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文阅读。
不做各省卷子的汇评,但所讲对全国各地均适用。一直以来并将持续下去的基本命题理路依然是遵循反命题,有意规避押题的可能性。我们把话题稍稍岔开一笔,其实,花点时间稍微理解诗歌本体的特质和源流乃是切入古诗解题的正途。
陆机《文赋》中讲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又言诗缘情而绮靡,都涉及到一个情的问题。做题如**,必须先走正路,很多人费心背诵了很多意象,比如月、日、江、海等各自在古诗文中表征着的内涵,虽对理解古文化有些助益,但发现做题时往往无法真正用好。
解古诗文题目的第一义在于对诗歌情感基调的判断,俗化一些,即诗人情感究竟是喜、怒、哀,积极亦或是消极,循此路径再结合注解或所谓诗眼--实际上往往是表情感的形容词大概可以判断其方向。人们的一般判断是诗歌要优美、情感要积极,但反命题的思路往往要于此设下陷阱。事实上,与故人时空的相隔最容易让人用今天的价值判断去曲解古人。
考生备考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在课堂所学那些基本古诗常识之外--这些常识可能包括李白的雄浑壮阔、苏轼的豪放旷达等等,必须深切体会那些不被人重视的看似消极的思想或情感,这些反而最有可能在考试**现。
在新东方高考语文的培训课上,所谓消极情感--古人对于人生的悲天悯人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可奈何之情--往往成为讲授的重点:被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伤春悲秋之情;孤寂愁闷之情;仕途失意之情--此种典型的反命题思维是考试必须具备的。
不妨精讲一道2024年的全国2卷。
关河令。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经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永夜!
秋、凄、寂、孤等具有词背后投射出的情感基调很容易让我们判断其传递出的伤感,但大部分考生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将理解了的情感最终通过合理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而切中采分点,在新东方优能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我主张一定要在大量筛选的情况下记诵一些基本的答题语言,从考试学的高度把握之,比如上面讲到的伤春悲秋之情;孤寂愁闷之情;仕途失意之情就是经过仔细考量之后需要考生记诵的,这样在考场中一旦正确判断了词人的情感取向后,考生可以将这种正确的语感顺利调整变成得分要点,比如该题,词人表现了什么样的心情一问,抓住孤寂愁闷展开自己的答题,就获得了解题的要点,哪怕后面的分析略有瑕疵,路子走对了,大部分的分值还是可以拿到。
二、现代文阅读。
高考备考策略的关键是抓住变中的不变,从学生学习文章作法算起,先单字,再组词,后造句,继而成段,最后成篇。因此对应在阅读部分的考题,往往是低级难度--词语含义与句子含义题(有时是题目含义,盖题目本身即是一词或词组的缘故)、中高级难度--结合全文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谈到了哪些方面、特点等等。
再进一步,文章不仅意思要明了、表意要清晰,更需要具有含蓄蕴藉和较强的文学色彩,在这个意义上,鉴赏题实际上成为语文阅读考试中最本质的东西。常规鉴赏题命题的基本方式是划线句子作用与手法两类题。
命题思路拓宽之后作用题真正成为考生和教师最为棘手的问题--文章中某个物(如2024年的海棠花)有什么作用?文章题目有什么作用?文章中某件事有什么作用?
各种手法有什么作用?文中引用的诗句有什么作用?等等。
这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可能构成某种挑战,比如一谈到句子作用,大多数老师都会强调所谓结构和内容,而结构上的作用往往不加细分,直接就是承上启下,这样的呆板思路显然无法真正解决对文章的鉴赏问题。
所以,我在以往的教学中不断引入对比、象征这两个核心概念,着重在解决这样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是什么作用,都必须从三个角度展开,第一,手法作用(对比、象征、修辞中的比喻、拟人);第二,结构作用(开头必须在开篇点题、总领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等内容中选择;中间则必须明确说总结上文,与上文中某某内容相呼应亦或是引起下文,为下文中某某内容作铺垫,而不能简单以承上启下了事;结尾则在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照应题目或开头、总结全文中进行选择);第三,内容作用,详细概括与答案密切相关的段落大意,通过写出这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以上三个角度,必须全面权衡,缺一不可,这样才能取得全面的答案维度。
特别是其中的手法作用,总是被大多数人忽略。我曾反复强调过,语文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文学化色彩的凝重。人说话总有两种方式,一为直白、浅陋、粗鄙,一为含蓄、蕴藉、优雅,当人们想试图将语言表述调整为后者时,必然借助某些具体的方法,这即是所谓表现手法。
在高考阶段,对于学生最重要的手法,一是对比(衬托、反衬)、二是象征(将某抽象的观念用具体的意象地传达出来,也可以叫意象),他们的作用都是使得表达更加含蓄,这才是语文阅读难题有效的解法。仍旧举例精讲一道题目来说明。
2024年北京卷《祁连雪》17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
文章第一段说:‘千里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
一般考生很可能只答出引起下文之类的简单内容,这样一道3分的题目最多只能拿到1分,而如果真正学会从以上三个维度--手法、结构、内容区考察,便很快会发现,在对比、象征、修辞中选择后,这里显然出现了对比(反衬、衬托),这样答案才能够完整。
三、作文。介入学生作文教学的维度很多,但必须具备可靠的突破口;我就在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多年的教学和命题经验,总结出两天有效应对考试的方式。首先,必须认清,考试作文材料或题目大致可以归纳为时事**类和泛文化哲理类两大块。
前者如今年的全国二由代买彩票引发的调查、北京卷对世乒赛中国包揽全部金牌的看法、新课标卷中国崛起的特点等;后者如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回到原点、这世界需要你、旧书等等。
审题立意来说,特别是对那些时事**类题目,在正面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展开反向思维进行立意是考试取得高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精讲一道题目,如江苏卷的拒绝平庸,实际上,就完全可以在正面立意个性重要的基础上把论题进一步推向深入,拒绝平庸实际上仅仅是一个开放的主语,考试完全可以由此自问拒绝平庸一定是人生通向成功的通途么?拒绝平庸在另一层的维度可能是忽略生活中的平淡之美,因此完全可以在拒绝平庸一定是人生的正确选择吗,这样一个反思的维度深化自己的文章,在发展等级的深刻、新颖等角度切中给分点。
另外,一定在平时阅读和积累一些充满文气的、言说精美的片段记诵,语文作文问题说到底还是文学问题,从阅卷者的年龄构成、知识结构等方面看,那些充满文学气息的文章必然受到追捧,学生可以绕开常规例子如李白、苏轼、司马迁;充分在阅读的基础上选择如老舍、沈从文、柳永、米兰·昆德拉、海德格尔等文学、哲学家的故事润饰自己的文字,只要根据不同题目具体做些调整既能够得到高分。精讲一道湖北省的《旧书》,该省一名曾听过我亮剑高考的学生认真按照我的要求搜集材料并在和我的通信中经过我点拨,今年写出了这样的文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少次在灯下展读柳三变的那些旧书,总是颇为感慨。学者大略愿意将其仕途不顺作为理解柳永的关键,而我更在意他对词调的贡献。人于痛苦时往往能够激发内心创造的强烈欲望,苦痛的柳永未尝不是这样。
读前人的词,无论是温韦的花间派,还是欧阳修、范仲淹的那些写景之词,似都还未脱词刚刚兴起时的稚气,词调殊为平缓、短促。也许是因为内心过于的忧伤,柳永之词则全用长调,在那些娓娓道来的自然风物、人情世故中,我们读懂了一个时代。我赞赏很多学人将柳词的特点归结为以身世之感打并入艳科(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在那些浮华背后,我见到的是一颗处处碰壁但决然不向命运妥协的高贵灵魂。人言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我揣想,若不是生活中如斯的磨砺,如斯的苦痛,怎能最终成就柳词的创调呢?是啊,旧书虽旧,却给我以这样难忘的教益。
该考生能整段记诵并发送给我这段文字,得益于他平时对这些充满文气材料的谙熟,这不是要考生弄虚作假,考生平时按照老师要求整理经典作品,然后根据自己的体会写成几个不同的片段,并经过平时不断的润色,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精华材料,而这对日渐语文教学本质--文学本体的作文题目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
【国家玮,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北京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高考语文名师,北大《纵横》杂志主编。授课激情澎湃,将语文知识、解题技巧与文化背景融于一炉,深受学生好评。】
2024年高考作文命题解读
作者 张波。语文教学与研究 教研天地 2006年第10期。编者的话 本期推出的是湖北省襄樊市第八中学的高级语文教师张波,他近年来在 语文教学与研究 中华活页文选 等杂志上发表文章数十篇。高考万众瞩目,而高考作文题又是焦点中的焦点。刘勰说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今天,当我展读2006年高考作...
20072024年高考大纲解读与高考命题展望
a.课本是试题的基本 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大多数试题的产生都是在课本题的基础上组合 加工和发展的结果。b.历届高考题成为新高考题的借鉴,先例可循,在对试题进行 时,频率最高的一个关键词就是稳定,在稳定的前提下创新。强调稳定,也就是承认命题是一种自然的发展,不会有突变,命题不能割断历史,如应用题的发...
解读2024年高考语文
2012年的高考越来越近了,想必考题已经定局了。我就斗胆提前解读一下2012年的高考语文考题,如果能给莘莘学子带来一点帮组,我会非常骄傲。此题是近年来必考的一个题,3个小题,赋分9分,一般为主观选择题。文章一般会从近期的国家知名报刊上摘取,紧跟时代信息。做好这类题目,要注意一下几点 1,看懂文章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