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四讲》读后感心得体会

发布 2024-03-25 14:30:08 阅读 2768

《品味四讲》读后感。

保罗·福塞尔的《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是本好书,这个大概是不会有什么争议的,不管是读过或没听说过它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同意书中的两个重要观点:

1.经济能力决定品味。

2.每个人都不想扮演自己。

也正因为此,在品味方面,我们总能看到底层试图装扮为中层,中层试图装扮为上层,上层则试图装扮成平民阶层的奇怪现象。可事实上,“品味”也好,“格调”也罢,伪装不仅行不通,甚至很多时候是病态且好笑的。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让自己不再迷恋这一滩镜花水月?有没有一种可能,让自己懂得珍惜自己的所有就是美好呢?

答案当然是——“有的”。只不过,像其它的“可能”一样,这一种“可能”,亦需要人去创造,比如,从阅读开始。

正好前段时间听了程培才老师的讲座,里面有一段**是蒋勋谈美的觉醒,讲得特别好。于是上网搜了蒋勋的文章,看了《美是一种信仰,忙是心灵死亡》这篇文章,被蒋勋“生活美学”的理念吸引,如获至宝。开始看蒋勋的文章,一发不可收拾。

在当当买了蒋勋的《品味四讲》,《生活十讲》,《孤独六讲》。封面很淡雅,我也很喜欢。我小心翼翼的打开封面,排版也是很简朴的风格。

这套书我如获珍宝,留着慢慢地看,即使每天只看一页,也会让自己浮躁得心平静下来。

__**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和其它正襟危坐谈品味的书不同,蒋勋先生的《品味四讲》与其说是深刻的学术著作,不如说是让人感觉亲切的炉边谈话(事实上,这本书也的确是蒋勋先生电台节目中谈生活美学部分的合集)。

在《品味四讲》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关于品味的大道理,亦不会有用来证明这些大道理的公式或图表,有的,只是蒋勋先生用文字给我们营造的一个空间——一个每每阅读起这本书,就可以静下来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品味”不再是匆忙去观赏或拍照的艺术集会,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眼睛、耳朵,甚至是通过自己做的一道菜可以品尝到的美妙滋味。

在这个空间里,那个过去一板一眼讲《红楼梦》,讲唐诗、宋词的蒋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他希望通过此书,鼓励大家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又或者,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在家的温馨中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在这个空间里,蒋勋始终认为,离开“食、衣、住、行”这些平凡又琐碎的细节,生活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重心与中心。美,或许不在剧院,不在**厅,不在画廊;美,就在我们生活中。

这空间里的真理,像极了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

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__**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行者又问:“那得道以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纳闷了:“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回答说:“得到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大道至简,却总不易被人察觉,哪怕读罢蒋勋先生的观点有醍醐灌顶之感,却仍难发现其实真理早在许久以前已被人说过。好在,“难发现”也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至少在它背后,仍有察觉的“可能”存在。

愿你我读罢此书,能像蒋勋先生或老和尚一样——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生活,也能读出美的味道。

有此感悟注定艰难?请无需怕!毕竟,从“格调”到“品味”,也大约只有一个蒋勋的距离。

美学四讲读后感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 美学四讲读后感 一 人经常感叹人生无常,去日苦多,时间一去不复返,总希望把时间唤醒 逆转和凝练,艺术便能满足人的这种要求。时空从人们现实地把握世界的感性知觉变为体验人生的心理途径,它直接地唤醒 培育 塑造人的自觉意识,丰富人的心灵,去构建这...

《品味四讲》读后感

品味四讲 读后感。品味四讲 读后感。品味四讲 读后感。蒋勋讲吃,很多人,没有用心的做,用心的感受,用心的吃,即便是一个肉丸,因为掺杂了几代人的心血,所以我们家的肉丸是不一样的。吃是一门学问,可是更是一种心情。从选择食材,感受食材成长的过程,想想他的味道,从形状,颜色,大小感受是不是一个好吃或者成熟,...

四讲心得体会

篇一 四讲学习心得体会 四讲,即 讲政治 讲正气 讲奉献 讲和谐 通过这段时间的对四讲思想的认真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四讲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讲政治是前提,讲正气是关键,讲奉献是基础,讲和谐是保障。在此,我将这段时间的认识和体会做一下几点总结。讲政治,就是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 坚定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