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2019课标版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发布 2020-11-20 07:23:28 阅读 3980

平均数。

执教教师:安海镇庄头小学张炎伙指导教师:安海镇庄头小学肖家梭。

思考和提出的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二学段对“平均数”的要求是: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基于此,我在备课时着重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平均数的作用是什么?

2.“平均数”概念的本质是什么?怎样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平均数作为“数据代表”的意义?

3.如何让学生体悟“移多补少”法和“求和再平均”法背后隐藏的“平均数概念本质”,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求和再平均”得到的运算结果就是这组数据的代表,其意义的“联结点”在哪?

磨课要点⒈起点:

知识起点: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分”,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问题,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数据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已有生活:经常在生活中听到平均分数、平均速度、平均身高下等与“平均数”有关的内容,但是缺乏科学严谨的“数学认知”;

思维特点:学生知道“平均分”,但几乎很少思考: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终点: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用“移多补少”法和“求和再平均”法计算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体悟平均数“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过程与方法:

结合“记忆大比拼”这一情境,通过寻找一组数据的代表理解“移多补少”和“求和再平均”法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体会平均数特点,发展数据分析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4.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会用“移多补少”法和“求和再平均”法计算平均数,沟通意义联系。3.体会平均数的现实意义,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

4.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现实生活,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5.体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特征。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p90。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感悟数据。

1.大屏幕逐个出示车牌号码、**号码、身份证号、qq号、**比例数。2.3秒记数字游戏。

3.把每次记住的数字个数圈起来,得到了一组数据(板书)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开始,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字的世界;亲身经历“三秒记数字”游戏,让学生感悟“一组数据”的由来,赋予数据实实在在的意义,便于接下来问题情境中数据的理解,也能调动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研究兴趣。

二、巧借数据,理解概念。

1.问题导向,基于经验的数据理解。

**每次记住数字个数一样的情况,如)

每次都记住5个,就用“5”代表(板书)他三秒记住的个数,如果是每次都记住6个呢?【设计意图】:以一组特殊数据(每次都是5个)帮助学生建立“用5代表她三秒记住的个数最合适”的心理倾向,为接下来“努力寻找一组数据的代表值”做好认知迁移的铺垫,为平均数意义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顺应学生的思维。

2.认知迁移,建构平均数意义(1)通过“移多补少”“得到平均数。

出示数据)

比较数据:这组数据和刚才那组数据相比有什么不同?

尝试表示:预设(用5,5出现了两次;用9,9最大;7,不大不小)比4大,比9小尝试移多补少方法。

揭示(平均数)

2)通过“计算法”得到平均数。

刚才我们用移多补少得到了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平均数?如果下次一组数据非常大,我还用珠子来移吗?那还有什么办法?

生:(5+4+7+5+9)÷5=6(个)解释算式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对一组数据(每个数据都不同情况)进行分析,经由刚才每个数据都相同的情况,学生自然想到要让每个数据相同,“移多补少”法和“求和再平均”法找到一个“可以代表她一般水平的数”的需求呼之欲出,平均数的出现水到渠成。

3)沟通联系,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师:比较一下“移多补少法”和“先求和再平均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吗?生:

都是让每次的一样多,都能得到一组数的平均数。这里没有一次是记住6个啊?怎么能用6来代表她的水平呢?

比较一下这个平均数“6”和这一组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沟通“移多补少”法和“求和再平均”法之间的联系,意在放大“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明晰:两种方法其实都是找到一个“让每次的数据一样的一个虚拟的数”,都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让每个数据都一样多”,也能建立求和再平均的运算结果与平均数意义的“联结点”,凸显“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一般水平代表”的意义。

3.分析思考,理解平均数可能是小数的情况。

计算:每个同学用计算器计算自己得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辨析:为什么平均数会是小数呢?

设计意图】:在现实生活中平均数很可能是小数,通过对刚才自己得到一组数据的计算分析,学生更能明白平均数是移多补少得到的,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4.逆向思维,丰富平均数意义。

老师测试了4次,平均数是8的,老师每次可能记住了几个,把它写在**的背面。师生交流,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由平均数想到每个数据可能的情况,培养学生的理逆向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玩4次和玩5次时,计算方法的不同之处,发展学生的缜密思维。

三、发展运用意识,提升现实价值1.平均水深与游泳。

2.平均身高。3.平均数与节约用水。

4.生活中**还有平均数(平均气温、平均体重、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设计意图】:

对于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需要结合生活中的运用来理解和思考,通过平均水深、平均身高、人均用水量等现实生活的理解理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深化概念的现实意义。

四、故事品悟,体会平均数的现实意义平均出来的牛体重。

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数学的研究说明,平均数总是更加接近实际——马希文。

五、畅谈收获,提出困惑。

平均数是怎样的数?你还想了解平均数的什么知识?谈你的收获(知识、方法、情感)

小学数学北师大2019课标版四年级《平均数》课时解读

平均数 课时解读。未央区华远君城小学四数组张茹。一 课时教材简析 平均数 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四课的内容。本单元属于统计与概率部分,纵观整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统计与概率贯穿了整个小学六年的学习,一年级主要学习分类 二年级主要是积累收集 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了解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会...

小学数学北师大2019课标版四年级《小数点搬家》

小数点搬家 教学设计。化州市鉴江开发区东方红小学郭丽秀。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5 37页。二 教学目的 1 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 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2 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小数乘除法。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三 教学重...

小学数学北师大2019课标版四年级《小数点搬家》

小数点搬家 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小数点搬家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情境,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2 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乘 除法。3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这一规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