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案例

发布 2020-03-23 15:41:28 阅读 9352

——《家乡的变化真大呀》

一、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这节“品德与社会”课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乡的变化》中的一个学习主题——《家乡的变化真大呀》。教学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首先让学生看一看,家乡面貌、环境的变化,感受家乡的环境越变越美了;然后说一说,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变化,感受到生活越变越好了,最后比一比,通过对比家中新旧生活物品,感受到生活的变化可真大呀!

充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情感,为家乡翻天覆地变化感到自豪和骄傲。并让学生学会收集、查阅有关家乡变化的资料,提高学生的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感受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行为与习惯:具有参加实践活动、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了解家乡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感受家乡巨大的变化后充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为家乡翻天覆地变化感到自豪和骄傲。

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教学预备:1、教师预备:cai课件,大量反映家乡巨变的**资料。

2、学生预备:课前调查和收集关于家乡变化的资料。

教学活动:活动一:看一看,家乡变美了。

师:自古以来,我们的家乡就享有许多美名“千湖之省”、“云梦古泽”、“九省通衢”、“唯楚有才”,现在家乡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吧!放cai课件。

问:你觉得家乡变得怎样?(环境变美了)说一句赞美家乡的话。

活动二:说一说,生活变好了。

师:我们的家乡越变越美,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人们也越来越精神,说说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变化?

小组讨论: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筛选出反映家乡变化较大的方面进行交流。在全班进行汇报。

放课件《桥城》,**歌曲《家乡美》,通过介绍武汉桥的变化之大展现家乡的巨变,家乡人民的生活越过越好!

活动三:比一比,也能看到生活的变化。

出示课件:猜一猜,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

想一想,你们现在用的是什么?

通过比较家中的生活物品,让学生也能感受到生活变化可真大呀!

附:板书。9、家乡的变化真大呀。

环境变美了。

生活变好了。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 “ 你真聪明 ” 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 ” 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 “ 知识 ” 教学任务 ” 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 “ 格 ” 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而动态生成式教学 “ 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我联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对站前小学程袁老师的《着火了》一课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更理性地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精心设计 ——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教学设计应粗线条勾勒,如果精心预设就与新课程理念 “ 动态生成 ” 相悖,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性学习。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古人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设 ” 和 “ 生成 ” 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

但这种 “ 精心 ” 不是体现在以往注重教师教法的预设,而是体现在能立足于教材与学生实际预设开放的学法方案上,体现在教师的预设为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上,体现在教师对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追求上。如站前小学程袁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案例1】《着火了》

1、首先用多**出示一些火灾现场的**,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2、然后引出课题《着火了》。

3、接着让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火灾实例,教师补充相关的内容。

4、用警察叔叔的话,规范学生的言行。

5、最后用夸夸学生掌握的知识巩固学生的言行。

回忆这些教学片断,不难看出袁老师所进行教学设计的 “ 精心 ” 主要根据学生认知与心理发展水平,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创设过年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 “ 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 ”适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在课后你们还想做哪些事件? 等等。这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

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 “ 生成性资源 ”

从上所说,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充分预约的精彩生成。只是教师在设计过程中,从传统的线型设计(关注 “ 教师怎样教 ” 的设计)转到新理念下的板块设计(关注 “ 学生怎样学 ” 的设计)上,即从 “ 以教定学 ” 转到 “ 以学定教 ” 这一新理念上来教材、备学生、备情境、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这样,才能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才能得以生成精彩。

二、敏锐反馈 ——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

尽管教师通过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品德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1)敏锐反馈,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条件有形和无形资源, ”每个教师都 “ 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也提到: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因此,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摆脱传统线形教学活动的影响,充分发掘和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三、有效建构 ——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追求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而对生成性的课堂,教师的预设不可能襄括课堂教学过程**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而要凭借教学机智去生成新的教学思路;而这种生成并不是没有导向的自由生成,教师的引导必须注重基础性与有效性的统一,必经蕴含着深层的价值追求。

案例4中的教学动态生成就是在价值引导下的有效建构。

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常常会有一些意外的事件发生,从而打乱了原来预设的教学过程。这个案例原来的预设目标只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初步感知班级是新的家,没想到中途出现了这段意外的插曲。但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并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这一教学资源的属性仍与本课的预设目标有关,及时把它转换城一个具有更深层次价值意义的 “ 生成性的教学目标 ” 初步体验班级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与帮助的深厚感情。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通过引导学生对话,围绕 “ 我们大家该怎么帮助阳阳呢? ”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主动建构 “ 班级是新家,家人要互相关爱 ” 的道德内化机制,使生成的课堂富有灵性的资源,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关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需要我们教师更理性地理解与实践。没有巧妙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但如果过分地强调预设,课堂教学进程也一味地遵循预设,课堂就会缺乏生机和乐趣,缺少生活的气息,缺乏生命的色彩。

只有在预设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动态生存知识,动态生成方法,动态生成的资源,才能使我们的品德教学真正地提高实效,让课堂显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景象,使课堂显现出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从中不仅获得理智上的满足,而且要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中获得精神的体验。学习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也包括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儿童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启迪下学做事。在《我们共同的家》(第二课时)的教学中的一些经验与体会。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使他们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风俗习惯。

2、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欢乐,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在《我们共同的家》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让学生参加“合唱《大中国》”、收集、汇报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文艺表演”、“民族知识大闯关”等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之在参与中获得愉悦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满腔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实录。

实录一:创设情境,引导情感体验。

**《大中国》歌曲。

在逐渐转弱的**声中,师:小朋友,还记得这首歌吗?

生:记得。师:它叫什么名字?

生:《大中国》!

师:会唱吗?

生(齐说):会!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来唱一唱《大中国》,好吗?

《大中国》的歌曲再次响起,教师和学生一边看着课件上的歌词,一边载歌载舞。

师(指着歌词中变成红色的“兄弟姐妹”):小朋友,这里的“兄弟姐妹”指的是什么?

生:指的是各个民族。

生:指我们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

师:你真聪明!对,它就是指我们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好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亲相爱。

教师接着介绍汉族、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分布图。

(上课一开始,教师先让学生欣赏《大中国》的**,再激发他们一起自豪地跟随**唱唱跳跳,不但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中国的地大物博,而且充分放松学生的身心,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为课堂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接着,教师边用课件显示歌词中的“兄弟姐妹”,边问:“这里的‘兄弟姐妹’指的什么?

”自然地过渡到我国的民族知识教学上来,从而初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 上册 第二单元检测题。班级姓名成绩。1 填空。1 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 2 多问为什么能让我们 许多科学家小时候都爱问为什么。3 学习是否效果是不一样的。4 遇到困难要。5 因特网最早诞生于 主要用于和等。6 只要做有心人,周围的都可以做我们的 7 人要...

品德与社会 小学四年级

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单元概要。站在高高的山岗上,是居高临下地俯瞰家乡的意思,表达了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 从整体上和地理位置方面观察 了解自己的家乡。从引导学生以不同角度和方向仔细观察家乡入手,让他们自己动手绘画家乡,并在这样的一些活动中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然后,将对于家乡的认识提升到更加科学和概括...

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

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06 07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 填空。18 1.我国早在时,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2.2008年奥运会在 举行,奥运会的吉祥物统称为 这五个吉祥物的名字的读音组成谐音为 3.被誉为人类登陆月球之后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 人类基因图谱。4.抄袭是学不到真本领,还会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