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复习提纲

发布 2020-02-24 09:45:28 阅读 4789

2015-2016学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 温度与温度计。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3.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4. 温度计:

1)实验室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2)体温计:

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3);寒暑表:

刻度范围 -20℃~ 60℃,最小刻度值为1℃。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5.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6.体温计:示数只会上升不会自然下降,使用之前的向下甩一甩;一般用酒精消毒,不能在沸水中消毒。

二.熔化与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晶体开始凝固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

3.熔化(凝固)的条件:(1)达到熔点(凝固点)(2)继续吸热(放热)

4.熔化与凝固规律:晶体熔化(凝固)过程吸收(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6.水浴法加热碎冰是为了碎冰受热比较均匀, 温度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

7.北方冬天贮菜的地窖放几桶水是为了水凝固成冰时放出热量,使地窖温度不会降得太低,菜不会被冻坏。

8.熔化与凝固的图象:

三。汽化与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③特点:吸热致冷。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四.升华与凝华。

1.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②升华是吸热过程。如干冰升华、灯丝变细是钨丝升华;

2.凝华:①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②凝华是放热过程。如霜的形成、雾凇的形成,灯泡壁变黑的灯泡内钨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3.人工降雨:将干冰喷入冷空气层,干冰升华吸热,周围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球或凝华成小冰晶形**工降雨。

五。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1.全球变暖:海面上升、对动植的影响、对农业的影响、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水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3.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4.节水措施:一水多用,植树造林,保护水土流失等。

第十三章物体的内能。

一、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5.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本身的内能会减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因此用功或用热量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

6.热量。1)定义: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2)单位:焦耳(j)

二. 物质的比热容。

1.比热容: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本领的物理量。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单位: j/(kg.℃)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征,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它的大小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吸收的热量、温度的变化量无关。

2.水的比热容是。

3.计算公式:

1)物体的温度由升高到时吸收的热量:

2)物体的温度由降低到时放出的热量:

三 、内燃机。

1、热机是利用内能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2、内燃机是热机的一种,汽油机和柴油机都是内燃机。

3、内燃机工作的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4、单缸四冲程内燃机中,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运动两次,曲轴转动两周,对外做功一次。

四 、热机效率与环境保护。

1、热值:①定义:把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②单位:j/kg j/m3 ③热值与热量的关系:q=mq q=vq

2.热机效率:①定义: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效率。热机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在设计、制造和使用上要尽量减少各种能量损失,有效减少摩擦。

公式:η=q有用/q总×100%

3.环境保护。

6)人们在使用燃料的同时,排放的烟尘废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改进燃烧设备,加装消烟除尘装置,采取集中供热,在城市普及煤气和天然气的使用是保护环境,控制消除大气污染的方法。

第十四章了解电路。

一、电是什么。

1.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人们把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叫做负电荷.

2.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子在物体间发生了转移。得到电子的物体显示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显示带等量的正电。

4.验电器是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原理制成。

二、让电灯发光。

1.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而电荷可以分为两种,即: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在理解电流的形成这一内容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电流可能只是由正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

2)电流可能只是由负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

3)电流可能是由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定向移动形成的。

2. 物理学中规定: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正负电荷的定向移动都可以形成电流,那么按照定义,负电荷的定向移动与电流的方向相反,如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由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那么它的电流就和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相反。

3.电路的组成。

通路:就是一个完整的电路中(必然包括电源、用电器、开关及导线组成)有电流通过。

开路:就是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造成开路可能是开关没有闭合或接线处松动,或导线断了,也可能是用电器“损坏”。开路也叫断路。

短路:电源短路,从电源“+”极之间没有用电器,而用导线直接把“+”极和“-”极连接起来,短路由于电阻很小,电流会很大,烧坏电源,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用电器短路:用电器两端并联一条导线,使电流不经过该用电器,用电器不工作,允许。

三、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各用电器相互影响。

2、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各支路互相不影响。

3、串、并连电路的判断方法:电流流向法、节点法、拆除法。

四、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

1、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积的电荷量来表示电流强弱叫做电流。

2、电流的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ua)

3、换算关系:1a=1000 ma,1 ma=1000 ua

5、电流表的使用。

使用电流表前首先要校零,即使指针对准表头刻度盘的零刻度线,同时弄清电流表的量程和分度值。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就直接把电流表接到电源的两极上。

6. 串联电路电流特点: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7. 并联电路电流特点。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五、测量电压。

1、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单位:伏特(v),kv,mv。1 kv=1000 v,1 v=1000 mv。

3、常用电压值: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 v,中国家庭照明电路电压220 v,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 v,铅蓄电池电池每个2 v。

4、电压表大的使用。

一) 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仪表——电压表。

二) 电压表的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

1)若用“+”3”两个接线柱,量程为3v,分度值0.1v。

2)若用“+”15”两个接线柱,量程为15v,分度值0.5v。

3)注意:先看量程(找接线柱)后确定分度值。

5. 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1)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

2)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进,从“-”接线柱流出。

3)不要超过量程。

4)电压表可以直接接到电源的正负极上测出电源电压。

6. 电压表与电流表比较。

7、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

1)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2)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第十五章**电路。

一 、电阻和变阻器。

1. 电阻。

1)定义: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用字母r表示。

2)电阻的单位:欧姆,简称欧()。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就是1。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十一章。一几种常见的物体形成。雨 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冰晶熔化成的小水滴落到地面成为雨 雪 水蒸气凝华成的冰晶落到地面上 云 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漂浮在空中 雾 水蒸汽在地面液化成小水滴漂浮在地面附近 露 水蒸气在地面的植物上液化成的小水滴 霜 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地面或植物...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三 汽化与液化。1 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2 汽化的两种方式 1 蒸发 定义 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温度 液体表面积 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特点 吸热致冷。2 沸腾 定义 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条件 达到沸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提纲沪科版

密度。1.密度的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固有性质的物理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性质表现为 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具有的质量不同 或者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2.定义式 p m v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