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古诗

发布 2020-03-26 18:04:28 阅读 2761

1. 寒食(唐)韩翃。

2. 寒食寄京师诸弟(唐)韦应物。

3.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4.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5. 中秋对月(唐)曹松。

6.长歌行。

7.劝学(唐)孟郊。

8.马诗(唐)李贺。

9.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贺。

10.石灰吟(明)于谦。

11.咏煤炭(明)于谦。

12.竹石(清)郑燮。

13.题游侠图(清)郑燮。

14.采薇(节选)《诗经·小雅》

15.春夜喜雨(唐)杜甫。

16.小雨(宋)杨万里。

1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8.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19.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20.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21.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22.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23.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苏轼。

24.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

1.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1)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2)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

以称寒食。3)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4)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5)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的燃烛。

6)五侯: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诗文赏析。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声韵分析。这首诗押下平“六麻”韵,韵字为:花、斜、家。

这是一首平起的七言绝句。第一句中的入声字“不”需读得短而重,起到强调的作用,“飞花”二字要拖长读,想象春日落花翻飞的美好景象;诵读第二句时语调舒缓,表现出东风拂柳的美丽画面,韵字“斜”应读xiá;第三句中“日”“蜡烛”几个入声字重读,体会作者讽刺的意味;第四句语调较平,“轻烟”读长,想象轻烟飘散的画面,突显诗人心中愤慨而无奈的情感。

2.寒食寄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注释。1)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

2)空斋:空荡的书斋。

3)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

4)把酒:手执酒杯,谓饮酒。

译文。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诗文赏析。诗人首句写景,突出一个“冷”字,令人倍感萧索与凄冷。次句还是写景,关键在一个“独”字,令人振奋愉悦的景象。

第三句直抒胸臆,既点题,又说明了前两句诗人倍感冷寂孤独的原因,还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结句的想象中的情景。结句运用联想,又是写景,诗人宕开诗笔,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由人及物,融情于景,更烘托出诗人到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之情。情景交融。

声韵分析。3.迢迢牵牛星。

两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1)迢迢:遥远的样子。

2)皎皎:明亮的样子。

3)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

4)擢(zhuó):引,抽,接近伸出的意思。

5)札(zhá)札:象声词,机织声。

6)杼(zhù):织布机上的梭子。

7)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8)复几许:又能有多远。

9)盈盈:水清澈、晶莹的样子。

10)一水:指银河。

11)脉(mò)脉:含情相视的样子。

译文。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诗文赏析。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声韵分析。这首诗押上声韵,韵字为:女、杼、雨、许、语。

整首诗的情感细腻、忧伤,诵读时注意其中的变化。第一句要读得悠长,表现牛郎织女相距之遥远;第。

三、四句中的“擢”“札札”都是入声字,读短促,想象织女织布时的姿态;第。

五、六句中的“日”“不”“泣”是入声字,读短促,体会织女终日织布却不能成匹的伤感;第。

七、八句中的“复”是入声字,要读得短促、有力,表达出对分离的控诉;第。

九、十句中的“一”“脉”“不”“得”是入声字,这几个入声字连续使用,应读出哽咽、悲伤之感。

4.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

2)中庭:庭院中。

3)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4)鸦:鸦雀。

5)冷露:秋天的露水。

6)尽:都。

7)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8)落:在,到。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诗文赏析。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声韵分析。这首诗押下平“六麻”韵,韵字为:鸦、花、家。

这是一首平起的七言绝句。第一句中的“百”是入声字,读短促,想象月光照耀下的庭院,地面似乎都成了白色的景象;第二句中的“无声”二字要读低沉,表现出露水无声无息、慢慢浸润桂花的场景,“湿”是入声字,读短促,读出突然发现桂花已经湿透的感觉;第三句的“月”是入声字,强调这是十五月圆之夜;第四句中的“不”“落”两个入声字,读短促,并且注意这里的“思”字要读sì,体会月夜里怀人思远的情绪。

5.中秋对月。

唐)曹松。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注释。1)三五:十五天,中秋十五就是中秋节。

2)蟾盘:指月亮。(蟾轮、冰轮、冰魄等都是古人对月亮的美称)。

3)天头天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再大也有边缘,所以古人觉得天和地都是有尽头的。

译文。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人们仰望着那刚刚浮出海面的明月。只见它银辉四射,撒向天涯海角,从来不私照过一家半舍。

诗文赏析。这首诗写得非常明快,可能是受了当时晴空万里、皓月当空的影响,诗的前两句也只是描写了中秋时的景色和人们争相赏月,平淡无奇,但诗人笔锋一转,从月色皎皎转到了月色无私上,一人家很明显就是指帝王家,月亮对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对帝王家和穷人都是一样的,体现了诗人天下大同、万物平等的博爱思想。

声韵分析。6.长歌行。

两汉: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1)长歌行:汉乐府曲题。

2)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3)布施:给予。

4)德泽:恩惠。

5)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6)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译文。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赏析。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声韵分析。汉乐府本是歌,朴实无华,而又深情隽永。这首诗感叹生命短暂,非常坦率。吟诵时要有古拙和坦诚之感。诗歌句句深入,环环相扣,吟诵调也当步步发展,终至最后一句结论。

诗中“生光辉”“徒伤悲”都是尾字三连平,这在近体诗中是大忌,因为其中后两字均低长,太难听,但在古体诗中则是一种特色,三字中只有末字长读,显得古朴庄重。

7.劝学。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注释。1)乃:才。

2)元:原本、本来。

3)始:方才。

4)道:事物的法则、规律。这里指各种知识。

5)贤:才能。

6)青春:指人的青年时期。

译文。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诗文赏析。这首诗的核心思想,即勉励年轻人学习要勤苦,要及早努力,更要靠自己潜心学习,而不能空羡他人,要知道青春是短暂的,绝不可虚度。

声韵分析。8.马诗。

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1)大漠:广大的沙漠。

2)燕山:在河北省。一说为燕然山。

3)钩:古代兵器。

4)何当:什么时候。

5)金络脑:即金络头,用**装饰的马笼头。

6)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7)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诗文分析。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声韵分析。这首诗押下平“十一尤”韵,韵字为:钩、秋。

这是一首仄起的五言绝句。第一句中的“大漠”二字重读,体会边疆的辽阔萧瑟,入声字“雪”需读短促,想象黄沙绵延、如霜似雪的景象;第二句中的“山”字读长,读出燕山山脉绵延千里的感觉;第三句中的“何当”需重读,表现出诗人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最后一句“快走”二字需读短促,想象骏马奔驰的矫捷身姿,“清秋”需拖长诵读,读出韵味,表达诗人念念不忘建立功业的心情。

六年级下册古诗

1 七步诗三国 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2 木兰诗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 文言文及日积月累。语文学习重在阅读积累!敬请家长督促孩子坚持每日背诵打卡。好习惯伴终生!是否是否是否家长签名日期内容翻译背诵阅读评价等级安排 优 良 差 1 11 寒食 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 迢迢牵牛星 十五夜望月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采薇 春...

六年级下册古诗练习

六年级下册 古诗词背诵 练习设计。一 七步诗 1 这首诗的作者是时期的 曹植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曹植受到排挤 终生遭受软禁。诗中用 豆 比喻 用 萁 比喻兄长 同根生 指相煎 指 诗歌用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全诗表达了对曹丕的悲愤与不满,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的残酷现实,抒发了诗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