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含教学反思

发布 2020-11-17 11:03:28 阅读 7977

1 风筝。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学习鲁迅生平简介,积累本课字词。

2.预习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全文的中心大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1.**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

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显示多**课件)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023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杂文为主,代表作有:**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白话**《狂人日记》《故乡》,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写作背景。

风筝》写于2023年1月24日,发表于同年2月北京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2期,后收入散文诗集《野草》。2023年,中国北方各省正处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之下,在意识形态上极力强化封建教育。2023年11月,段祺瑞**的教育部通过了学校“读经”的决议,规定自初小四年级起必须读经。

一些封建文人和买办知识分子紧相配合,高唱“尊孔读经”,竭力推行奴化教育。作者鲁迅的这篇文章,正是对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揭露和批判。

3.积累下列词语。

模样(mú) 什物(shí) 伶仃(línɡ dīnɡ)

荡漾(yànɡ) 瑟缩(sè) 嫌恶(xián wù)

不堪(kān) 点缀(zhuì) 憔悴(qiáo cuì)

可鄙(bǐ) 折断(zhé) 笑柄(bǐnɡ)

投掷(zhì) 宽恕(shù) 堕落(duò)

肃杀(sù) 苦心孤诣(yì) 恍然大悟(huǎng)

4.理解词义。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肃杀: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什物:杂物。泛指家庭日常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物品。

傲然:高傲;坚强不屈的样子。

苦心孤诣:为求达到某一目的或解决某一问题而费尽心思。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悟:心里明白。

三、合作**。

一)分析线索,概括内容。

老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1.风筝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全文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风筝是全文的线索,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三件事:(1)“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2)“我”中年读书后感到无限懊悔。(3)“我”现在想补过而不得。

2.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悲哀。

3.按照“现在—过去—现在”的思路,对课文进行结构划分。

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第3~4段):写“我”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小兄弟的风筝的事情。

第三部分(第5~11段):到了中年,“我”才意识到自己弄坏小兄弟的风筝非常不应该,于是心中充满忏悔。但当面道歉时才发现小兄弟已忘却,“我”心情更加沉重。

第四部分(第12段):写看着眼前北京的风筝,“我”的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4.请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的内容。

教师讲解复述课文的方法: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复述课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脉络,领会老师要求,列好复述提纲。学生举手发言)

示例:作者鲁迅由北京冬季里的风筝引起回忆,想到儿时的自己不仅厌恶放风筝,还破坏了小兄弟的风筝梦,自己却对此丝毫不在意,后来因为看到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内心十分愧疚。作者想对弟弟补过,但弟弟早已忘却。

所以每当回忆这件事,作者的心情都很沉重。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发展学生逻辑思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深层阅读**主旨。

1.从“我”少年虐杀弟弟的风筝梦到后来想补过而不得,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我”原本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以踏扁小兄弟苦心制作的风筝为“胜利”,且当年对此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年后,这件事剧烈的啃噬着“我”的心,以至“我”渴望得到补救,却已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我”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也就使全文笼罩着沉重的悲剧色彩。

原因:①“我”中年时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②“我”与兄弟之间手足情深,“我”严于解剖自己、知错便改、勇于自责反省。

2.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老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明确:鲁迅具有自我批判意识和自我反省意识。因为当年的“我”和小兄弟,都被愚昧的观念所支配,都认为“不许去放风筝”这件事是“我”管对了,彼此都不认为有什么错。

后来的“我”因觉悟而悔恨,但弟弟的精神早已麻木。

3.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明确:文章开头比较了北京和故乡放风筝时的时令特点,记叙了“我”破坏弟弟制作风筝的事件以及后来对压制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的反思,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四、板书设计。

风筝北京冬天——由景入题(现实)

扼杀小兄弟的风筝梦。

中年读书才懊悔。

现在想补过而不得回忆。

现实的北京——由景衬情(现实)憎恶现实。

憧憬未来。五、拓展延伸。

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幅画,留在我们记忆中的童年另有一番情趣,写一写你的童年趣事。

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深味的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浓浓兄弟之情。(难点)

2.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围绕风筝而叙述的几个故事,理解了全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悲哀的感情基调,从“我”少年虐杀弟弟的风筝梦到后来想补过而不得,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今天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深入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并学习和发扬鲁迅先生勇于认错和自责反省的精神。

二、自主预习。

认真研读课文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感悟作者是如何醒悟和补过的,小兄弟又有怎样的反应?

参***:我”

不幸偶尔看到外国书。

心变铅块堕下去。

想补过、讨宽恕

深深自责、严于自我解剖。

抛弃自我、追求新我弟。

惊讶。什么也不记得

a.毫不抗争,麻木。

b.幼稚纯真,健忘。

三、合作**。

一)写作特色。

1.本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法?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冬天在北京看别人放风筝的情景,引起对过去自己与弟弟间有关风筝故事的回忆,最后回归现实。倒叙手法的运用便于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增添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结合全文具体说明。

明确: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外貌描写)

张着小嘴,呆看着空**神。(神态描写)

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动作描写)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心理描写)

3.体会加点词语的精妙。

1)句子“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为什么用“虐杀”一词来形容人的精神?

明确:“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把风筝抓断踏扁一事。“虐杀”一词本来是指虐待人而致死,作者用这个感**彩非常强烈的词语,是想表达自己强烈的自责。

这反映出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2)课文结尾说“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明确:“我”要讨小兄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上的创伤,而兄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杀而不自知,“无可把握”一词道出了“我”心情沉重的原因是无法弥补对小兄弟的创伤。这样的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3)“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如何理解“不幸”一词?

明确:因为作者一向以为自己管小兄弟管的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推翻了自己过去愚昧的观念,于是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觉得自己受到了惩罚,“不幸”一词反映作者良心上的谴责。

二)**情感。

1.“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悲哀的感情?

老师请学生起来朗读课文第一段,师生共同**并体悟语言中的感情,教师总结答案。)

明确:北京冬天里的风筝,使作者不由得回忆起故乡放风筝时节的情境,并将故乡早春二月生机勃勃的图画与北京寂寞的冬季、灰暗的风景相比,惊异和失落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觉得“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仿佛又出现在异地的天空了。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悲哀的。

2.为什么说北京的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老师请学生起来朗读课文第二段)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是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老师请学生朗读课文第五段和第六段)

明确:“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4.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么?”,为什么“我”不觉得被宽恕反而觉得沉重呢?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第一单元。1.背影。2.永久的悔。3.铁骑兵。4.苏珊 安东尼。口语交际 讨论 我们的权力和义务。写作 珍藏的记忆。综合性学习 主题 学习 妇女解放。第二单元。5.大堰河 我的保姆。6.现代诗两首。7.致空气。8.樵夫,别砍那棵树。口语交际 介绍自己喜欢的一首歌。写作 写一首诗。第三单元。9.日出 ...

八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入学试卷

机密 启用前 绵阳外国语学校初2014级17班部分学习小组第四学期入学测试。语文试卷 试题卷 满分100分,100分钟完成试卷 命题人 李佩璇。第 卷 选择题,共16分 注意事项 1.答第 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 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本次考试不填 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

2012年上学期上梅中学八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命题人向光辉总分 120 得分 一 语言积累与运用 30分 1 根据拼音将下列两个词语写在相应的田字格中。要求 书写正确 规范 美观 4分 zh ng zh ch ng ch ng ku i zh r n k u 2 古诗文默写填空。8分,每空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