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发布 2020-10-15 03:58:28 阅读 5962

10 古诗三首。

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谜语引入,激发兴趣。

1.猜谜语。

谜语1:尾巴长,鬃毛飘,会拉车,能奔跑,四个蹄子嗒嗒响,帮助人们立功劳。(打一动物:马)

谜语2:看似白面,不能做饭。出自深山,历尽磨难。工农医建,用途广泛。(打一材料:石灰)

2.导入:马、石灰,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在诗人的笔下会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诗,一首描写马,一首描写石灰,看一看诗人赋予了它们怎样的特点。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解读诗题,了解诗人。

1.从诗题可以知道,《马诗》《石灰吟》描写的对象分别是什么?(马、石灰)

2.学生汇报搜集到的资料,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

李贺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他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马诗》正是当时所写。

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政治家、军事家。于谦少年立志,十二岁时便写下明志诗《石灰吟》。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三、初读古诗,扫清障碍。

1.读通读顺,掌握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古诗的情况。

3)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反复领读。

络:与“洛”区别识记。

锤:形声字。注意右部横的长短变化。

凿:拆分识记。下部里面不是“羊”。

焚:结合字理图识记。

2.标出停顿,把古诗读通,读出韵律。

五言诗一般“二三”节奏停顿;七言诗一般“二二三”节奏停顿。但不完全这样,允许学生有其他读法。

3.范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合作学习,释义悟情。

1.学习《马诗》。

1)朗读古诗,与同桌交流,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2)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理解词语及古诗的意思。

3)学生初步交流学习收获。

4)教师点拨:

诗的前两句,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大漠”“燕山”是古时候的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那里挥洒。

这两句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5)过渡: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会是多么威武豪迈。可恰恰相反,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

6)这是一匹怎样的马?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7)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8)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诗人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2.学习《石灰吟》。

1)朗读古诗,结合古诗及注释,联系生活,想一想石灰的炼制过程,画出诗中的关键词语。

2)煅烧石灰的第一步是什么?你是从哪句诗中知道的?从“千锤万凿”这个词,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了怎样的痛苦吗?

3)“烈火焚烧”,看着这足以灼热身心的文字,你能想象石灰正忍受着怎样的煎熬吗?

4)石灰表现得怎样?面对烈火焚烧,你知道石灰的内心想法吗?它会怎么说?

5)“粉骨碎身”是什么意思?石灰经历了什么?

6)石灰经受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它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

7)你想用哪个词来赞扬一下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提示:抓住后两句诗重点体会“清白”,这个“清白”到底是什么意思?

8)你觉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吗?联系诗人的生平及写诗时的时代背景,小组讨论,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意志和情操。)

9)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五、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交流哪些生字的书写有难度,需要注意什么。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络、锤、凿、焚”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书写正确笔顺。

强调“锤”的右部横的长短变化,“凿”的下部里面不是“羊”。

3.学生独立观察课后写字表,每个字练习写两遍。

4.展示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古诗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谈话引入。

1.指生背诵古诗《马诗》《石灰吟》。

2.导入:在诗人的笔下,赋予了马和石灰特有的品格。

清代诗人郑燮对竹子情有独钟,他画了一幅《竹石图》,并且还在画上题写了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看看郑燮笔下的竹子又有怎样的品格。(出示《竹石图》)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读题目,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了解作者。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年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燮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三、感知体验,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纠正字音。

3)指名读。

强调“坚劲”的读音是jiān jìnɡ。

2.标出停顿,读通读顺。

3.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四、合作学习,读诗悟情。

1.看画,竹子怎样才能不被吹倒?“咬”字极为有力,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画面,悟诗情,结合具体问题来感悟。

2.竹子长在**?“破岩”是什么?

3.竹子不屈服于哪些磨难?还会经历哪些磨难?

4.结果怎么样?

设计意图:调动多种感官,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心情,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强化了语言的积累。

五、综合比较,总结写法。

1.综合来看这三首诗,都是写物的诗,诗人分别描写了它们的什么特点?仅仅是赞美它们吗?诗人分别借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赞美了什么精神?

马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是为后面抒发感慨做铺垫。流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生不逢时的感慨、愤懑、矛盾的心理。

石灰吟》中诗人以石灰自喻,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竹石》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诗人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

2.想一想:这三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三首诗表面写的是什么,实际表达的是什么。根据作品来感受什么是托物言志。

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抒发的是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这种写法在表达上叫托物言志。

3.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有感情地再读读这三首古诗。

5.布置作业:搜集其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文读一读。

设计意图:综合分析比较,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又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的内容及相关知识,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与喜爱。

板书设计。古诗三首。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写景清冷千锤万凿艰苦贫瘠。

抒情施展才华坚强不屈坚定顽强。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一诗一画一情境”,整体感知诗意,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诗人思想感情上来推进课堂教学,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效果良好。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 10《古诗三首》

10 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马诗 内容短小精悍,诗人以丰富的想象,通过作诗咏马来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石灰吟 中诗人以石灰自喻,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竹石 借赞美竹子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

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精彩片段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 精彩片段。师 谁来读一读今天要学的这首诗的题目?生读 江南春 师 由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生 江南。生 我想到了江南的景色非常美丽。生 我想到了江南的春天是怎么样的。生 我想到了山上的小树披上了嫩绿的颜色,遍野的油菜花全部开了,金 黄的。师 哦,在你心目中,江南的春天是这样的美。是吗?还...

2019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二首》教案语文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2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3 培养学生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 四时田园杂兴 4 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