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的概念。(2)亲社会行为发生的时间。(3)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内容。
①助人与分享:出现的基本时间。②合作:
出现的基本时间;合作行为是儿童最常见的亲社会行为。③安慰与保护。儿童亲社会行为并非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必然增多。
对这部分内容的要点要能作基本的表述。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1.儿童自身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生理成熟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2)气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3)认知发展水平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是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对与以上知识点相关的表述要能再认。
2.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有计划、有目的教育活动的影响。(2)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影响。(3)教师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教师良好的行为示范、积极的期望与恰当的强化方式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学习态度与行为;皮格马利翁效应。(4)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三个方面的要点。
以上四方面影响的要点要能完整表述,其具体内容,要求对与其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3.家庭、社区与大众**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要求能进行简要阐述。
第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功能:从不同视角对社会教育目标的功能进行的分类。对与这些功能分类相关的表述要能再认。
2.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与原则。
1)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内在依据;外在依据;操作性依据。要求能准确表述上述三方面的依据的内容要点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社会教育的领域目标的明确规定(即社会领域的总目标)。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原则:①方向性与基础性原则;②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③科学性与动态性原则。对这三方面原则的要点要能准确表述,对与原则的内涵、作用等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及其内容分析。
1)总目标:①总目标的特点;②总目标的内容取向分析。上述知识点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认。
2)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①年龄阶段目标;②分类目标,目标分类的两个基本视角,学前儿童社会性学习的五大方面内容;③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分类目标的关系。对这部分知识点要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能就相关表述进行再认。
3)主题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①主题教学目标的含义;②课时教学目标的含义,行为目标、生成目标与表现性目标。要求理解主题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能对相关的表述进行再认。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四种依据。(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三条原则。对“依据”和“原则”的要点部分应能准确再现,对其内涵和应用要求部分应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表述再认。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范围。(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纲领性描述:八个方面,主要应了解其涉及的几个空间范围的生活。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范围的分类描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对内容范围的四个方面应能进行基本的阐述。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组织。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原则:三条基本原则。(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策略:
①基于活动的渗透式组织;②基于核心主题的整合性组织;③基于经验的拓展性组织。上述知识点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基本的阐述,对相关的表述能加以再认。
第四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原则。
1.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1)随机性和无意性;(2)长期性和反复性;(3)情感驱动性;(4)实践性。应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这四个特点。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1)情感支持性原则;(2)生活教育原则;(3)正面教育原则,良好环境的基本特征;(4)实践性原则;(5)一致性原则。这一知识应全面牢固地掌握,并能够对每一条原则的内涵及贯彻的基本要求进行准确地阐述。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
1.以情感体验为主的方法:对于这三种方法,既要掌握它们的内涵,又要掌握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即如何运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基本的阐述。
2.以观察、实践为主的方法:三种。理解其内涵,了解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对相关的表述能进行再认。
3.以语言引导为主的方法:四种。理解其内涵,了解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对相关的表述能进行再认。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
1.幼儿园的专门教育活动。
1)教学活动:了解其基本特点。
2)游戏与区域活动:游戏的重要性;游戏与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相比所具有的特点;教师如何更好地利用区域与游戏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这一知识点内容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基本的阐述。
2.幼儿园的随机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和其他领域活动中随机教育,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又分为日常生活各个环节中主动的随机教育和偶发事件的随机教育。要求对相关的表述能进行再认。
3.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
1)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基本地阐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2)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要求能对相关的表述进行再认。
第五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概述。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合性原则。要求清晰地把握这三条原则,并对其内涵有所认识。
2.设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应掌握的基本信息: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了解,要求能对相关的表述进行再认。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题方案设计。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题方案设计概述:了解社会性主题活动的基本特点,能对相关的表述进行再认。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题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1)主题的确立:从传递社会知识经验的角度设计主题;从规范儿童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主题;从儿童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从儿童问题行为中生发主题。
(2)主题目标的设计。(3)主题内容的选择。(4)活动方式的确定。
这些知识要点要能清楚表述。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题方案的架构。
1)社会教育主题方案架构的基本要素:引发认知;情感体验;实践尝试;经验积累;情感迁移(行为建立)。这些要素要能准确表述。
2)主题方案架构的几种思路(样式):主要是了解每一种样式的基本特点,并能够在实践中加以尝试。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区域与教学活动设计。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设计。
1)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2)社会教育区域活动设计方法:
四个方面。这些知识要点要求能完整地表述。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主要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具体运用,即能够按照要求设计完整的社会教育教学活动教案。
3.教学活动设计原理与实例分析。要求能在实践运用这些设计原理,并以这些原理为依据对教学活动方案进行评析。
第六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概述。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对教师工作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评价。了解有关“评价”的内涵,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包括两个领域。
2.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意义。
3.明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原则: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对各原则的内涵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
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
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从四个方面来理解,要求能够进行基本的阐述。
2)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内容:要求对《幼儿品德和社会性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有较好的了解,对相关表述能够进行再认。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和落实的评价,主要是了解。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方法使用评价,主要是了解。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与结果分析的评价: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施过程的评价,从5个方面测评。要能进行基本的阐述。
4)社会教育活动中学前儿童学习的评价:四个方面的要点。要能进行基本的阐述。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方法。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中收集信息的常用方法:四种方法。对每种方法的基本操作和特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要求对相关表述能再认。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结果评价的主要方法:①指标体系法,主要是了解;②教育行动反思法:五个方面的反思内容要求能进行表述。
第七章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及其指导。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概述。
1.社会性行为问题的界定。
1)掌握“正常行为的一般标准”,六个方面的要点应能够较为准确地阐述。
2)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表现与特征。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表现:行为不足、行为过度、不适当行为;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
持久性的困难、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这些要点应能准确表述。
2.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分类。
1)基于行为问题原因的分类:由发展不成熟所导致的行为问题、由于需要未被满足而导致的行为问题、特殊的生理心理原因引起的行为问题。(2)基于行为问题严重程度的分类。
(3)基于行为问题表现的分类。能够运用这些分类分析具体的案例。
二、学前儿童常见社会性行为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1.认知性的不成熟行为:违规;自私;说谎;偷窃。要求理解各种行为的成因和实质,并能在实践中运用。
2.焦虑行为:重点是焦虑行为的干预指导策略,要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要点进行再现。
3.攻击性行为。
1)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工具性攻击与敌意性攻击;愤怒的反应性攻击和非愤怒的主动性攻击。能以这种分类为依据对具体的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正确归类。
2)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了解其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重点掌握其社会认知因素。
3)攻击性行为的指导。对于这些干预指导策略,应能基本掌握并加以运用。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基本指导策略。
1.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常用的指导方法。
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社会教育目标的含义 掌握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分解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 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难点是如何分解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教学课时 2 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