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发布 2020-02-11 19:54:28 阅读 5559

安徽省中医临床路径管理。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学》(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3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23年版)。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症史。

2)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2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年)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发作的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表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②疼痛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2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检查:排除***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带多、色白。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烦躁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弦涩。

3.湿热瘀阻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

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②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③口腻纳呆;④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肾气亏虚证。

主症:①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

次症:①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②头晕耳鸣;③面色晦暗;④健忘失眠。

舌脉:舌质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或沉涩。

二、**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药免煎颗粒或中成药。

1.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干姜、肉桂、小茴香、当归、川芎、赤芍、生蒲黄、没药、延胡索等。

中成药:痛经宝颗粒、少腹逐瘀胶囊(颗粒)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乌药、香附、枳壳、延胡索、丹皮、甘草等。

痛经宁(安徽省中医院经验方)加减。制香附、当归、白芍、三七粉、川芎、姜黄、乌药、延胡索、郁金、红花、五灵脂、莪术、徐长卿等。

中成药:丹莪妇康煎膏、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等。

3.湿热瘀阻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生地、牡丹皮、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莪术、延胡索、香附、白芍、败酱草、薏苡仁等。

中成药:花红片(胶囊)、**千金片(胶囊)等。

4.肾气亏虚证。

治法:补益肾气,养血止痛。

推荐方药:益肾调经汤(《中医****学》)加减。巴戟天、杜仲、续断、乌药、艾叶、当归、熟地、白芍、赤芍、川芎等。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以上用药,实证者于经前3~7天开始给药,服至月经第3天;虚证者于经前3天开始给药,服至月经结束。中药汤剂、中药免煎颗粒,每天1剂;中成药按说明书最大推荐剂量服用。

二)穴位按摩。

按压双侧地机、三阴交等穴位,以穴位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为度,每日2次,每次按摩5分钟,经期第1~3天应用,疼痛时可给予即时按摩。

三)针灸**。

1.体针:于经前3~7天针刺三阴交、次髎、地机、十七椎,每天针刺1次,施以提插捻转泻法,每次行针0.

5min,留针30min后出针,针至月经来潮后停针;经期疼痛发作时可针刺十七椎,手法及行针、留针时间同前。适用于寒凝血瘀证及气滞血瘀证。

2.穴位封闭:疼痛甚者可取阿托品0.5mg加生理盐水8ml,于双侧足三里穴及三阴交穴消毒后各注药2ml,进针方法同针刺,得气后回抽无血再注药。

3.灸法:常规取穴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等,用艾条温和灸,于经前3天开始使用至经行痛止。

4.耳穴压豆:取一侧子宫、神门、肝、肾、脾、交感、内分泌等耳穴。

于月经前一周起,以75%酒精消毒后,以探棒探寻相应穴位的最敏感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固定。每穴每次用力按压10下,每天自行按压3~5次,3天后清除,再取另一耳,操作同前。双耳交替进行,至月经结束后停止。

四)药物外治法。

1.寒凝血瘀证患者,予盐小茴香蒸包外敷于神阙穴及小腹部,于经前3~5天开始使用,至经行痛止。

2.取五灵脂10g、北细辛3g、川椒6g、小茴香9g先研细末,撮少许敷于脐部,外贴止痛膏或透骨追风膏、麝香止痛膏,或贴隔物灸热疗贴均可,于经前5天开始使用,至月经第2天停止。

五)足浴**。

足浴方:寒凝血瘀证:肉桂、艾叶、小茴香、吴茱萸、没药。

气滞血瘀证:香附、乌药、川芎、桃仁、红花。

肾气亏虚证:桂枝、白芍、黄芪、杜仲、川断。

将50℃~60℃的药液倒入盆中足浴,盆中药液量应浸没踝关节,若药液不足量,可加适量温水。若水温较高,则先用药液温熏双足。足浴时间约20分钟,以微微汗出为佳。

于经前7天开始使用,共浴足10天。

六)护理调摄。

1.避免精神紧张及过度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

2.经前、经期禁食寒凉之品,避免剧烈活动。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腹痛疗效评价标准。

1)腹痛程度疗效评价:比较**前后vas评分的变化。

2)腹痛持续时间评价:比较**前后腹痛持续时间(小时)的变化。

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指数(n)=×100%

痊愈:**后中医临床症状消失。

显效:**后中医临床症状明显减轻,n≥70%。

有效:**后中医临床症状有所减轻,70%>n≥30%。

无效:**后中医临床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n<30%。

二)评价方法。

1.腹痛评分。

1)腹痛程度评分:为避免患者的主观性,现采用疼痛的定量方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该方法是采用一条10cm长的标尺,两端标有“0”和“10”,“0“代表**,“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让病人在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然后用尺子测量出疼痛强度的数值或评分。此方法简单易行,敏感可靠。

为了精确及客观,可使正面“0”到“10”之间有移动标尺,背面有“0”到“10”数字的vas尺,病人移动标尺在自己疼痛的位置时,医师在尺的背面即可看到具体数字(长度的厘米数),可精确到毫米。

2)腹痛持续时间:根据患者自诉经行腹痛的实际持续时间(小时)。

2.证候疗效评价方法: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3年),计算疗效指数(n)=×100%。

证侯评分方法见证候分级量化表,证候积分为主要临床症状(排除腹痛程度及腹痛持续时间)与次要临床症状积分之和。

3.观察时间:

**前及**开始后第个月经周期,于月经干净后3-5天进行相关症状评分。

三)证候分级量化。

1)寒凝血瘀证。

寒凝血瘀证症状分级量化表。

2)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症状分级量化表。

3)湿热瘀阻证。

湿热瘀阻证症状分级量化表。

4)肾气亏虚证。

肾气亏虚证症状分级量化表。

2023年1月。

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一 诊断。一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 学 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卫生部发布,2002年版 8n0n0n0msrb5e2rgbcap 1 病史 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

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一 诊断。一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 学 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卫生部发布,2002年版 8n0n0n0msrb5e2rgbcap 1 病史 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

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腺肌病 中医诊疗方案 2013 概述。痛经是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痛经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腺肌病 中医诊疗方案 2013 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