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新课标地理

发布 2020-02-05 00:39:28 阅读 5989

2023年高考新课标地理《考试大纲》解读。

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的内容,确定高考地理科考试内容。

课程标准:确定了高考的主要内容。近年高考题侧重了对课标正确理解的引导,复习首先要正确理解课标要求,确定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和方法,并构建核心知识的框架图和问题分析思路,做到精准备考,不要死记教材。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题更多的是在新情境下考查学生四个层次的学习能力及相应的思维方式。

1)整合核心知识,进行突出内在联系的专题复习,而非按教材顺序把书再读几遍。

2)研究新课程的高考试题或自主思考现实问题,在不断地对新情境问题的思考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3)进行获取地理信息、描述地理特征、优化思维过程和规范地理表述的专题训练。

4)复习过程中不断构建知识框架和答题模式,并在新问题解答过程中反思和在优化它们,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结构的不断优化和熟练化。

一、考试范围与要求。

必考内容。第一部分自然地理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重点是弄清如何用天体系统和太阳系八大行星轨道顺序表述地球在宇宙中位置,如何从地球位置、太阳系轨道特征、地球运动特征和圈层结构等认识地球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需梳理)。近年高考没有涉及此部分内容,但仍然要核心内容给予重视。

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从地球运动的特征分析其地理意义,用好地球运动公转轨道图、直射点移动示意图、基本光照图等分析工具。近年来,全国卷较少考查此部分内容,许多地方卷也较少采用光照图、运动特征统计图来进行考查,而更多联系学生生活,通过采光、取暖、杆影、太阳轨迹、地方时与区时等现象考查学生最基本的内容。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实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在2023年全国大纲卷2题中已经纠正。

大气受热过程。关注大气成分、天气状况、地面状况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并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认识地理环境特殊性对气温的影响。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补充季风环流与我国锋面雨带推移的内容。掌握世界气候模型图,以气压带风带纬度位置、运动特征来认识它们的水热特征,并用其解释各气压带、风带影响地区的气候特征。近年来,全国卷没有再考气候类型的判断,而重点考了具体地理环境下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的分析。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掌握世界洋流模式图并以其为工具进行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判断。不要求掌握过多的洋流名称和洋流成因类型。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最应予以重视的内容。依靠此课标,高考题更加突出了多因素的综合性分析,使得许多题目难以分清具体考查的章节内容。第二部分人文地理1.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重点不在模式,而在不同发展水平的人口增长特征及其对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影响。如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2第题。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我们应当准确辨析各农业区位因素的作用,区分主要产区和优质产区形成条件。按照部门种类、投入产出、规模方式的维度归纳农业。

地域类型的特点,并从农业区位因素的角度说明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死记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与形成条件的意义不大,因为课标要求的实质是通过学习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学会分析“非典型”的农业地域。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此部分内容特别重要,关系到区域发展性问题的主要思路和答题维度。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用案例、明规律”是必修3的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对各案例涉及的细节性、非广适性的内容不需要掌握,关键是提炼出区域发展问题的分析思路和基本途径,并能在新情境中运用。

选考内容选考一旅游地理。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

在掌握各部分基本内容的情况下,可进行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的整合,梳理出共同而有差异的分析思路和答题要点。这是因为三者的客体是一致的。

自然灾害与防治。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环境保护。

梳理教材内容,按照“析原理-知条件-判分布;联区域-比差异-辨影响”的思路对各自然灾害形成条件、发展特征、影响方式、分布规律、地域差异等进行有方法、明线索的整理。其他:关于区域地理。

考试大纲没有提及区域地理的内容,这是因为区域这是作为背景或情境出现。学生只要掌握区域定位和比较、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人文环境要素的相关性以及区位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后,就能对给足相关信息的任何陌生区域进行分析,这就是近年来命题者逐渐表现出的思想。但是我们建议要从高中地理的角度对中国区域地理概况、世界的大洲大洋进行必要的复习。

2023年高考地理新课标卷地理评析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新课标全国卷 地理部分试题分析。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胡朝阳 417700 一 地理试题整体特征。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新课标全国卷 地理部分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

2023年高考地理 新课标2卷

a.地 b.地 c.地 d.地。雾是近地面大气层 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图3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9 11题。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c.海陆间气温...

2023年高考地理新课标2卷分析

2013年高考地理新课标2卷试卷分析。长春市汽车区六中韩晓梅。今年的新课标卷 与前三年的新课标卷相比,总体上说体现了高考命题保持稳定,稳中求变的特点。一 2013年地理课标2卷保持相对的稳定。1 试题结构和题型保持稳定。新课标全国2卷一直保持选择题11 必做综合题 选作模块 旅游地理 自然灾害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