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单元。
1、我们可以从(气温)、(降水量)、(风向)、(风力)、(湿度)、(云量)等方面来描述天气。
年前,人们预报天气靠(观察周围的)环境来进行。
3、现在了解天气预报的途径有:(看电视)、(打**)、(上网查)、(听广播)、(看报纸)、(手机短信)、(问老师家长)等。
4、认识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晴)、(阴)、(多云)、(雨)、(风)、(雪)等。5、能预报天气的谚语有:
(蜻蜓低飞要下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
6、用来测(气温)的(温度表)又叫寒暑表。7、学会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7摄氏度写作(37℃)0摄氏度写作(0℃)零下5摄氏度写作(—5℃)4℃读作(4摄氏度)12℃读作(12摄氏度)35℃读作(35摄氏度)8、同一时刻在不同的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9、同一时刻在学校内测得的温度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阳光下—背阴处—教室)。10、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最高时并不在中午12点,而是(午后2点左右)。
11、世界各地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相同)的,都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12、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
雨量的大小用(毫米)做单位。13、测雨量前,要把水加到(“0”刻度)。
14、雨量器的大小、形状不同,测得的结果是(相同)的。
15、天气预报中雨量的等级划分标准是:24小时内降雨量在(0.1—10毫米之间)的是(小雨);(10—25毫米之间)的是(中雨);(25——50毫米之间)的是(大雨);(50——100毫米之间)的是(暴雨);(100——200毫米之间)的是(大暴雨);超过(200毫米)的是(特大暴雨)。
16、(风向)和(风力)是风的两个基本要素。
17、(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从东面吹来的风是(东风)。当红旗飘向西时,吹的是(东风)。
18、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19、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力的大小,也就是风速,用(风级)表示,通常把风力分为(0——12级),共13个级。
20假如我们既看到了**风的现象又看到了四级风的现象,这时风力应该是四级。21、风级歌:(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六级)举伞步行艰,(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二级)陆上很少见。
22、(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23、(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特征划分的时间段。
24、柳树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春季(发芽长叶)、夏季(生长茂盛)、秋季(树叶枯黄)、冬季(树叶落光)。
25、春季气候特征:阳光温暖,冰雪融化,植物发芽开花,冬眠动物苏醒。26、夏季气候特征:阳光炎热,雷雨大风,荷花盛开,植物茂盛。
27、秋季气候特征:天高云淡,凉风习习,小雨绵绵,穿上了毛衣。迁徙动物离去。
28、冬季气候特征:日照最弱,寒风刺骨,植物树叶落光,白雪压上枝条。29、把器材与测量内容连线:
寒暑表——气温雨量器——降水量风向标——风向风力计——风速湿度计——空气的湿度气压计——大气压。
血压计——血压电子秤——重量秒表——时间长短30、我们的观察器官有(眼睛)、(鼻子)、(舌头)、(耳朵)、(手)。
31要想收集到某个事物更全面、准确的信息,就应当依靠观察(工具)来进行观察。32、(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新测量的高度是(8844.
43米)。33、我国古代计量时间的仪器主要有(沙漏)和(漏刻)。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45单元试题1苏教版
第4 5单元。1 我们可以从 气温 降水量 风向 风力 湿度 云量 等方面来描述天气。年前,人们预报天气靠 观察周围的 环境来进行。3 现在了解天气预报的途径有 看电视 打 上网查 听广播 看报纸 手机短信 问老师家长 等。4 认识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 晴 阴 多云 雨 风 雪 等。5 能预报天气的谚...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45单元试题1苏教版
第4 5单元。1 我们可以从 气温 降水量 风向 风力 湿度 云量 等方面来描述天气。年前,人们预报天气靠 观察周围的 环境来进行。3 现在了解天气预报的途径有 看电视 打 上网查 听广播 看报纸 手机短信 问老师家长 等。4 认识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 晴 阴 多云 雨 风 雪 等。5 能预报天气的谚...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45单元试题1苏教版
第4 5单元。1 我们可以从 气温 降水量 风向 风力 湿度 云量 等方面来描述天气。年前,人们预报天气靠 观察周围的 环境来进行。3 现在了解天气预报的途径有 看电视 打 上网查 听广播 看报纸 手机短信 问老师家长 等。4 认识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 晴 阴 多云 雨 风 雪 等。5 能预报天气的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