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和一中学习心得体会

发布 2020-07-04 11:00:28 阅读 6275

胡康莉。

2023年11月日在吴炳建主任和历史、政治两位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八人奔赴南和一中学习。为期两天,紧张而有序的进行着。在这两天里,我们分工协作,参观两个校区,找高。

一、二相关领导和老师了解年级的作息时间、老师备课、学生情况等等,欣赏高二语文和高三历史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听了三位历史老师的讲课。说实在的,我收获颇丰,获益匪浅,感慨良多。在教学进入瓶颈时期时,我去了南和,真是不枉此行啊。

在这其中,让我感触最多的是集体备课和讲课。下面我就对这两方面的内容做一番感慨吧。

第一:集体备课。29日上午,我观摩了高二语文组的集体备课。

她们正在备语文试卷,有主持人,按看题目的顺序老师有序的发言,说学生的做题状况,说得分情况,说应对策略,中间没有闲杂的言语。这节备课紧张有序,精细务实,年轻老师想不成长都不可能。随后,我们又去东楼参加了高三年级组的历史备课。

我们去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了。高三年级就有八位历史老师,他们正在就二轮复习做相应的规划,分工总结专题和热点,在规定的时间归纳出来。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啊。

我好想成为这样备课组的一员!

第二:听课。29号下午,我聆听了温老师和张老师的讲课。

他们都是年轻老师,但已经成长为有经验的老师。温老师讲的是习题,张老师串的是通史,但给我的感觉是我们柏中的老师教课也是不错的吗,为什么我们的成绩上不去?30日上午,我又听了豆宪伟老师的课以及课后进行了教研。

我的疑惑随之解开了许多。豆老师利用课前课上几分钟让学生背诵,随后老师提问,限时(10秒)回答,老师边讲边让学生读背提问,当堂知识当堂消化,效率极高。在课上,老师还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加以引导,学生联想发散,最后老师总结点出重点,效果极其好。

从中我得出了几点启发,如下:

启发一:建立高效历史课堂。教了11年的书了,我还是按照传统模式,课上自己讲、发散、联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很少。

课前课上用10分钟左右让学生背上节课的知识点,再用10分钟左右让学生默写,再用剩余20分钟的时间讲这节课的内容,课下让学生用小纸条把这节课的某个知识点下来,用课间的时间,背。效果不理想。学生总说时间少。

把豆老师的方法引进课堂,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又不占用学生太多的课下时间。完美。

启发二:深化实施培优补差计划。南和一中的成功经验是:

培优突尖,始终把学生的成绩看作第一。南和一中将上午下午最后一节课作为培优补差的时间,老师去辅导,其他的学生在教室上真正的自习,课代表代替老师讲题。其实,我在想学生的成绩提升了,其他素质随之也有所上升。

梁校长的辅导进班制度挺好,但是老师进班后,学生问题的很少,几乎没有。我在想下一步该怎么办?我的计划暂时是将班级前10名学生名单列出来,找课间找辅导课单独拉出来辅导,找原因找症结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启发三:有效进行限时训练。南和一中是利用早读或下午最后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限时训练,将练看讲有机结合。

我们是周一晚上是历史周测,考一节,讲两节课,其实没能有针对性地讲试卷。我打算用周六大课时间考试,星期天看卷,周一晚上讲卷子,效果应该就有了吧。同时从周一到周五让学生每天一选择题,两天一大题,在每天的辅导课上专门针对讲解。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决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仔细琢磨他们的教学模式,有借鉴的使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备课组工作中,克服老师人数多、办公室分散、不好统一的困难,用心工作,不辜负校领导的苦心,正如今天报告中所说,讲课如挖井,不能只告诉孩子**有水,而是要教给学生挖井的方法,给予学生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导,以更多的信任和自信,让自己和学生成为更加阳光、更加健康的人。

德州一中学习心得体会

领略名师风采引领自身成长。赵官镇中心小学孔丽莎。2015年3月 日两天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分别观摩了张齐华 徐长青 刘松 华应龙 仲广群等五位特级教师的精彩课堂,欣赏 佩服 敬畏油然而生。真是 听君一堂课胜读十年书 他们的课堂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构思新奇巧妙,有的感人至深,蕴含...

凯里一中学习心得体会

学科研修论坛交流心得。六盘水市第一中学田茂前。2014年5月16至19日,我有幸在凯里一中参加学法指导为主题的 高效课堂 教研活动,与同行们共同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策略。活动期间观摩了来贵阳一中郑老师 白云二中张老师 我校许丹老师 凯里一中杨老师精彩的同课异构课堂展示,聆听活动组织者谢主任参与的...

赴宝鸡一中学习心得体会

上关初中李娟。2016年10月20日,我们一行12人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走进宝鸡一中参观学习,21日进行听课学习,在为期两天的参观学习中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一令人赏心悦目的校园文化建设。走进校园,立即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染。教学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学校整个地面一尘不染,不见一丝纸屑。走进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