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近几年以来的全国50套高考试题,发现《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直接命题考查(不含文言句子翻译题**现的文言虚词)的有17个(“何”字轮空),其中高频虚词有6个(依次是“以”“之”“而”“为”“乃”“其”),次高频虚词有5个(依次是“与”“因”“于”“且”“所”)。
为帮助同学们做好迎考复习,现将这些文言高频词语的常见义项和一般用法盘点如下:
【高频虚词】
以。1.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例如: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如: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例如: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例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例如: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2.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等。
(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以致”。例如: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6)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例如: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出师表》)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表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3.动词:(1)以为,认为。例如: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4.名词。译为:缘由,原因。例如: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之。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例如:太后盛气而揖之(他)。(触龙说赵太后》)
(2)指示代词,这,此。例如: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例如: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例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例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3.动词,到……去。例如: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而。1.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如: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如: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例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例如: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也可不译。例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2.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通“如”:好像,如同。
为。1.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可根据句子宾语灵活翻译。例如:斩木为兵,揭竿为(作为)旗。(《过秦论》)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例如: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2.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例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例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态度或方位。对,向。例如:为之奈何?(《鸿门宴》)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译为“呢”。
乃。1.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例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等。例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2.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例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例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例如: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个”“这些”或“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如: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副词:(1)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千万”。例如: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表命令语气,相当于“还是”。例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3)表猜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4)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如: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如: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例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次高频虚词】
与。1.介词 :(1)跟,同。例如: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比,与……比较。例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2.连词:和,跟,同。例如: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3.动词:(1)给予,授予。例如: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3)参加,参与。例如: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4)赞许,同意。
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例如: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因。1.介词:(1)依照,根据。
(2)依靠,凭借。例如: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4)通过,经由。例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例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2.副词:于是,就。
3.名词:原因,缘由,机缘。例如: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4.动词:(1)根据。例如: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例如: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于。文言虚词“于”都是介词用法,分述如下:
(1)在,从,到。例如: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3)与,跟,同。
(4)向,对,对于。例如: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5)被。有时与“见”字联合,表被动。例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比。
(7)由于。
且。1.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例如: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例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例如: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2.副词:(1)将,将要。例如: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所。1.名词:处所,地方。例如: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代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例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例如: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3)“所”和“为”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如: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
高考文言高频词
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内容为史传散文。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 二十四史 对历年来选文体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复习。二十四史 指清代乾隆时 钦定 为 正史 的从 史记 到 明史 等二十四部史书。一 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
高考文言阅读高频词
一 跟俸禄有关的 俸 禄 秩 饷。1.俸 俸禄,薪俸。旧官吏所得的薪金。如 韩非子 奸劫弑臣 立名誉,以取尊官厚俸。2.禄 官吏的薪俸。如 韩非子 人主 有功者受重禄。3.秩 官吏的俸禄。如 后汉书 百官志二 本四百石,宣帝增秩。4.饷 军粮及军队的俸给。如 史记 高祖本纪 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
高考文言阅读高频词整理
高三语文复习材料。高考文言阅读 史传类 高频词归类。高三语文组。2017年10月。高考文言阅读 史传类 高频词归类。一 跟俸禄有关的 俸 禄 秩 饷。1.俸 俸禄,薪俸。旧官吏所得的薪金。如 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 2.禄 官吏的薪俸。如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遣财禄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