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讲什么》读后感

发布 2024-03-25 07:30:17 阅读 8812

原创:1984寻utopia

著,黄珏苹、郑悠然译,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其实一直就想为自己开设一个***,刚好之前和同学吃饭的时候聊到了神经科学,当时没有能够回忆起这本书的所有内容,只大概记得作者表达的意思。所以回去之后我又重新翻了下之前的笔记,发现还是一团糊,就索性重新再看了遍,并决定将这本书的读后感作为我的微信***的第一篇文章。

这本书也是我第一本完整研读过的神经科学类的书籍,本质上对我来说也就是当作科普书。所以我也就尽量以我自己理解的语言描述它,这本书英文为:askeptic’sguidetothemind,直译应该为:

对于心智怀疑的指导,而原文也是以启发性思考为主,没有很系统的解释神经科学的基本理论之类的,这对我来说看得十分痛苦,嗯,很痛苦,不得不佩服作者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反正我一般是跟不上。

作者robert是一名神经科医生,同时也是平时阅读大量哲学书籍的人。从书中可以感受到他对于休谟和他的不可知论的推崇——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和一切以经验为前提得出的结论都表明了我们人类对于自身过于自大与无知。所以整本书都是以这种基调进行,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也是为了对神经科学的现状进行审思和批判,但是未来神经科学是否真的可以达到完全研究人大脑的机制,作者没有明确表示。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心智的简单介绍、神经科学一些概念和对现有一些例子的批判。

1、心智是什么?

robert没有给出确却的定义,表示我们只能通过感觉来了解心智,比如知道感,这被认为是一种有意识的感觉,不是像情感或者情绪那种的现象,而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就如同物理中的万有引力,计算机中的信息,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知道他们的本质是什么,但是存在。作者也认为,人类大部分的有意识实际都是无意识下做的事,是生物学而不是理性引导了哲学结论。知道感其实也是由无意识的感觉所组成,比如自我感,选择感和公平感等等构成。

并且我们其实根本就没有办法客观确定我们某个想法的**,就好像这个想法突然就来了,这就牵扯到了潜意识的问题,也就说我们的想法也不是所谓理性思考的结果。

同时作者也通过举例阐述自我来说明心智。自我是心智的占位符,没有心智的人大部分都没有了自我,但是自我实际上也是一种感觉,即身体的归属感,而自我不同于心理状态,并不仅仅是大脑细胞和突触刺激产生。在脑区发生变化时,归属感消失会让人产生自我分离的感觉,即身体不是自己的,甚至用一些药物刺激后,当带上vr眼睛通过摄像机看自己的背影时,会有一种神魂出窍的感觉。

这种自我感是和一般的心理状态相区别的,并且大脑的自我感觉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形成新的大脑的回路,正如同手机,电脑一般,已经从小到大陪伴,如果一台可以用一生的手机一直陪着你,它在你的大脑里和你的手产生的神经现象是相通的。心智和自我的关系紧密,所有人也都需要依靠纯粹的感觉产生心智。如果让我下定义,那心智就是位于我们大脑中,只能通过感觉感知,无意识感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东西。

2、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关键概念。

能动感:能动感也就是我们自己所做的行为与自己准确的**行为符合时的感觉,也即你可以同时感受到拥有感和控制感。大脑可以对**的事情进行比对,当自己**的事情不对劲时,则失去能动感,当**和实际符合时,也就是你的意图实现了,我们便不会在意自己所做的事情,但会产生能动感。

比如一个叫巴甫洛夫的狗的实验中,摇铃后给予食物可以产生条件反射,即使接下来不给予食物听到摇铃也会产生唾液。将实验升级,摇铃后过一秒钟再给食物,并检测电极变化,发现摇铃后还没给食物时电极就发生变化,说明产生刺激更多的原因可能是主观的**作用,而非简单的反射行为。并且如果接下来没有食物,神经元开始放电就会降低,因为达不到自己**的结果,那么放电开始变化,能动感降低,就像挠痒,我们无法被自己挠痒,因为我们大脑潜意识是可以**的,反之亦然。

作者还介绍了一种十分奇特的病例,集成为异己手综合症,当自己的左手做一个决定时,右手却在坐着相反的事,这类患者的脑区有部分受损,他只可以利用到一只手,而另外一只手他可以感觉到自己的手,即有拥有感,但失去控制感,而操纵另外一只手的是一种称之为潜意识的东西,这也是作者全文所推崇的东西。这个病例也说明了,我们的意图是可以和行为分离的,而能动感只有在这两者重合时才会有。

因果关系感:有句话叫做“有因必有果”,但是在作者看来,他更相信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在三百年前提出的观点,因果关系是一种感觉,它源自于自己对于以前的经验归因以及将分散的事件连接成因果关系的内在机制。就是说两件事情因为发生时间的先后,给人造成的错觉,相信了因果关系的存在。

事实上一切食物或许存在这样的一种联系,但是仅仅凭我们的经验是无法得知的。大脑可以**概率,当自己看到的事情和大脑**的事情符合时,便产生了因果关系感。

潜意识:在作者看来,潜意识才是大脑发挥作用的最主要的工具,而潜意识之外就是就是理性意识,而理性意识占据很小的一部分,而潜意识的标记仍旧不能明确,大脑的长期记忆都和潜意识有关。而潜意识的工作机制,就和人工智能相似,即通过计算输入的数据在相应程序下产生不同概率的结果,而具体的程序,作者没提,我也不清楚。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我一直也比较困惑的。我们有时候,需要在茫茫人海找到自己熟悉的人,按理说我们应该对每一个人进行比对,通过自己理性思维确认,最终找到答案,可是实际上呢,我们为了追求效率,似乎总是一扫而过,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比对,然后也可以找到自己想找的。其实就是潜意识在对大脑进行工作,它存储我们对象的特征,当视觉接受图像时,工作发现目标便可以刺激我们的大脑里关于意识的回路。

我感觉这里似乎就可以解释我们很多称为灵光一现的一种情景,有时候做题,或者思考时,感觉没有思路,毫无征兆,突然就想出来了,实际上可能是有意识产生想法,然后自己的潜意识在工作,并输出了结果。

我们的记忆,同样也是具有潜意识特征,并且被划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便是储存在潜意识里,我们的记忆,而短时记忆则是我们大脑表层的有意识思维的记忆。我们短时记忆的东西,会被输入至潜意识当中,在那里加工为自己的东西,当下次回忆起来时,我们就可以很快抽出潜意识里的东西。我想我们目前所有的记忆的方法都是潜意识来的,而单纯的记忆这样能记下的很少。

但是经过潜意识加工的东西是和我们的理性思维不一样的,潜意识是由经验不断训练而成,拥有自己的独立处理东西的东西。个人理解:我们新加入的记忆再次和潜意识的储存的记忆融合,在此训练了潜意识的“算法”。

而我们所认为的完全的纯粹的复杂思维实际上也是我们的幻觉,是由于我们的意图产生了的能动感和经过潜意识加工后产生的因果关系感两种感觉交互在一起产生的推理感,也就是没有纯粹的理性,是我们无意识心理感觉产生的错误知觉。比如我们在推理时,如果面对的推理过程和之前的推理过程相似,那就更容易产生熟悉感和正确感,即使我们是错的也浑然不知。

独特感:这是一种人类天生就有的感觉,而人类这种感觉会使得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独一无二,否定了其他生物的意识,比如狗有意识吗?而实际上,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判断,然后通过外部迹象推断出来别人的感觉。

即使我们可以测量神经电流的变化,但是最终的感觉不仅仅是根据神经的变化,因为不同人在不同环境下即使神经得到相同刺激,感觉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对与其他动物有没有意识甚至感觉的判断,存在偏见,实际就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意思了。

心智不仅仅是一个人所独一无二的,即存在一种心智称之为群体心智,存在于每个人当中,也是心智的一部分。作者举了一个黏菌的例子走迷宫的例子,这是一种群体生活的单细胞真菌,也就是所有的细胞都相同,不存在特别分化的细胞,研究人员将琼脂做成英国的地图和地形,并将黏菌喜欢的食物分别放在伦敦周围的九个城市的位置,将黏菌在伦敦的位置培养,结果发现黏菌生长路线刚刚好与英国的城市公路重合。也就是说黏菌这样一种没有神经系统的生物竟然可以产生如此智能的群体行为。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在中海大上的海洋微生物学也有类似的例子,当时讲的是发光乌贼的体内共生细菌费氏弧菌的密度感性系统,我们得知发光是由密度控制,细菌都会分泌ai分子,并且当密度达到一定阀值时,细菌就可以发光了。当然这其实并不是什么智能行为,只是生物性能下驱使罢了,同时研究人员也发现蝗虫有类似的行为,在密度很大时,他们的大脑会变大,同时产生群体行为,喜欢成群结队,好斗。但由于人类研究无法控制,我们只能推测人类也存在相同的群体心智,比如人太多,自发产生的厌恶感,我们在和一大伙人一起唱歌时,很容易唱,而当一个人单独时,却唱不到哪个水平。

这或许都是我们所谓的社会吧,马克思的人的社会性,我们身处的社会对于我们的想法也就有了极大的变化,而比较讽刺的是,目前世界绝大部份的研究都是基于西方社会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尤其中国、日本等,不具适用性。而由于个人依赖并局限于经验思考,很难想象出独立与个体心智还有其他扩展的心智。作者因此又将心智分为概念性和经验性心智,而概念性心智是所有心智所共有,经验也就是个人的体验。

但作者结尾时仍旧说了一句:“由于个人经验的局限性,我无法证明这些观点时正确的。”晕 。

3、给神经科学浇浇冷水。

心理学太过空洞,我也一直觉得,所以对于人类本质的理解重担落在神经科学上。最开始作者就说了自己是个不可知论着,当然要打击下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理性论者了。前面就已经讲了我们大脑基本是有收集经验的潜意识控制,因果关系也仅仅是两件事发生时间近产生的感觉,甚至自己的心智都会被群体心智也就是文化和社会坏境所影响,接下来作者又对神经科学最新研究降降温。

第一个是称之为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这是一种当自己在做一件事,并且别人在做相同事的时候,大脑内发出相同电信号的一类神经元。很多人认为都认为,通过这个神经元将可以解读心智,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识别出对方的想法,甚至可以共情。但是作者认为,或许我们可以解读出这个动作的意图,但永远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同时共情现象确实存在,甚至是我们社会的基础,但也与镜像神经元无关,我们的神经科学研究总是有着夸大其词的毛病。

因为意图和心智是不一样的,其实这里的话作者论证就将自己的理论带了进去作为论点了,但是也不无道理了。同时也不可能会是单单一个细胞就可以将一个现象呈现出来的,一个神经元可以有上千个突触,我们的研究总喜欢将复杂事物简单化,我们不可能在细胞层面上发现一个行为。

第二个是问题是通过神经科学工具比如脑科学成像类似的技术检测出人们的意图和动机。比如测谎仪,我们可以通过被试者的脸部表情和脑扫描图变化确定他是否在说谎,真的可以吗?假如神经科学技术发展到可以对大脑内任何一个神经元和突触进行扫描检测,当我们触发了一个行为时,相对应的脑区就被激活,当然大脑在检测之前是处于基线状态的,也就是日常活动如发呆时的状态。

当我们产生一个意识时,包括我们感受到的意识和潜意识,也可以检测到大脑的变化。行为比较容易确定,可是意识只能通过被试者自己的描述才能将这种脑变化**释出来,转化为我们自己的语言,比如这种变化代表“我想读书”,问题就在于人类自己的主观性,我们始终无法准确充分描述自己的心理状态,除非可以找到一种客观的对意识进行测量的方法,而目前没有。而连自己都无法感受到的潜意识就更加难以知道脑扫描图所蕴含的意识了。

而目前所谓的测谎仪在作者看来就是胡扯了,利用对被试者进行扫描,然后观察他说话时扫描图的变化确定他的真实想法是不可行的,因为我们永远无法捕捉到意图的。

《神经科》读后感

一个神经科的医生看了一下我们科室一个女病人的脑部 后说这个病人可能神经有问题,当我再次跟着老师查房看这个病人的时候,的确感觉她有些不正常,憨憨笑着,反应也很迟钝。世上根本没有神,不过人有无形的精神,它主宰一切,你要抓住它,变成你需要的各种功能。没有有效的解脱途径,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内心中,不自觉地幻想...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 当下的力量讲的什么

当下的力量 读后感 当下的力量讲的什么。导语 每个人所选的路不同,但殊途同归,幸福是我们共同的目的地。当我们学会随时随地感受到爱 即内心的平和 宁静与喜悦时,整个世界都将变得光彩!如台湾作家张德芬女士所说 这是一本不能用大脑读的书,这也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 我一生都将读它,因为它就是我自己。这是一首用...

《是什么》读后感

分享是什么?比尔 盖茨曾说 每天清晨当我醒来,我便思索着如何与他人分享我的快乐,因为那会使我更快乐。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我觉得我再不说点什么就太对不起这样的环境了。减负是个大难题,作为解题者的大人们多是只说不做。不远的天边,一轮红日正徐徐上升。在远离城市喧嚣的某海域中,有一座神秘的小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