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名师教案集锦

发布 2020-10-13 15:46:28 阅读 4870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利用旧知,发现**新问题。

谈话: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你们说算式,老师写下来。

补充板书: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9÷4=

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12÷4=3(个)

13根黄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13÷4=

14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14÷4=

15瓶酸奶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瓶? 15÷4=

16个柿子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16÷4=4(个)

17根香蕉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17÷4=

18片饼干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片? 18÷4=

19个枣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19÷4=

提问:你们怎么一下子就知道“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3个 ;16个柿子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4个”呢?

追问:那其他的问题呢?没法直接用乘法口诀计算,是不是这几个问题不能用除法解决?

小结:是呀,我们就要把除号前面的数平均分,除号后面的数是要平均分的份数,只要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平均分要用除法解决,没错!

谈话:9个面包现在要平均分给4个人,结果会怎样?谁来猜一猜?

小结:如果每人分两个,8个面包就够了;如果每人分三个,就要有12个面包。现在有9个面包,怎样分呢?

结果会怎样?请大家请出我们的学具朋友,用一个圆片代表一个面包,帮助解决一下吧。

学生操作学具,组内交流平均分的过程、结果。

集体反馈时提问:剩下的1个为什么不继续往下分了?

因为1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不够每人再分1个了)

小结:不管是一个一个的分,分两次;还是两个两个的分,一次分完,“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都可以分得2个,还剩下1个”。

设计意图】利用孩子的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口算出无余数的除法得数,再在矛盾冲突中初步感悟无余数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相同点是“平均分”,强化“平均分要用除法解决”的观念。并且鼓励孩子大胆猜测,借助估算发展思维能力。然后在初步判断的基础上再动手操作,直观的看到平均分的结果,初步感受“余数”的意义。

2、利用**结果,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谈话:“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的结果我们知道了,你能把这个结果写在等号后面吗?

预设:1)9÷4=2(个)

2)9÷4=2余1

4)9÷4=2(个)……1(个)

反馈:学生交流、比较自己的创作,说明最欣赏哪一种及其原因。

总结:(板书、讲解同步进行)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可以分得2个,用符号表示就是9÷4=2(个),“剩余”数学上用“……表示,平均分以后余下来的1个,把它叫作“余数”,写在“……后面,即9÷4=2(个)……1(个)

提问:除法家族里的成员增加到了四个,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追问:被除数9表示什么?除数4表示什么?商呢?余数呢?把你知道的再跟同桌交流一下。

提问:这个算式怎么读呢?

总结规范:读作:9除以4商2余1

追问:整个算式表示什么,能连起来说说吗?

谈话:你能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解决剩下的其他问题吗?

独立完成,集体反馈时关注算式的写法、读法,并且询问“在……算式中,余数几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尝试记录平均分的结果,培养符号意识,学习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读写形式。同时,对于绿点标示的问题也以练习的形式加以解决,反馈时再次强化“余数的意义”。

3、观察分析,初步**计算规律。

谈话:在刚才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与引导:

1)我发现平均分有两类结果,一类是平均分以后没有余数的,另一类是平均分后有余数的。(乘机板书课题,我们把有余数的这一类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2)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可真多!(是呀,生活中像这样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的确很常见。)

3)我发现可以不用摆学具,用乘法口诀也能找到结果!(是嘛!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方法!真是善于动脑的孩子!)

4)我发现除数都是4,被除数越来越大。(还发现什么了?)

【设计意图】在再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余数”的产生和意义已经有了体验,有的孩子甚至可以发现从被除数中去掉除数与商的乘积,就是余数。所以,他们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求出商,算出余数。借机完成本课的第二次归纳——有余数除法的算法。

但此时如果有孩子得到例如13÷4=2(根)……5(根)的结果(余数大于除数),可再利用余数的意义进行**,并借机**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若没有,则可以放在下一环节中再解决。

三、借助素材,总结提升。

1、拓展练习,体验“平均分”的另一种形式。

谈话:我们解决了这么多分东西的问题,而且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小明很想知道(出示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18片饼干可以平均分给几人?”能解决吗?为什么?

预设:1)能解决,用除法!

2)不能解决,不知道每人分几片。

谈话:可见,要求平均分给几人,要先知道每人分几片。那么,18片饼干可以每人分几片?有几种不同的分法?你能有规律的写出算式吗?跟同桌说说你的分法。

反馈:(依学生口述板书)

18÷2=9(人) 18÷3=6(人) 18÷4=4(人)……2(片)

18÷5=3(人)……3(片18÷6=3(人)

18÷7=2(人)……4(片18÷8=2(人)……2(片)

18÷9=2(人)

提问:18÷2=9(人)表示什么意思?18÷4=4(人)……2(片)呢?

追问:余下的2片表示什么意思?(每人要分4片,剩下的2片不够分给一个人了。)

再追问:算式18÷7=2(人)……4(片)中的“4”是什么数?“余数4”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除法的两种形式“等分除”的情况第一个红点和绿点已经出现,这里是让学生体验“包含除”。老师抛出“18片饼干可以平均分给几人?能解决吗?

为什么?”的问题,既可以考察学生的思维定势情况,又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补充上合理的数学信息,为**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做准备。但对于平均分的方法老师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会、交流,把重点放在了对“余数意义”的理解上。

2、观察对比,理解“余数比除数小”。

谈话:大家看黑板上的这两组算式,再想想刚才摆学具的过程,左边的余数和右边的余数的意思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小结:相同点是:余数都是“平均分剩下的数”。

不同点是:产生的原因不同——左边剩下的数是因为“不够每份再分1个”;右边剩下的数是因为“不能再分出来一份”,这些剩下来的数就都成为余数。

提问:余数的大小跟谁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

追问:如果余数等于除数会怎样?余数大于除数呢?

引导发现:余数受除数的限制,余数总比除数小,否则就没有完全平均分完。

设计意图】结合两个问题所呈现的两种不同意义的除法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并紧紧结合平均分的意义体会余数的意义,强化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而对“如果余数等于除数会怎样?余数大于除数呢?

”这两个问题的**,则渗入了用“穷举排除法”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本环节是本课的第三次归纳——余数的特点。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自主练习p4第1题。

独立完成。2、自主练习p4第1题。

独立完成。反馈时提问:

1)第1题中的余数“2个玉米”什么意思?“1块糖”呢?

2)第2题中的余数“3个茄子”什么意思?“1个西红柿”呢?

3)两道题中的余数表示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样?

3、辨别练习,提高应用技巧。

谈话:你能不计算就帮助老师快速判断这些题目的对错吗?你的依据是什么?出示:

小结:看来,根据“余数总比除数小”的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初步检查除法算式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对于平均分的两种形式学生并不陌生,所以练习中把对余数意义的理解仍放在首要位置上。同时设计了一个判断题,加深学生对“余数小于除数”的理解应用。

5、总结梳理。

谈话:同学们,今天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方法?还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总结梳理是引领学生回顾知识,提升认识的过程,借助学生的交流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体验获得成功后的愉悦感。

当堂检测:搭帐篷—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2。

教学目标】1.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中,初步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4.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野营小队的小伙伴吗?他们吃过午饭后就开始忙碌起来,知道他们在忙什么吗?想去看看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图,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适**价。

提问: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 生1:22个野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还剩几个?

生:2:48个蘑菇平均分给9人。每人分几个? 还剩几个?

生:3: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生:4:有13个玉米,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几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因此,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有体验的情境中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方法,建立模型。

一)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1.自主**。

提问:22个野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还剩几个?你会列式吗?

课件出示: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

谈话:22÷4的结果是多少呢?

请同学们自己想想,也可以借助小棒操作一下,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动脑思考,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谈话:谁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

预设:1)借助分小棒分一分。

教师顺势课件演示分小棒的过程。

2)用竖式计算。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居然能想到用竖式进行计算,这道算式如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

3 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本单元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体现在 1 在现实素材中感受万以内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2 体会万以内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3 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进行估计。4 会用万以内数表达具体的事物和交流信息。学生数感的形...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 下册 第一单元《我学会了吗》

参加第三届全国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优秀教案评选活动。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 下册 第一单元。我学会了吗。山东省高密市井沟镇呼家庄小学王化聚。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吗。教材简析 有余数除法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有余数除法的算理 求商,或者是横式...

2024年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试卷

2014 2015年第二学期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试卷。苏教版版 亲爱的小朋友们,快乐的暑假就要到了,想给自己送上一份满意的学习成。绩吗?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快乐闯关吧!一 你能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吗?1.先圈一圈,再填空。11只虾,每5只排一队,能排成 除,还剩 只。11 5 队 只 15只雪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