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

发布 2020-02-21 08:14:28 阅读 3240

d. 故不为苟得也故自号曰醉翁也。

3. 与“所恶有甚于死者”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战于长勺 b. 苛政猛于虎也。

c. 万钟于我何加焉 d. 余将告于莅事者。

4. 翻译下面句子。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此之谓失其本心。

5. 这段文字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来的?试简要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孟子》两章练习题。

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畎亩( )傅说( )胶鬲( )百里奚( )夫环而攻之( )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米粟非不多也( )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解释: 。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解释: 。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通解释: 。

4.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解释: 。

三、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池非不深也( )3.兵革非不坚利也( )4.委而去之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6.寡助之至( )7.舜发于畎亩之中( )8.行拂乱其9.人恒过然后能改( )1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四、填空。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先提出论点___后,再进行论证。文中揭示中心的句子是。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表达方式看,文体为揭示中心及论点的语句是。

五、默写。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国恒亡。

六、选出多义词解释有错误的项。

1.下面对加点词“道”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得道多助(指施行“仁政”) b.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c.策之不以其道(道理) d.道不拾遗(道路)

2.下面对加点词“故”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旧的)b.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c.故弄玄虚(故意) d.故君子有不战(原来的)

七、把下面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3.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某战,战必胜矣。

1.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下列加粗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敞 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多助之至。

3.本文作者运用了——这种论证方法而论证首句,在首句中连用了两个“不如”来强调的重要性。

4.分别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加粗词的成语。

1)多助之至2)失道者寡助。

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兵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文首段列举的几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作者写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

2.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大业需要经过哪些磨砺?请用原文回答。

3.写出从反面论述论点的句子,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读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感受。

参***。一、quan yue ge xi fu bi fu su

二、l.畔叛背叛 2.曾增增加3.衡横梗塞,不顺 4.拂弼辅佐。

三、1.围2.护城河3.兵器4.放弃离开5.限制6.极点7.起,被任用 8.违背扰乱9.常常10.奋起,指有所作为 ll.明白,了解l2.在国内在国外。

四、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五、d六、 1. c 2.d

七、l.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2.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内心困扰,思虑堵塞,然后才奋起有所作为……

八、l.(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c3.举例论证“人和”

4.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 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等。

九、l.这几个人物都是身处逆境而后有所作为的。举这些例子可引起下文的论述,并充当论点的事实论据。

2.“必先苦其心志”至“曾益其所不能”。

3.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句: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4.略。参***:

1. 思路分析:细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运用正反面事例和道理论据来论证点的。

舍生取义,为全文中心论点。文章用“鱼”“熊掌”等比喻提出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述。结论是:

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厌恶的东西。

2.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4.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5.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 b3. b

4.(如果你)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5. 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作者先以鱼和熊掌设喻,然后提出中心论点。

九年级语文题库九年级语文晨练

九年级语文晨练3 曹刿论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0分 1.小信未孚2.视其辙乱3.又何间焉4.小惠未徧5.牺牲玉帛6.可以一战7.公将驰之 8.再而衰9.衣食所安10.齐师败绩 二。翻译句子。20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九年级语文

九年级 上 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卷。一 阅读 70分 一 古诗文背诵。10分 1.名句默写。1 足蒸暑土气白居易 观刈麦 2 今夜偏知春气暖刘方平 月夜 3 因思桂陵梦杜甫 登楼 4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 望江南 5 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 出师表 6欲语泪先流。李清照 武陵春 7 渔家傲 秋思 中,表...

九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北师大版 上册第一单元素质检测。1 积累与运用 31分 1.选出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寒伧 chen 债券 qu n 诅 z 咒和煦 x b.奢 sh 华瞬 sh n 息疑窦 d 怪癖 p c.裙褶 zh 契约 qi 擤 xng 鼻子阔绰 chu d.瘦削 xu 侍 c 候炫 xu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