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优化复习题

发布 2020-03-01 05:04:28 阅读 2204

优化训练。

基础达标。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据此完成1~2题。

1.对流层高度年变化幅度最大的地区是 …(

a.极地地区 b.寒带地区。

c.赤道地区 d.温带地区。

2.容易使对流层出现逆温现象的是( )

a.受暖锋影响 b.受冷锋影响。

c.受气旋影响 d.受反气旋影响。

解析:第1题,温带地区气温年变化大,对流强度变化大,所以对流层高度年变化幅度最大。第2题,受冷锋影响,近地面气温降低,容易出现逆温现象。

答案: 3.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天气,用浓烟笼罩白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主要原因是( )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可阻挡冷锋前进,防治大面积作物冻害。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解析:寒潮带来的大幅度降温天气,使农作物遭受冻害,而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可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从而防止大面积冻害。

答案:d读右图,完成4~5题。

4.图中曲线表示的是( )

a.臭氧层的高度。

b.对流层的高度。

c.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

d.平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

5.对图中甲、乙两处的正确叙述是( )

a.乙处的气温高于甲处。

b.甲处的水汽含量高于乙处。

c.甲、乙两处同为下沉气流。

d.甲处热量主要来自短波辐射。

解析:第4题,由纵坐标可读出该曲线的分布高度主要在8~18千米,应为不同纬度对流层的分布高度。第5题,同一纬度,乙处高于甲处,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所以乙处气温低于甲处;地面是对流层的热量和水汽**。

答案: 下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读图完成6~7题。

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c. a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

d. 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

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 )

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少 ②b处的地面辐射弱。

b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④b处大气的保温效果差。

a.①②b.③④

cd.②④解析: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对流层中距地面越高,气温越低,而b处由于地势较高,大气较为稀薄,因此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保温效果差。

答案: 2010四川宜宾高三月考,18~19)当水温与气温存在较大差异且海面上空气层产生强逆温时,低空海面生成密度较大的“水晶体空气层”,再由阳光折射就形成了“海滋”现象。据此完成8~9题。

8.以下四幅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图中,最易形成海滋现象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海滋现象最容易发生在( )

a.初夏 b.隆冬 c.春夏之交 d.深秋。

解析:正确理解逆温现象并结合材料分析海滋成因是解答本组题的关键。

答案: 9. d

10.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过程有关。

2)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原因是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过程有关。

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是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过程有关。

4)一般情况下,就多年平均而言,有b=a+c+d,但是,近若干年来,上述平衡被打破,变成了不等式,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这种趋势带来的具体影响是。

解析:注意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注意区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并明确太阳、地面、大气三者之间的热量转换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答案:(1)晴夜少云,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丙。

2)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甲。

3)近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乙。

4)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①引起海平面上升;②引起世界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各地经济结构的改变

能力提升。读“某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的等温面(理想模式)图”,完成11~12题。

11.甲、乙、丙三处,气温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序为( )

a.甲、乙、丙b.甲、丙、乙。

c.丙、乙、甲d.丙、甲、乙。

12.若甲、乙同在陆地,且位于同一经线上,则甲地( )

a.位于乙地北侧b.位于乙地南侧

c.纬度高于乙地d.纬度低于乙地。

解析:第11题,根据“气温垂直递减规律”判断a答案:

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如右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千米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完成13~15题。

13.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

a.递减→递增→递减。

b.递减→递减→ 递增→递增。

c.递增→递减→ 递增→递减。

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14.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层次是( )

a.对流层b.平流层。

c.中间层d.热层。

15.探空气球在某一高度时,其与基站的通讯设备发生异常现象,该层可能是 (

a.臭氧层 b.电离层 c.对流层 d.热层。

解析:第13题,探空气球在上升的过程中,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因此气温变化规律是递减→递增→递减→递增。第14题,水汽几乎全部都集中在对流层。

第15题,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因此当电离层受到干扰时,可能会影响到探空气球与基站通讯设备的联系而发生异常现象。

答案: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已是事实。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后指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全球变暗”效应。据此完成16~17题。

16.全球变暖与右图中哪一过程的加强有关( )

abcd.④

17.与“全球变暗”相对应的是右图中( )

abcd.④

解析:第16题,当大气中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第17题,“全球变暗”是到达地表的太阳光减少造成的,因此与云层的反射作用有关,即图中②。

答案: 18.读“大气温度日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曲线a表示b表示c表示。

2)大气热量盈余转为亏损时,气温达到一天中的时间大约出现在___时。

3)根据近年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情况可以推断,全年的热量盈余与热量亏损关系是。

解析:第(1)题,a曲线主要出现在白天,且12时最强,为太阳短波辐射曲线;b在日出前后最弱,在13时左右最强,应为地面长波辐射曲线;c在日出前后最低,在14时最高,应为气温日变化曲线。第(2)题,根据曲线分析可知,大气热量盈余转为亏损时,气温达到最高值,在14时左右。

第(3)题,由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可推知,地球全年的热量盈余要大于热量亏损。

答案:(1)太阳短波辐射曲线地面长波辐射曲线气温日变化曲线。

2)最高值 14

3)热量盈余大于热量亏损。

19.(2010北京丰台高三期末,34)下图为“我国鄱阳湖、滇池、白洋淀、青海湖湖面水温年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曲线①④代表的湖泊分别是。

2)除结冰期外,简述湖水温度变化与当地气温年变化的异同点。

解析:由四个湖泊所在的地理位置可以确定:①为鄱阳湖,②为白洋淀,③为滇池,④为青海湖。

总结湖水温度变化的特点可知,湖水温度变化与当地气温年变化相似,但由于水的热容量大,湖水最高、最低温出现的时间要滞后于当地气温极值出现的时间,且湖水年温差比当地气温年较差小。

答案:(1)鄱阳湖青海湖。

2)相同点:湖水温度变化与当地气温年变化相似,夏季温度最高,冬季温度最低。不同点:湖水最高、最低温出现的时间要滞后于当地气温极值出现的时间;湖水年温差比当地气温年较差小。

202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优化复习题

优化训练。基础达标。下图是 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示意图 r t在同一纬线上。据此完成1 2题。1.该区域所在的半球位置和纬度位置是 a.南半球低纬度 b.北半球中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d.北半球高纬度 点地形最有可能是 a.丘陵 b.高原 c.山地 d.盆地。解析 第1题,由于线速度由赤道向南 向北递减...

202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优化复习题

优化训练。基础达标。读右图,完成1 2题。1.关于图中p点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点的纬度是20 经度是15 点的纬度是20 n,经度是15 e 点位于东半球。点位于北半球。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坐标和东西半球的判读。根据图示信息,p点的地理坐标是 20 s,15 w 应位于南半球 东半球。答案 c2...

202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优化复习题

优化训练。基础达标。读下图,完成1 3题。1.甲地位于 a.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b.东一区。c.东半球中纬度地区 d.西一区。2.乙地的地理坐标是 a.20 n,95 wb.20 n,95 e c.20 s,95 wd.20 s,95 e 3.关于甲 乙两地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地所在图表示的实地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