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发布 2022-08-13 09:39:28 阅读 9229

一、 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二、 分子的特点:

分子总是在不停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

一般地,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分子间间隔大小:气态>液态>固态。

利用①③两条特点可以解释: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物质三态间的变化、气体压缩等。

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三、 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3.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4.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5.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6.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7. 注意: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元素来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用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来描述。

例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第二节原子的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3.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5. 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

6.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7.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8. 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比值,单位为“1”。

10. 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第三节元素。

1. 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 元素之最。

4. 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排在前五位的元素:氧、硅、铝、铁、钙。

5.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氧。

6.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7. 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8. 元素符号的意义: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果物质由原子构成,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9. 如果元素符号前加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原子的个数,只具有微观意义,宏观意义消失。

10. 如:h表示氢元素、1个氢原子。2h表示2个氢原子。cu表示铜元素、一个铜原子、金属铜。

11. 描述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12. ①宏观组成(描述物质的组成时用元素叙述):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13. ②微观构成(描述物质的构成时用分子、原子、离子叙述)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14. (描述分子的构成时用原子叙述)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15.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每一纵行叫做一个族,共16个族。

16. 周期的变化规律:从左到右,原子序数由少变多。除第一周期以外,每一周期都是以金属元素开始,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

17. 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等。

18. 核外电子的排布现在发现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电子层序数越大,层内电子的能量越大,离原子核距离越远。

19. 规律:①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第一层排满才能排第二层,第二层排满才能排第三层。

20. ②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n为层序数,第一层n=1,第二层n=2)。

21.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22. 原子结构示意图:一个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

24. 元素的种类。

25. ①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形成稳定结构。这种性质叫做金属性。

26. ②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易获得电子,而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这种性质叫做非金属性。

27. ③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为2个),为相对稳定结构。

28. 离子的形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在化学反应中,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互相吸引,结合形成稳定的、不带电性的化合物。

29. 离子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离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是8(氢是0)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30. 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离子也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回原子。

31. 离子符号。

32. 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在原子团或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可以不写。

如na+(钠离子)、ca2+(钙离子)、h+(氢离子)、cl-(氯离子)、o2-(氧离子)、oh-(氢氧根离子)等。

33. 离子符号的意义:mg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2o2-表示2个氧离子,每个氧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

34. 离子符号只有微观含义,没有宏观含义。

35. 一定带正电的粒子:质子、原子核、阳离子。

36. 一定带负电的粒子:电子、阴离子。

37. 不带电的粒子有:中子、原子、分子。

物质构成的奥秘。

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3.今年5月上旬,一枚用于探伤的放射源铱192(其原子中含有77个质子和115个中子)在南京丢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4.物质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微粒大小发生变化 b. 微粒质量发生变化 c.变成了新微粒 d微粒间的空隙发生改变。

5.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6、关于原子、分子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b、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运动。

c、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够再分 d、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7.用分子观点解释“干冰升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分子不停地运动 b. 分子间间隔变大 c. 分子体积急剧增大d. 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

8.以下事实对应的解释错误的是( )

9.将塑料袋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塑料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 )

a.质量增大b.个数增多c.间隔增大 d.体积增大。

10.下图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

a.分子很小b.分子不停地运动

c.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性质不同 d.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

11.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原子的质子数为12b.该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c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2 d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

12、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的相关信息,从图中不能直接获取的信息是( )

a、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b、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

c、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 d、氮气的化学式为n2

13. 2023年5月7日在南京丢失的放射源铱﹣192,于5月10日安全**.铱﹣192是高危放射源,会危害人体健康.据如图判断,有关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铱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b.铱的元素符号是ir

c.铱原子的原子序数为77 d.铱元素的相对原子量为192.2

14.稀土元素是一类有重要用途的资源。铈(ce)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铈的原子序数是58b.铈属于非金属元素

c.铈原子中的质子数是58d.铈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

15.铕是一种稀土元素,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铕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九年级上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一 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 氧气的物理性质。1 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o2是无色 无味的气体 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 l,密度比空气略大 不易溶于水。2 氧气的检验。1 实验2 2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实验结论 氧气能支持...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小结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 水的组成。一 水的组成。1 水的组成 考点一 1 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 水电解器。b.电源种类 直流电。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 增强水的导电性 纯水的导电性差 现象 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注意 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 因此点燃前必...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科教版

第三章知识点总结。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的气体,当温度降至 183 时,凝结为淡蓝色 再降至 218 凝结为 的固体。氧气的密度比空气 1.429g l。常温时,1l的水中能溶解30ml的氧气 溶解氧 所以说氧气 溶于水。2.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可以用方法收集。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