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检验。
1)【实验2-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结论:氧气能支持燃烧。
应用于检验氧气的存在: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木条复燃,则证明瓶内装的是氧气。
特别注意】氧气是不可以燃烧的。
讨论:现桌上有三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如何区别?
2.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反应现象。
关于氧气性质的几个实验如下所示:
由以上实验得出结论: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跟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2)氧气具有氧化性,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3)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的更剧烈。即氧气具有助燃性。
4)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如铁、铝。
二、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急救、登山、潜水航空。
2.支持燃烧。燃料燃烧、炼钢、气割、气焊、作为火箭发动机的助燃剂、制作液氧炸弹。
三、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1.化合反应。
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多变一)
2)反应通式:a + b+ ·c(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c + o2===co2s + o2 ==so2
4p + 5o2 ==2p2o53fe + 2o2 ==fe3o4
2.氧化反应。
1)定义: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非基本反应类型)
2)注意:氧指的是“氧气”和“含氧化合物”。
fe + o2 → 点燃)fe3o4
h2+cuo → 加热)cu+h2o
3)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关系。
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同时也是氧化反应 。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四、氧气的制取、收集和检验。
1.反应原理:
1)高锰酸钾 →(加热)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kmno4 → k2mno4+mno2+o2
2)氯酸钾 →(加热,二氧化锰)氯化钾 + 氧气 (二氧化锰为催化剂)
kclo3 →(mno2) kcl+o2
3)过氧化氢 →(mno2)水 + 氧气 (二氧化锰为催化剂)
h2o2 →(mno2) h2o + o2
注意:高锰酸钾为紫褐色粉末;氯酸钾为白色固体;二氧化锰为黑色粉末。
2.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
1)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a)、固液不需要加热型(选b)
2)收集装置: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且不易溶于水(选c或d)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1)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查:检查装置气密性。
装:将高锰酸钾装入干燥的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均匀加热后,固定在药品的底部。
收:用排水法或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移:收集氧气结束后,将导气管移出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2)注意事项:
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铁夹要夹在离试管口三分之处。
试管内的导气管稍微伸出胶塞即可,便于气体导出。
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加热时先要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将酒精灯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在收集(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实验结束时,先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4.氧气的验满和检验。
(1)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满。
2)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则为氧气。
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1.催化剂。
1)催化剂定义: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触媒)。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2.催化剂的特点。
催化剂的特点为:“一变”、“两不变”。
1)一变:指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这里的“改变”指加快和减慢。
2)两不变:是指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六、分解反应。
1.分解反应概念。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一变多”
a = b + c +
2.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比较。
七、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一定是燃烧吗?(电灯发光放热)
燃烧时一定有火焰产生吗?(不一定,比如铁)
燃烧能在水中发生吗?(可以,只要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有氧气)
2.可燃物的着火点。
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做该物质的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
3.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着火点。
【特别注意】:三着条件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4.**燃烧条件的实验。
八、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灭火的原理:
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只需其一),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1)清除可燃物或者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2)隔绝空气(或氧气)。
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常见的灭火方法:
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2)将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离。
2)用大量的冷却剂(如水)冷却燃烧物,使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九、燃烧、缓慢氧化、自燃、**。
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一种发光、放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2.缓慢氧化。
1)定义: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缓慢的, 不易觉察的氧化反应。
例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铁和铜的生锈。
3.自燃、**。
1)自燃定义:某些可燃物在常温下发生的缓慢氧化,因热量不能及时散发使温度升高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而引起的自发燃烧。如白磷自燃、稻草自燃。
特别注意】不是所有的缓慢氧化都会引发自燃。
2)**定义:指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且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气体和热所产生的现象(化学)。
十、化学式
1.概念: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2)【特别注意】
纯净物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只有纯净物才可以用化学式,并且一种纯净物的化学式只有一种表示方法。
混合物的组成不固定,所以没有化学式。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以co2为例)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以cu为例)
3)位于化学式前边的数字(化学计量数),表示分子个数或原子个数;如果化学计量数大于1,则只表示微观意义。
4)位于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个数。
h2o——2表示1个水分子中有两个h原子。
3.单质化学式的写法、读法。
特别注意】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一 分子和原子的异同。二 分子的特点 分子总是在不停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的质量 体积都很小。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一般地,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分子间间隔大小 气态 液态 固态。利用 两条特点可以解释 热胀冷缩 分子扩散 蒸发 物质三态间的变化 气体压缩等。同种物...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小结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 水的组成。一 水的组成。1 水的组成 考点一 1 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 水电解器。b.电源种类 直流电。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 增强水的导电性 纯水的导电性差 现象 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注意 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 因此点燃前必...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科教版
第三章知识点总结。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的气体,当温度降至 183 时,凝结为淡蓝色 再降至 218 凝结为 的固体。氧气的密度比空气 1.429g l。常温时,1l的水中能溶解30ml的氧气 溶解氧 所以说氧气 溶于水。2.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可以用方法收集。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