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练习》试卷含答案

发布 2020-10-16 23:31:28 阅读 8245

(满分100分)

一. 基础知识(请将本大题答案填在后面的**中)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当鱼塘寒浅留滞(zhì)着游鱼小溪渐渐喑哑(yīn yǎ)歌不成调子。

b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jìn)折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hàn),只识弯弓射大雕。

c 这批无恶不作的法官,他们媚(mèi)上欺下,俯伏于国王之前,凌(líng)驾于人民之上;

d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jū)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shěng)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陨落(yǒng) 诬蔑(miè) 恪尽职守(kè) 不屈不饶(ráo)

b谀辞扶掖(yè) 涕泗横流(dì) 气冲斗牛(dǒu)

c断茎(jīng) 鄙夷(yí) 棱角分明(léng) 孜孜不倦(zī)

d狡黠(jié) 蜷缩(juǎn) 豁然贯通(huò) 恃才放旷(shì)

3.下列各句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万倾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的香草,一缕一缕地参杂在苇叶的清香里。

b 多少过分的誉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歉卑!

c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d 他承受了一切威胁,一切污辱,一切**,侮蔑,流亡。他不屈不饶,坚定不移。

4.下列各项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神情恍惚与日俱增狼狈不堪仓皇逃窜。

b味同嚼蜡自欺欺人自知之明不言而喻。

c诺诺连声强聒不舍死心蹋地搬师回朝。

d万贯家私两眼鳏鳏精血诚聚锲而不舍。

5.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评价人物要全面的考量,仅凭断章取义的判断是不对的。

b 亚洲杯决赛前,王越就预言中国队将失利,不敌朝鲜队,无缘半决赛。赛事证明他很有自知之明。

c 新春将至,人们盼望的长假也终于快到了,但是仍然有许多劳动者需要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不能休息。

d 上峨眉山只有一条路,报国寺也只有一个山门,要进寺院也只能从这个不二法门进去。

6. 下列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谈论东坡文化及其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b漫步这里的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厚淳朴的苗家风情及风姿绰约的民族歌舞给景区增添了人文情趣。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对它趋之若鹜。

d蓝牙版**杆,利用手机蓝牙功能,使用方便,拍照效果好,投放市场后果然不孚众望。

7.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世博园内的中国馆用高科技手段完善地展示了中国的强盛、城市的美好。

b.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c.经***批准,自2024年起,每年5月12日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d.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每天大约有2000万公顷左右被砍伐或毁坏。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川剧表演及脸谱制作等活动引入课堂,让更多学生受到了蜀地传统文化的熏陶。

b中国体育健儿正在积极备战2024年冬奥会,他们将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c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d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强大的后劲,取决于包括科学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的高低。

二.古诗文阅读(请将本大题答案填在后面的**中)

9.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若为佣耕(如果b 举大计(发动)

c 诚以吾众(如果d 刑其长吏(惩罚)

10.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b或以为死吴广为都尉。

c 乃丹书帛曰乃令符离人葛婴d 广故数言欲亡此独以跛之故。

1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二世元年七月,秦王朝征发贫穷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停驻在大泽乡。

b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要去死,惹恼将尉,侮辱将尉,来激怒那些士兵。

c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士兵买了鱼煮着吃,看见了鱼肚子里的帛书,本来就已经觉得(这)很奇怪了。

d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我们)即使能免于斩刑,但是戍边而死的人本来就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为)发动大事(而死)。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陈胜利用百姓不知扶苏、项燕存亡的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掌握了人心的动向。

b 陈胜有着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从他为起义做的**准备以及发动起义时的情形都可以看出。

c 陈胜的传记被列入“世家”,是司马迁对他在秦朝的严密统治下首先发难的非常之功的肯定,体现了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

d 《陈涉世家》一文作者主要运用动作、神态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生动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场伟大斗争的图景。

13.下列加点字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 安陵君其许寡人(大约b 岂值五百里哉(价值)

c 请广于君(扩充d 休祲降于天(吉祥的征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故不错意b 天下缟素。

c 与臣而将四矣d 大楚兴,陈胜王。

15.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用五百里的地方交换安陵,安陵君也许会答应我。

b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抱负的人,心中的怒气还没有发作,上天就降下了征兆,(他们)加上我就会有四个人了。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请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安陵君违背我,是轻视我吗?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土地守护它,即使方圆千里也不敢交换,难道区区五百里就交换了吗?

1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王和唐雎的形象是互为衬托的,他们共同构成了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

b 本文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挫折、敢于斗争的名士风采,从而揭示了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c 本文通过大量的神态描写表现了秦王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十分鲜明生动。

d 唐雎与秦王斗智,这既是唐雎大义凛然的体现,其实也是安陵与秦国国力悬赏太大,无力抗衡的无奈选择。

17.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亮躬耕陇亩(地名时人莫之许也(答应)

b汉室倾颓(崩溃、衰败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

c遂用猖蹶(失败国险而民附(归附)

d刘璋暗弱(昏庸懦弱民殷国富(兴旺富裕)

1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将军宜枉驾顾之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b而其主不能守国险而民附。

c贤能为之用士卒多为用者 d欲信大义于天下曹操比于袁绍。

19.下列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b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肥沃的土地纵横千里,是天府之国啊,高祖于是成就了帝业。

c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然而曹操最终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d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

2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凡三往,乃见”写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既表现了刘备思贤若渴,也是为了突出诸葛亮这一形象。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表明诸葛亮虽和他们一样胸怀大志,决非庸人,但更是自命清高。

c“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需要。

d诸葛亮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表现在他深知治国之本。除考虑到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军事实力而外,还特别突出地强调恤民和用贤两事。

21.下列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诚宜开张圣听(如果不宜妄自菲薄(随意)

b以塞忠谏之路也(堵塞必能裨补阙漏(疏漏)

c夙夜忧叹(早庶竭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d以彰其咎(表彰察纳雅言(正言)

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练习作业

13诗词三首。作家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 李太白集 传世。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 哲学家,有 诗豪 之称。曾任太子宾客,后世又称 刘宾客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 刘柳 与韦应物 白居易合称 三杰 ...

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练习作业

22范进中举。作家作品 吴敬梓 1701 1754 字敏轩,晚年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 家。所作 儒林外史 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 主旨解析 这篇 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着重刻画了范进中举时癫狂的丑态和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

乡愁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2 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3 培养学生自主 合作 学习的能力。4 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5 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6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 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教学重点难点 1 反复诵读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