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安全综述

发布 2020-04-25 18:48:28 阅读 9254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现实中频繁发生的各种事故出发,讨论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本质安全问题,简要介绍了本质安全的由来及其含义,还讨论了本质安全理论的发展过程。

关键字:本质安全,安全管理。

前言。面对着频繁发生的空难、海难、矿难以及大量难以**和预防的自然灾害,如**、海啸、山体滑坡、泥石流及雪崩等,人们期盼着找到一种有效途径,从此可以一劳永逸的预防甚至是杜绝事故,于是人们在安全管理实践中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大量事故成因理论,如人为失误论、骨牌论、综合论等等,试图从源头入手,对事故进行预防和治理。似乎每一种理论都有各自的优点,但现实生活中的事故及灾难仍然经常发生,对人类的种种美好愿望和殷切期盼显得有点不近人情。

究竟是现有的理论存在欠缺?还是事故本身就具有不可**性和预防性?

20世纪90年代开始本质安全逐渐成为安全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些人认为它是一种全新的安全理念,将会从根上改变人类在事故治理和预防上的被动局面。但是,本质安全管理思想的出现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事故频发的现状吗?面对种种疑惑,本文将从本质安全概念的含义入手,对本质安全管理理论体系进行必要的梳理。

1.本质安全的由来及其含义1.1本质安全的由来。

本质安全”一词源于20世纪50年代世界宇航技术界,主要是指电气设备具有控制能量释放,避免引燃燃爆性物质的安全性能。2023年,英国化工安全专家提出了一种理念,即事故预防的最佳方法不是依靠附加安全设施,而是通过消除危险或降低危险程度来取代安全装置,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并将其称为“本质安全”。我国有关本质安全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

电子产品的可靠性研究,在学术上明确提出本质安全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本质安全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设备、技术方面的本质安全,逐步向生产系统和企业管理方面的本质安全发展。[1-3]

1.2本质安全的含义。

中文表达“本质安全”只有一个词组,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在该项研究中已经形成共识。在整理和收集国内相关行业给本质安全下的定义后,我们发现虽然大家都使用同一个词组,但是不同行业所提的本质安全范畴却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是相去甚远,引起种种误解。目前国内比较重视本质安全研究的几个行业,如交通、电力、石油和煤炭业等,都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本质安全定义:

在我国交通体系中,本质安全化理论认为由于受生活环境、作业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自由度增大,可靠性比机械差,因此要实现交通安全,必须有某种即使存在人为失误的情况下也能确保人身及财产安全的机制和物质条件,使之达到本质的安全化。

在我国电力行业中,对本质安全是这样界定的:本质安全可以分解为两大目标:即“零工时损失,零责任事故,零安全违章”长远目标与“人、设备、环境和谐统一”终极目标。

我国石油行业对本质安全最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所谓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追求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设备无故障。在我国煤炭行业中所说的“本质安全”,其实是指安全管理理念的变化。

即煤矿发生事故是偶然的,不发生事故是必然的,这就是“本质安全”。

每个行业几乎都有对本质安全概念的界定,可将其概括为以下3大类。(1)单一设备、装置的本质安全。此概念属于本质安全的传统概念,其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装置具有能够消除或控制某种危险的“先天属性”,该属性是通过设计手段,而不是通过增加附属安全装置或加强维护管理实现的。

2)“技术系统”的本质安全。所谓“技术系统”,是指由多个设备、装置按照一定的技术工艺组成的系统。在此概念中,本质安全是指技术系统在发生故障或者操作者误操作、误判断时,能够自动地保证安全的属性。

如《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t15236-2008)给出的概念:本质安全是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

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

3)“生产系统”的本质安全。所谓“生产系统”,是指由“技术系统”与人员、管理等要素构成的,能够实现既定生产功能的综合系统。本质安全是指生产系统的每个基本要素均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能够从根本上、整体上保障系统的安全,有效地预防事故发生。

此概念不仅要求技术系统具备本质安全特性,而且将人员、环境、管理等的安全也上升到本质安全的高度,进而形成了全新的本质安全理念。强调“整体性”、“根本性”,只有当生产系统的每个要素——人、机、环境、管理都具备本质安全,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生产系统安全。[2]

本质安全概念的发展体现了人们对安全生产认识的不断提升,也深入地体现“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

为保证本项目研究的严谨性,结合研究范畴,现对本质安全的概念作出界定或称之为定义。本质安全,是指系统自身具备保障安全的能力,在安全性能方面的固有特性。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的多个元素构成的复合体,可以是一台设备、一套生产装置,也可以是一个生产组织或企业。

本质安全的系统同时具有自稳性、他稳性和抗扰性这3个方面的特征。“自稳性”,是指本质安全的系统具有保障本身安全和稳定运行的性能;“他稳性”,是指本质安全的系统具有保障本身不对外部输出风险的性能;“抗扰性”,是指本质安全的系统具有有效抵御和防范系统外部输入风险影响的性能。

本质安全的系统依靠系统构成要素的安全性能和有机协作,而不依赖于系统外部的条件。其构成要素均具备极高的安全性能,而且各要素的安全性能形成了高效、有机的协作关系,通过系统要素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协同工作共同实现系统的本质安全。

正如许正权所定义的本质安全:所谓本质安全是指运用组织架构设计、技术、管理、规范及文化等手段在保障人、物及环境的可靠前提下,通过合理配置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基本交互作用、规范交互作用及文化交互作用的耦合关系,实现系统的内外在和谐性,从而达到可靠、管理全面、系统安全及安全文化深入人心,最终实现对可控事故的长效预防。

本质安全是对系统安全性能提出的一种理想化要求,绝对的本质安全也是不存在的,系统只能逐步或者无穷趋近于本质安全。

2.本质安全的演化模式。

从本质安全的实现机制中可以看到,本质安全实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系统和谐性实现过程,也是人类对事故成因认识水平上逐步提高过程。客观地讲,人类对事故成因的认识主要经历了以下三次历史性的跨越,它为本质安全管理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次跨越:技术致因论。在这次跨越中,人们从事故/不可抗力0说转变为事故技术致因说,认为事故成因于技术本身的不可靠性。

由于一种技术本身就有缺陷,因此,应用该技术制造的机械也会不可靠,人们在使用这类机械则时常会造成安全事故。这个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采用可靠技术设计安全可靠的机械设备,从而消除机械运转故障导致的事故。

第2次跨越:行为失误论。在这次跨越中,人们对事故成因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认为事故是由于人为因素和技术因素耦合结果,人为错误起主导作用,即操作者的行为失误和认识缺陷是事故的主因。

因此,这个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如何改变和规范人的行为问题,主要措施是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立法来改变人的不安全行为,各国针对高危行业制订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

第3次跨越:系统不和谐性耦合论。在这次跨越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文化及安全文化研究的蓬勃发展,研究者和实践者认识到处于高危行业的员工执行任务时并不是孤立的,只是单纯与工具、设备及仪表等技术因素打交道,实际情况是他们是以团队形式相互协作来完成任务,会受到情绪化和社会化因素影响,安全文化扎根于每个人心中,影响每个人的安全观念、行为,系统安全性最终取决于系统内外部交互作用和谐性的耦合结果。

技术的措施只能实现低层次的基本安全,管理和法制措施尽管可以实现较高层次的规范安全,但要实现根本的安全,最终出路还在于实现系统和谐。从此人类对安全的认识进入到本质安全阶段。[3]

综上所述,本质安全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在实际生产过程应。

用和实施上,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技术的进步可以解决设备等的本质安全问题,安全教育和培训可以解决人的本质安全问题,而要达到系统的本质安全则要求的更多。所以在本质安全的路上,我们还需要走很久,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2]黄幼茹。坚持不懈地打造本质安全型电力企业(第2讲本质安全管理).电力安全技术。第15卷。2023年第2期。

3]许正权,宋学锋,吴志刚。本质安全管理理论基础:本质安全的诠释[c]煤矿安全2007-09.

本质安全与本质安全栅

本质安全防爆技术与本质安全栅。的概念。为什么要防爆。仪表防爆的原理。危险场所危险性划分。防爆对危险场所的适用性。性危险气体分类。气体温度组别划分。防爆标志。防爆术语。的概念。是物质从一种状态,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并放出巨大的能量。急剧速度释放的能量,将使周围的物体遭受到猛烈的冲击...

本质安全与本质安全栅

本质安全防爆技术与本质安全栅。安全栅是一种安装在本安场所的本质安全型防爆仪表的关联设备。当本安防爆系统的本安仪表发生故障时,安全栅能将串入到故障仪表的能量限制在安全值以内,从而确保了现场人员 设备和生产的安全。安全栅总体上分为二大类,一类为齐纳式安全栅,一类为隔离式安全栅。1 安全栅的基本限能原理和...

煤矿本质安全与本质安全文化

行业资料 单位。部门。日期 年 月 日。目前,国内各个行业和领域对于安全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多种解释。我们认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安全活动所创造的安全生产 安全生活的精神 观念 行为与物态的总和。煤矿安全文化是在煤矿居主导地位并为绝大部分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 安全生产信念 安全生产行为准则及具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