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发布 2019-06-03 05:27:40 阅读 5952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社会教育目标的含义;掌握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分解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难点是如何分解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

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纵向结构)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

是社会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是学前阶段社会教育任务和要求的总和,是对幼儿社会教育目标最为概括的陈述,是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见张明红p96)

在此基础上,2023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为:(见张明红p97)

1)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总目标在各个年龄段上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幼儿园各年龄班儿童社会性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

其主要特点就是将社会教育目标分化为不同的要求,形成对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幼儿逐步提高要求的具体目标,引导幼儿逐步达到社会教育的总目标。

例如】同样是培养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小班时,只要求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主动礼貌地问候小同伴;到中班时,希望幼儿逐渐喜欢和同伴共同游戏,关心弱小同伴;到大班时的目标则是能够主动地带年幼的同伴共同游戏,体验大带小的快乐,愿意与众多的同伴合作游戏。

可见,年龄阶段目标来自于社会教育的总目标,是社会教育总目标的具体和深入,而不同年龄阶段的目标之间应该是连续的、衔接的。

我们对学期儿童社会教育阶段目标表述如下:……见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p97)

1) 小班社会教育目标。

2) 中班社会教育目标。

3) 大班社会教育目标。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单元目标。

目前,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开展各种活动的时候,采取“主题活动”的方式。

主题活动指:在集体性活动中,以一个主题为线索,围绕主题进行活动与交流。

与传统活动形式相比,主题活动的意义在于:

第。一、主题活动贴近日常生活,幼儿兴趣高。

幼儿园的主题一般选择季节性、节日性以及幼儿的兴趣点为话题,这样的话题贴近生活,更容易被幼儿接受,幼儿也会比较感兴趣,而且由于贴近生活,更具有实用性,能够"学以致用",当幼儿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后,学习的兴趣会更浓。

第。二、主题活动更具系统性。

相对于传统的分科教学来说,主题活动更具系统性。因为,主题活动是以一个话题为中心进行延伸的活动,这些活动仅仅围绕这个话题而进行,这个话题始终贯穿与主题活动的始终,小的活动构成一个小主题,几个小主题就构成最后的大主题。

第。三、主题活动更具灵活性。

相对与传统的分科来说,主题活动更灵活,它可以根据时间、季节、节日以及孩子的兴趣灵活地确定主题的内容,可以定一个大主题,几个月完成,也可以定一个小主题,一个月或半个月完成,这样的灵活的教学形式,是传统的分科教学所不具备的。

另外,主题活动更注重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区域活动就是一大特色,每次主题活动时,都会相应地组织一些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主题教学的一部分,在主题活动中,幼儿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因此,有可能父母在某段时间会感到孩子不像分科教学那样学到很多知识,但是长久的您就会发现,孩子的能力再逐渐提高,而且知识面会很广,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

例1】单元活动:春天里的快乐。

活动总目标:

1.感受春天的美丽,体验春天带来的快乐。

2.懂得爱护环境,不摘花、踩草坪。

3.喜爱美丽的春天,能够用多种形式表现对春天的热爱。

4.喜欢观察动植物的变化,并能大胆地用语言表述。

5.发展动手能力,学习用多种材料和形式制作。

6.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敢于在人前大胆表现。

活动所需时间:四周。

单元活动包含的小主题活动有:《春天里的游戏》、《春天真美丽》、《我爱春天》等,每个小主题下又分为若干个活动,每个活动另设具体目标。

例2】单元活动:我和我的家。

活动总目标。

1.了解自己的身体及成长过程,体验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懂得自己也要爱爸爸妈妈。

2.能与小朋友友好地交往,愿意为父母、老师、小朋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3.学会用语言大胆地标的自己的想法,能解决一些小问题。

4.能用不同的材料、工具表现事物。

活动所需时间:四周。

单元活动包含的小主题活动有:《我自己》、《我的家》,每个小主题下又分为若干个活动,如《我家的宠物》、《我的家在北京》等。每个活动另设具体目标。

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目标。

一般是指一次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幼儿园教师要具有把宏观目标落实到每一项教育活动中,落实到幼儿的具体行为上去的能力。教育活动的目标,作为教育活动的效果,应该是通过对幼儿行为的检验而得到体现的。

由于对儿童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不同理解,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当中,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观,从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目标取向。

概括地讲,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取向主要有:行为目标、生成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a.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来设计目标,它指向的是通过教育活动儿童所发生的行为变化,目标设计中关注的是可观察到的行为结果。

行为目标强调的是目标的可理解性、可把握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指导教育者具体实施教育活动并评价其教育活动的效果。

这就是说,要以儿童外在行动的形式来表述教育目标(这种目标我们可以称为行为目标),要以幼儿为主语,以“能够”“可以”“愿意”“知道”“说出”等动词来表述教育活动结果。

如目标“培养幼儿合群、乐群的性格”——幼儿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和交流”“在和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能够感受到愉悦”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人交往协调的能力。”—会向老师问好和再见”“可以大胆地在他人面前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知道在做错了事情时要说‘对不起’”

b 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生成的目标。如果说行为目标关注的是结果,那么,生成性目标关注的则是过程。所以,有时它又被成为过程目标、展开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以过程为中心,以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为基础展开,强调儿童、教师与教育情景交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目标。

生成性目标注重从儿童获得经验的目的出发构建目标,强调儿童主动活动的过程,关注如何为儿童提供有助于个体自由发展的学习经验,促进其个性完善的发展。

比如,一些老师在教育活动中提出“满足儿童好奇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让儿童具有理解他人的情感、与人合作”等,都是生成性的目标的体现。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与行为目标的具体明确相比,生成性目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所以,这种目标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c 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强调的是个性化,指向的是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所以,表现性目标并不预先规定儿童的行为变化,它关注的是儿童在复杂的教育活动中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表现,追求儿童表现的多元化,而不是同质性。

表现性目标不是事先规定儿童在完成某一学习活动后应该获得的行为,而是指向每一个儿童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所具有的个性化的表现,而这种个性化的表现教师是无法准确预知的,但是它对儿童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展示又是有益的。

如对于一次参观“海底世界”的活动,如果从表现性目标的角度设计,教师关注的就不是“儿童能够说出海底世界鱼的种类”,而是“讨论海底世界有趣的事情”或“表达对海底世界的喜爱”等。

因而,表现性目标在一些欣赏活动、艺术创编活动或复杂的智力活动中体现得比较多。它对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取向的目标只是从某一特定的角度把握教育活动的目标,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或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和联系的。

同时,如果我们过分地强调行为目标,就有可能把行为目标作为一个可预先决定和操纵的机械过程,或者视作不可变化和更改的教条,忽视活动过程中儿童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导致割裂目标与手段、结果与过程之间的有机联系。

从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生成性目标取向,再发展到表现性目标取向,体现了对儿童的主体价值和个性培养的追求,弥补了单纯的强调行为目标的缺失。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横向结构)

1.自我意识。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有关自己成长的最基本的知识;

2)初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自尊心及独立性、以及最基本的自我控制和应变能力;

3)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自己,能够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

4)学会用恰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爱好、需求、情绪和情感。

2.人际交往。

1)愿意与他人共同游戏、活动并友好相处;

2)善于与人交往,懂得问候、交谈、与人合作以及参与活动的技巧,掌握几种交往策略;

3)能主动帮助弱小同伴,乐于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老人和残疾人,经常自愿地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

4)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初步具有诚实、勇敢、守纪等基本品质,开朗的性格。

5)初步了解自己所在的集体,逐步适应并喜欢集体生活,初步产生对集体的关心喜欢之情。

3.社会环境与社会规范认知。

1)指导自己的成长与家人的关系,感激父母长辈的辛勤养育之恩;

2)初步了解家庭、幼儿园,认识周围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及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尊重他们的劳动,产生初步的热爱劳动者的情感;

3)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并逐步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学习活动规则、生活规则等。

4)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公共卫生规则,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5)逐步懂得正确与错误之分,激发幼儿初步的是非感、爱憎感。

4.多元文化。

1)初步感受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文化。

2)了解祖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人文景观、少数民族和文化精品等,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

3)初步感受世界著名的人文景观及优秀的艺术作品,对世界文化感兴趣;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知识点总结

5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1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2 亲社会行为发生的时间。3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内容。助人与分享 出现的基本时间。合作 出现的基本时间 合作行为是儿童最常见的亲社会行为。安慰与保护。儿童亲社会行为并非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必然增多。对这部分内容的要点要能作基本的表述。三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

第二章护理教育的目标体系

护理教育目的及培养目标体现着一定时期教育事业 医疗卫生和护理事业对护理教育工作的要求。护理教育目的对教育任务的确定,制度的建立,内容的选择及组织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及理解护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对护理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才质量与规格的...

第二章社会统计的搜集

统计作为认识社会的有力工具,首先要对社会实际情况作周密的调查。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目的和任务,取得相应统计资料的活动。就每项具体的调查而言,就是对总体各个单位的有关标志的具体表现进行登记,搜集关于总体单位个别特征的大量资料。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方法及种类。在社会统计中,统计调查包括对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的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