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

发布 2020-05-17 07:40:28 阅读 2539

阅读理解。

1.(2012北京, 16—19, 中) 阅读下面的作品, 完成1—4题。(25分)

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 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我不是什么预言者, 但我坚信, 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 到那时也许就不存在了, 人们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的山顶上已有了我们的研究站点, 如同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 珠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

不过我也在想, 假如8848米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世界上还有什么高峰要攀登呢? 只要地壳不变动, 8848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 而人类的探索精神是无限的。

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 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 劈开了层峦叠嶂, 人也就跨越了千山万水。打算写这部书时, 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 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无边无际的天地里翱翔, 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我常常被这种困惑搅扰, 同时也为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而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

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有一天, 我终于看见了梅里雪山! 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 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 我被迷住了。

那里有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 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 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公回头对我笑了, 在此之前, 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 在本书里他是梅里雪山的攀登者。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6740米, 可它的地理环境却很复杂, 山上终年积雪, 陡峭的山体, 风化的岩石, 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 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卡瓦格博至今还是一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峰。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 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 一个难以超越的存在。

人们可能还记得2023年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梅里雪山的惨剧, 十七个登山勇士无一人生还。为什么鲜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 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袭击, 面临雪崩随时发生的危险, 陷入人生的绝境? 天光黯淡, 无边的黑夜, 厚厚的积雪, 看不见一丝星光, 周围也没有篝火, 不灭的只是心灵的篝火, 最后那火也覆盖在冰雪中……

当太阳重新照耀时, 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雕, 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 好像还在酣睡, 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也许在多少年之后, 地球进一步演化, 它变暖了, 冰川坍塌, 雪山融化, 十七个勇士还会获得新生。他们会站起来, 抖掉身上的积雪, 掏出揣在胸前的旗帜, 迎风抖开, 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 发出哗啦啦的脆响。他们看见远处美丽的城市, 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晰地显示着:

2023年某月某日……

我想这丝毫无损他们千年之前攀登高峰的意义。物质是坚实的, 如同大地, 而精神则如同天空或宇宙, 有限与无限都在其中, 无穷尽地开拓成为人类永生永世的寄托。西西弗斯整日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的希腊神话, 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哲学寓言, 隐含着时间与空间的规则——周而复始, 永无止境。

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 如同真正的登山者, 一次次向高峰冲击, 又一次次撤退, 回到大本营, 回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 在经历了四十年的病痛之后, 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 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 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疲惫而死去的感觉。其实, 我对长篇**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 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

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了。

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艰苦, 我有时也畏惧, 害怕路途遥不可知, 但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见我的主人公在远处等待, 等待我给他们一个结局。我有时急于接近他们, 有时又小心翼翼地避开, 我怕我笔下的主人公会在途中遭遇不测, 也怕有的人会因为我给他们的结局而失望。其实我是清楚的——生命永远不会完结, 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

取材于张海迪长篇**《绝顶》的前言, 有删改)

[注] 张海迪, 当代作家。2023年生于济南, 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 胸部以下失去知觉。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 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 作者坚信当下个千年到来, 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已建立起“长城” 研究站点的时候, 人类将无高峰可攀。

b. 第四段以黯淡的天光、无边的黑夜烘托“心灵的篝火”; 覆盖在冰雪中” 则暗指十七勇士生命的终结。

c. 时至2023年, 地球变暖, 冰雪融化, 勇士重生: 作者在一个想象的情境中, 寄寓了自己美好的愿望。

d. 最后一段作者流露出对笔下人物有时想接近, 有时欲避开的复杂心态, 在“怕” 的背后是对人物的挚爱。

e. 本文可以看作是关于《绝顶》的创作谈, 交代了**主人公的生平背景, 同时也折射出作者的心路历程。

2. 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文意, 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3. 作者为自己的**取名“绝顶” 。结合这篇前言, 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 包含了哪几层内涵。(5分)

答: 4. 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 的故事:

“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 化为邓林(树林) 。有人认为, 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 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

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 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 (10分)

答: 答案] 1.1. ae

2. (要点) ①触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 帮助作者超越困惑, 获得心灵的解放。 ②启发了作者为**主人公赋予梅里雪山登山者的身份。

③提供了**主人公活动的严酷环境, 烘托了登山者的探索精神。④凸显了**的探索永无止境的主题。 ⑤有助于理解**名字的由来。

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

3. (要点) ①登山者所攀登的雪山峰顶。 ②人类所追求的精神巅峰。 ③作者所冲击的文学创作的高峰。 (意思对即可)

4. (示例) 文中描述了十七位登山者的悲剧, 歌颂了他们为理想献身的伟大精神。他们和神话中的夸父一样, 是死在了追求理想的道路上, 虽死犹生, 虽败犹荣!

杨善洲, 从事革命工作40年, 只为实现“一心为民” 的理想, 退休后仍扎根大亮山, 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还在为绿化荒山奋斗。他虽然倒下了, 但他的精神感动了全中国。

即使我们很平凡, 我们的内心也要孕育出伟大的理想; 即使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布满荆棘, 我们也要勇往直前; 即使我们的生命结束了, 我们也要赋予有限的生命以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不止, 奋斗不息!

解析: 1. a项, “人类将无高峰可攀” 错误。

原文中作者坚信千年后攀登雪山已不再艰难, 而且第一段结尾, 作者用设问强调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无限的” 。e项, 本文只介绍了《绝顶》的主人公是梅里雪山的攀登者, 而无其他生平背景介绍, 故e项错。

2.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从原文第二段可概括出①②两个作用, 三至五段可概括出③的作用, 六至九段可概括出④⑤的作用。

考生只要寻找提到梅里雪山的段落并加以概括即可。

3.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也考查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考生从原文二至四段可以概括出要点①, 从。

一、六两段可以概括出要点②, 从七至九段可以概括出要点③。从赋分5分的分值反过来推测, 答出三点才比较保险, 切忌考虑不周。

4. 本题首先要联系原文, 谈对殉难的登山者的人生意义的感悟; 然后再联系现实, 谈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题干中的“有人认为” 只是一种观点,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支持或反对, 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2012天津, 16—21, 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1—6题。(21分)

掐辫子。刘心武。

一对白领情侣长假携游, 到一处近年开发出的山野景点, 见到瀑布深潭, 她高兴得跳起来欢呼, 山风掠过, 将她的草帽吹落潭中, 她还没回过神来, 他已经跳入潭中。捞起草帽, 游回潭边, 跃到岸上。她还没做出反应, 周边的游客已经响起掌声, 还有人说:

“跟电影镜头似的!”

他们躲到僻静处, 他把上衣脱下, 晾到灌木上。她说: “吓死我了。

知道你要表达, 可也犯不着这么冒险。” 他说: “除了对你表达, 其实, 还有另外的内心秘密。

” 她狐疑了: “什么另外的秘密?” 他告诉她, 掉在潭里的, 是草帽。

草帽是用什么做的? 她随口说: 稻草。

他告诉她, 不, 是麦秸。把麦秸用水泡过, 然后用双手编成辫子, 他们老家的妇女几乎一年四季都会在做完别的活计后, 来顺手干这个, 叫做掐辫子。一挂辫子大约弯成五圈, 近年来的收购价, 是一挂一元钱。

一个能干的妇女, 一天掐辫子能出五六挂……

她听到这儿放心了, 明白他内心里, 有区别于她这样城里生城里长的人的眼光和心思, 草帽对她来说, 不过是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可是对他来说, 是他到城里来上大学以前, 奶奶、妈妈、姐姐日常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她引他聊得更多。

他细细叙说。他告诉她, 他们家乡, 离交通枢纽远, 历史上属于兵家必弃之地, 如今则属于商家缓争之处, 无山无水, 开发不成旅游区, 离最近的一处古迹也有百里之遥。他也曾苦苦查阅过, 竟找不出自古到今各方面的名人有出生在他们那个地方的。

总之, 那是一处平凡、平淡、平庸的所在。但是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 城市化的浸润离得还远, 村庄虽然盖起了新房, 却仍有古朴风貌。有人问城市膨胀耕地减少, 为什么还有粮食吃?

他说, 那就是因为还有他家乡那样的存在, 每年还种大片的小麦, 小麦收过种大片的玉米。而大田劳作之余, 妇女们就维系着久远的传统, 掐辫子。

她在秋阳下听他讲家乡, 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他没想到她爱听这些。他进一步告诉她, 他大学四年的费用, 学费是爸爸供, 生活费呢, 全是奶奶、妈妈和姐姐掐辫子掐出来的。

她把玩着那渐渐变干的草帽, 忽然觉得, 那是有生命的东西, 她把草帽像宠物般拥在胸怀。

他们原来的计划, 是顺那山谷跋涉到最深处, 据说那谷的尽头有更高更奇更美的瀑布, 那里有开发出的农家院接待游客, 在那里可以吃到若干特别的鲜鱼山蔬。但是, 她提议改变行程, 转而去他的老家, 她说她想看掐辫子, 甚至想学着掐辫子。他很高兴。

他们交往并不久。这是他原来幻想过却不敢贸然提出的。是的, 这个假期很长, 他们完全来得及转换目的地。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

3.调查研究 搜集资料。围绕选题,搜集 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和掌握在本题目上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主流和非主流的各种不同观点 论据 数据资料。为写作参考方便,应将主要内容摘抄或复印成卡片,避免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某种资料时,花费很多时间重新查找。多数题目的研究和写作,都需要作实地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点评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点评 新课标 东北网 2012年6月8日 天天考试大,天天进步大!2012年新课标卷 新课标卷适用省 河南山西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河北内蒙古 高考作文立意 勿以善小而不为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漏洞补好了。过了不久,船主给漆工送了一大笔钱。漆工说 工钱已给过了...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宝鸡高新实验中学甘玫 2014年的 陕西卷 课标1卷 语文高考试题,与前三年的课标卷相比,呈现着一种向高考大改革迈进的态势。试题在整体框架上,仍保持着平稳的连续性。就试题的总体情况而言难易适中,结构合理。但在议 文言文 默写及成语题型较前有很大变化。试题形式变化了,但难度不大,如第10题默写,补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