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拿什么定义自己读后感

发布 2024-03-25 07:25:17 阅读 2253

「你拿什麼定義自己」你拿什麼定義自己」讀後感讀後感。

今年因為長官退休,我由**職而升任真除,雖然已經在這個單位工作10年了,但不同之職位帶給我不同之視野與挑戰,我也擔心自己是否能力不足?要引領單位到哪一個方向?如何與內外顧客互動?

…種種的思慮卻無標準答案,就在此時看到「你拿什麼定義自己」這本書,我將書本擺在床頭,每晚入睡前閱讀一章,隨著作者之見解與人生經歷,啟發了我另一視野與思考方向。我們要拿「什麼」定義自己?此「什麼」人人不同,而不同之「什麼」將引領我們不同之人生方向、工作態度與待人處世。

整本書共分18章,由「第一章你確定嗎」到「第十八章七十歲生日」,作者先點出自我定位的省思再慢慢回溯自我之成長史、工作的經歷感觸、離開商場、重新定位…內容誠懇切實,卻引領讀者陪同其經歷不同領域與自我省思。

華人世界中有一句話為「蓋棺論定」,南唐後主李煜是喪國之弱主或偉大藝術貢獻之文人,蓋棺真能論定嗎?以何價值來論定功過呢?作者在「第一章你確定嗎」先論述自我,提出許多不同的面向,之後更導入心理學「喬哈利之窗」(johari window)觀念切入內容,此論述為一個人包含四個象限分別為:

我知你知(自己與別人都知道的部分)、我知你不知(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的部分)、我不知你知(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的部分)及我你皆不知(自己與別人都不知道的部分),每一個人這四個象限的大小都不同,愈能自我坦露與人分享者。

其我知你知部分愈大,則其人際互動較其他三象限之晦暗不明要有利的多,也更能發揮自我。在不同的環境我們會有不同的舉止,這些變化是我們隱藏的內在自我或與時俱變的演化結果?作者在第一章末尾寫出「這本書本身就是尋找我自己完整身分的部分過程,紀錄了人生旅程中不同的階段,以及在路上學到的東西」「因為我要在死前發現自己的每一個面向」「現在我知道自己是誰了嗎?

不完全知道,而且將來可能還有更多出現」。在讀了此章後,我省思自己到底是位開放或是閉鎖觀念的人?我的「johariwindow」中的四個格子哪個比例最大?

我的人生角色中哪項最常被提及?我自己最期盼扮好哪一個角色?在一連串讀後感與自我提問中,我也慢慢調整自我的生活定位,但我省悟到「定位」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喔!

作者提出一個觀念「我的問題不在入錯了行,而是我對當時所作的事不夠熱情」,我們終其一生都在發展自己的各種身分,隨著年齡增加而固定於幾個生活範圍。「選擇」對許多人來說有很大困難,反而「聽命行事」較簡單,我們習慣被安排,當安排不合己意再抱怨,我覺得自己很清楚我不要什麼,卻無法清楚說出我要什麼。讀大學時要選擇哪一個科系茫然難決,進入職場後覺得壓力難承,卻不知何去何從!

有選錯科系嗎?有入錯行嗎?有結錯婚嗎?

當提出質疑時就是我們不夠熱情,熱情時科系學識那麼有趣;熱情時工作那麼有使命;熱情時伴侶那麼令人心怡。有一份魅力領袖特質中提到「熱情」是領導者不可或缺的特質,熱情不只使你擁抱工作更讓你擁抱工作夥伴,熱情也會凝聚員工之向心力,對領導者的擁戴對任務的使命感。

我常覺得自己對人總會保持一些距離,不想讓人知道自己太多,卻又怕遭到誤解,我想也是因為我缺乏熱情吧!

在「第四章婆羅洲的教訓」中作者以自身經歷描述其外調亞洲的工作經驗,又分為以下幾個章節「用沉浸理論來培訓經理人:把人丟下水讓他們自己學游泳」、「我手下的職員幸災樂禍地看我一步步走向慘敗」、「文憑只是繼續學習的一個資格,是教育的起點不是終點」、「主導事情的往往是層級很低的人,他們擁有強大的負面力量」、「ido 比iq 有用」。此章中作者提到他在未經訓練亦對工作內容一無所知之狀況下被派往婆羅洲擔任銷售代表,剛開始他雖然覺得茫然卻又覺得是個大展身手的機會,認為代表處的其他員工是固著無能不想有所作為的人,並在未瞭解當地地理氣候文化狀況提出自認之節省運費之計劃,沒有人對他提出警告,總公司亦不知當地狀況而核准此計畫,結果不僅無法節省運費還額外花費一大筆建置油槽的費用,最後油槽當廢鐵**。

在這些教訓中作者學到經營所有業務的關鍵---是一開始找對人,除了仰賴自己的頭腦更需要仰賴一些層級很低的人,學識只是基礎,經驗與反覆之檢討改進,才能助益到下一次之決策。

在第九章「家是城堡」作者提到組合式之生活,一般人所提到『工作與生活之平衡』是將工作與生活分為不同之事務,作者卻認為生活的大部份就是工作,不只上班是工作,家事、學習、理財…等等都是工作,關鍵在於取得『工作的平衡』,持續的工作會使人疲倦困頓,因此須穿插『休息』與『變化』,作者舉例自己會在一天中混合安排寫作(有收入的工作)、閱讀與研究(學習工作)及購物、做飯(家庭工作),混合不同類型的工作令其感覺愉快。隨著年齡增加,應該離開組織,把日益減少的老式工作機會留給年輕一代,將逐漸降低的工作熱情和精力被智慧取代。在這章中給我的感觸很多,我所工作的。

單位九成為女性,我時常聽到他們抱怨工作與家庭無法兼顧,一根蠟燭兩頭燒,如果按照作者之想法,其實上班和家事全是工作,雖然期間曾變化一次,但每件工作之持續時間太長,總加成時間也太長,而令人精疲力竭;但又常聽到部分與長輩同住之女性同事告訴我她寧願上班也不想整日在家帶小孩及作家事,反而上班讓她可以喘息並獲得部份自由,下班時可以先與同事到公司附近咖啡館小憩一下再回家奮戰,小憩的時間雖短卻是支撐她的動力,當時的自由是心靈、能量、力氣的補給站。人應該有自由安排適合自己的生活,但許多人似乎必須妥協於各式各樣的組織與現況,有人可協調運作仍瀟灑自如;有人則吃苦當吃補或甘之如飴或忍耐認命;有人則認為是無奈犧牲。曾經在一個電視劇中女主角的大嫂是位溫柔嫻淑的女性,每日在家操持家務毫無怨言,但她卻堅決要求每週三一定要外出一下午且不願說出外出理由,婆家的人見她每週三中午心情愉快的哼歌並精心打扮自己,開始懷疑她外出的原因是否有外遇,一連數週只見她一人獨自在咖啡館飲茶看看書報或發呆,偶而在街頭、百貨公司隨意逛逛,並沒有特意做什麼事情,他們無法了解是否外遇對象缺席或是大嫂怎麼了,慢慢的在女主角也面臨一些工作感情困擾時,大嫂陪伴著她並娓娓道出在每週三下午她是在與自己約會,享受自我的自由,在大嫂的感受中雖然她個性平和與人相處和睦,但也需要留一些時間給自己,那是屬於自己的時間,她可以選擇做任何事或不做任何事,任何人事物都不能違反其意志,這才是她所需求的自由。

當時我不太能瞭解她為何如此堅持,或許在自由中的人不能體會那種禁錮的窒息感吧!

在第十一章「組合式生活」中作者描述其離開組織上班的狀況,將理想與現實生活中之落差呈現。這一章倒是令我心有戚戚焉,我一面閱讀一面回想起自己第一個工作離職前後狀況而不禁自笑,一旁的。

友人還以為我罹患了精神疾病中自語自笑的症狀。作者提到:當我的辭職立即獲准時,我覺得沒面子,也有點不高興。

我承認我有種假謙虛的癮頭,一方面自謙,一方面希望對方抬高我。我本希望再提出辭呈時被慰留『謝謝您告訴我們你的決定,但你對我們太重要,除非不得已,我們不能放你提早離開』剛好相反,他似乎很高興讓我走路。這裡有兩個重要的人生教訓:

不要提出你不是真心想給的東西,還有,不要放話去釣別人的讚美或保證,因為你可能釣不到。

我的第一份工作維持了10年,在當時我自覺是單位中之精英份子,也是當中最認真的人,甚至有種奇想單位是靠我才能撐起來,如果我離開後恐怕這個單位景況不佳,呵呵!雖然遞出辭呈有受到慰留,當我離職後回去探望老同事時,單位仍然運作的很順暢,一點也沒受到我離職的影響,呵呵!不過在很年輕時很努力的付出,很天真的認為少了我世界會很不同的想法,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當時很可愛、很值得。

呵呵!反觀現在做事情考慮很多,雖然慎密度周全度比年輕時好太多,凡事考量安全,但總覺得懷念初生之犢不怕虎的勇氣。

而在我們的文化中總是教導我們要謙虛,可時又很在乎他人之看法,期望獲得外界之肯定,這種假謙虛的癮頭在我們社會更是比比皆是,沒想到與愛爾蘭文化相類似。我也時常落入這種假謙虛的尷尬中,除了沒人抬高我之窘境外,更多是心中明明不以為意卻要假意去抬高他人,對此真覺厭煩,後來如果知道會有此情況之場合我就儘量迴避不參加,慢慢的我在真實之互動中能自我肯定也能肯定他人,對於抬高需求能淡然因應。

作者在他離職後的感觸為:從受到庇蔭的監牢搬到廣大無邊的世界有多困難,我覺得自己好像從生命中一個小而美好的洞穴跨出來,洞穴或許不舒服,或許窒悶,但至少是個安全的地方。我跨進了虛空,5

下面有多深,最後跌到底會到達什麼樣的地方,我一無所知…在之前我住在一個接著一個的舒適監牢裡,每個地方都學到東西,但是它們也把我鎖進了某個角色…每個月不再有薪水入帳…精疲力竭,很少在家,更糟的是賺的錢很少…沒料想到沒有同事的生活會是多麼孤獨,如果沒人可以和你討論,工作就沒那麼好玩;假使沒人一起慶祝,成功似乎很空虛;要是身邊沒人給你安慰,失敗會變得加倍難受。

當我開始對第一份工作有離職念頭時我一直想像著辭掉工作的我會有多開心與自由,內心不會再受到禁錮,還計劃著我要去種花養魚,只要找一份能夠溫飽的工作就好。剛開始第一個月確實很開心,搬家、拜訪久未聯絡的朋友、旅遊…日子真是愜意極了;第二個月仍然放意過日;第三個月開始覺得日子很無聊,電視頻道轉阿轉仍然轉不到想看的節目,一點也提不起興趣,開始有坐吃山空的感覺,每日在家閒晃著,好害怕鄰居問起我何時要再去上班,開始對著報紙求職欄仔細研讀,四處寄履歷表,種花養魚也只是空口說說並未實現。以前上班時就盼望出國旅遊休閒,覺得我這麼辛苦的工作當然要好好犒賞自己,花費數萬元去旅遊是理所當然,但那段時間朋友邀約旅遊時毫無遊興,且覺旅遊費用過於奢華而未成行。

在那未上班的五個月期間,整個人逐漸變得頹廢、慵懶、退縮、無自信,整日在家空轉虛度,沒有同事可以一起討論激憤,覺得自己和社會脫節了,一點歸屬感也無,一點也無先前所想的愜意自在,呵呵!在當時真能體會為何退休症候群會讓人生病。當我一找到工作時便拜託主管能讓我立即上班,我當時覺得能上班好幸福喔!

再也不想休如此長假了!

作者在「組合式生活」中提到:我的工作重點現在要放在哪裡?自由很好,但是我的自由是為了什麼?

這比較難回答。我逐漸發現要過自己的生活,這種自由的意義不只是建立自己的事業,還涉及認真。

思考我們生活的目標及優先次序,甚至包括如何最適當地安排我們身處的空間、如何恰到好處地分配我們的時間。

我週遭許多朋友長官正面臨退休或延長上班的考量,雖然上班工作有許多的壓力與任務但更害怕退休後生活之空洞。如果就如作者所提不只是職業任務是工作,家事、學習、運動、理財都是工作的觀念,那麼生活就不會那麼空洞,無論有無職業固定給付之財物困擾,皆必須重新思考我們生活的目標及優先次序!每個人價值觀不同,也因經歷之階段不同而有不同之生活目標,我不認為實現自小立志之生活目標就是毅力努力之表現,反而因為年歲之增長及不同階段之歷練而愈來愈能明白生活的目標與價值觀。

但組合式生活並不一定適合所有的人,較有創造力與邏輯組織能力的人較適合組合式生活,確實可以在人生很早的階段就離開機構組織另外開創自我之事業,可是有些人真的較適合在機構組織明確之文化中工作,在規範清晰的場所他可以按部就班的執行任務,要他自行安排工作順序反而造成更大的困擾且無法操作。當然我們會期望每個人都很有創造力很能自我安排,但人類之人格特質、智能及習性有千萬種異同,只是作者提出組合式生活之思維並身體力行,顯現社會多元化的狀況,而不必固守公司機構之上班工作方式。

不過我覺得對每一階段預作準備是有其必要性的,就如婚姻生活中兩人之協調溝通或家事技能…育兒階段前學會換尿布、撫抱,那麼退休生活也是如此。我們養育小嬰兒時要知道如何餵母奶或泡牛奶,看了好多育兒手冊或上媽媽教室,但在退休生活時突然坐在家中客廳而茫然無措,我反而覺得退休生活之預先規劃更是重要,因為其他階段之任務會迎面而來讓你不得不去面對與因應,退休後之狀況卻是隱性的任務似乎不做什麼也可以,卻能慢慢耗弱我們的能量與身心健。

康,所以更須以主動之行為、認知以因應退休生活。

在第十五章「家庭大事」作者提到:我們都需要一個歸屬的地方,組織不算數,它們的壽命不夠長,而且當我們的技能開始落後時很容易把我們拋棄,然而家庭永遠在那裡。第十八章「七十歲生日」我做的事情是多麼微不足道,可是我去做的本身是無比重要…盡你全力做你最行的事情…體會到生命是多麼短暫,我們自以為了不起的努力拼搏是多麼渺小,然而其中某些部分卻是多麼寶貴。

在本書「你拿什麼定義自己」的封面上印著一行「組織大師韓第的生命故事」,作者回顧了他的一生實際之經歷,不斷的引發我們思考自己珍視的價值為何?雖不到蓋棺論定,作者由末幾章清晰的指出家庭是一生的依歸,而執行操作「to do」的重要性遠勝於做什麼,認識自己很重要,接受自己更加重要。我考量著以職業使命、家庭使命及內心成長來定義我自己,在人生的每一階段中盡全力做最行的事,但不強求。

你呢?你拿什麼來定義你自己?

成为你自己读后感

精选成为你自己读后感三篇。篇一 成为你自己读后感。每个人就是每个人,他并不能变成谁,更加不能取代谁,他们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自己就是自己,为什么要去做别人的影子呢?今天,我看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文章中就各举了不同人的例子,讲述了我们要努力地做自己,而不要一味地模仿别人,成...

你为什么工作读后感

巴里施瓦茨的书 你为什么工作 读完了。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让我们分析思考工作的意义。特别是适合医院工作者。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在工作中,除了钱以外,还有其他价值 快乐。但我以为,为什么现在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以经济效益为主要价值体现?我们工作最根本最原始的动力还是生活!如果工作的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所...

你为什么工作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你为什么工作读后感 一 如果有人问 为什么工作?人人都会有不同的回答,有要养家糊口的 有追求幸福生活的 有要证明自己能力的,还有要实现自我梦想的等等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在我未读 你为什么工作 一书之前我的理由也是飘忽在各种借口之中,有时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工作。今日本人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