考考试说明,把握高考的方向,夯实基础,全面提高。构建知识网络中学数学中的主干知识包括 函数 不等式 数列 立体几何 圆锥曲线 向量 概率统...

2023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

2010年江苏高考各科考试说明正式出炉,与2009年相比,各科在题型设计 考试范围 难度要求乃至部分学科的分值比例上都有调整。记者约请南京相关学科名师进行详细解读,并针对 考试说明 的变化提出备考建议。语文 取消选做题 点评人 南京金陵中学语文教研组副组长王奎礼 解读变化 细读语文学科考试说明,我们...

2023年山东高考考试说明

2013年山东高考考试说明 文科综合篇。1 考试内容 时事政治内容截至3月。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 历史和地理三科。思想政治必考内容包括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以及时事政治。历史必考内容为古代 近代 现代三部分,选考部分的命题范围为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