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三年级部编版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
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围绕“司马光砸缸”这一核心事件,全文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通过抓住主要人物的动作描写,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及司马光“持石击瓮”那一瞬间的场景,语言极富形象感、画面感。面对“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紧急情况,众皆弃去“,而司马光却选择了”持石击瓮破之“。在这行为对比中,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显露了出来。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这种文体,教学时一定要降低难度,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可以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
学习经验,简单地讲述”司马缸砸缸“的故事,使其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期待。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但对朗读的要求不能拔高,只要能跟着老师读出正确的词句停顿即可,至于朗读的语气、情感,不作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借助文白对照的方法来理解词句的意思。
从中段孩子认知出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从而在走进文本情境中深入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组织语言讲述故事。除此之外,由于是首篇小古文的学习,可以在学习中适当总结阅读小古文的方法。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2.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感受不同。
1.揭示课题,学写”司“字。今天,我们的教室里也来了一个小朋友,他就是--司马光。司马是一个复姓,他姓司马,名光。指导写”司“字,三笔起笔成一条斜线。
2.联系旧知。关于司马光,你了解多少?交流:如爱读书,很聪明,支持编纂《资治通鉴》。联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能说一说这个故事吗?
3.感知特点。(出示古文)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这篇古文跟平时学的课文**不一样?交流:短小,难读难懂。
4.学习注释。你还在**看到过这样的注释?今天学古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去请教注释这个不说话的老师。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初读正音。至少试读两次,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相机正音。
2.指导难读字。关注两个后鼻音的字:瓮,迸。借注释、看插图理解”瓮“,了解瓮和缸的区别。
3.指导朗读。个读、齐读等多形式朗读,要求读正确。三、再读课文,读出味道(一)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划出停顿。汇报交流,划错了的同学赶紧改过来。
对的小朋友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出停顿读出节奏。交流: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2.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二)读出拖音。
1.拖音地读。部分音节适当拖音,学生练读,指名读。2.摇头晃脑地读,入情入境。四、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一)第一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随机交流学生不理解的地方。(1)根据字形理解”跌“。
2)联系生活理解”庭“”群儿“。什么是庭?你家有庭院吗?
你的庭院里有什么?课文的庭院里有什么?群儿是什么意思?
拓展群山、群鸟、群马。这个群儿里边里都有谁呀?交流:
司马光、掉进缸里的小孩子,司马光的朋友等等。
3)想象拓展理解。群儿在庭院里干什么呢?哪个字的意思就是玩耍嬉戏?在庭院里嬉戏叫戏于庭,在树林里呢?在公园里呢?在水池里呢?
4)指导写”登“字。
2.文白对照理解。小朋友,第一句话你读懂了吗?我来考考你们,我来说白话文当中的句子,你们就说小古文当中意思和它一样的相对应的句子。
二)第二句话: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
同桌合作贴一贴。文白对照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请小朋友们拿出抽屉里的学习纸,同桌两两合作,把小古文当中的句子贴到和白话文意思相对应的地方。
上台汇报交流,说说理由。
2.师生合作读一读。教师读现代文,学生读小古文。
3.理解”弃“字。众是谁呢?
就是群儿吗?全部都在里面吗?司马光也在里面吗?
一个小孩一不小心掉水瓮里,他们在干什么?哭,丢下缸里的小朋友光在哭了。在喊救命,丢下水缸里的小朋友去找大人来救命了。
丢下水缸里的小朋友跑了。丢下他,其实就是哪个字”弃“。
4.聚焦司马光的行为。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我。交流:光持石击瓮破之。
5.理解拓展”之“的用法。光持石击瓮破之。
在这里,”之“是指什么?持石击瓮破之,之就是”瓮“,(手拿碗)那持石击碗破之的之呢?--碗,(手拿杯)那持石击杯破之的之呢?
--杯,(手指教室的墙壁)持石击墙破之呢?--墙。总结:
呀,这个”之“字可真有趣!以后咱们在读文言文时还会经常读到它。
6.小朋友们,现在这个小古文你读懂了吗?你能借助注释借助插图,把这个故事讲下来吗,自己试试看,然后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五、总结学法,尝试背诵。
1.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小古文跟其他课文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还用了借注释、看插图、联生活、文白对照、演动作的方法来读懂小古文,以后我们还会学到更多的方法。
3.背课文。现在你能把课文背下来吗?来,我们一起来看着板书试一次。自己试试看。
4.写字指导。接下去请小朋友们翻开语文课堂作业本,开始写字,先把我们课内指导过的这几个字写起来。课堂作业本,写字:登、跌。还没写好的带回教室写。作业布置:
晚上回家以后把这篇小古文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要求,一要背正确,二要背出记节奏,三要背出味道,如果你还会摇头晃脑地背,爸爸妈妈一定会表扬你!第2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继续学习。
1.回顾背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谁能背一背?
2.回顾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讲一讲这个故事?二、走进现场,感悟品质。
1.小组合作表演,再现故事场景。
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可司马光砸缸的场景却好像发生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可以通过表演来重现当时的场景。表演分工建议:
一人当旁自;一人演登瓮落水者:一人当司马光;2~3人演“众皆弃去”的“众”。
同学们先选好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然后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怎样依据课文的描述,准确而生动地演出情境现场人物的所做所思?在默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请一组同学到讲台前即兴合作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2.教师演中采访,聚焦人物品质。
1)教师在学生表演后随机采访。
采访**表演的同学:你们觉得“落水者”和司马光都演得对不对?依据是什么?
(应依据文本中的“动词”描写,评论“演员”演得是否准确从中感受到这篇小古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可以随机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动词,如:“没水中”的孩子:“登一跌一没”:
司马光:“持一击一破”)
采访众人:当时你们为什么都跑了呀?(预设:惊慌害怕、没有办法、想找大人帮忙等)。
采访司马光。司马光,你呢,你慌吗?那你也太镇定了,人都掉水里去了。
你怕吗?真的不怕吗?我可是很害怕的。
你为什么不跑啊?(预设救朋友,是呀,时间就是生命呀,在水里多呆一秒就多一分危险。你真勇敢,讲义气,聪明等)。
(2)说说你眼中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交流:机智、勇敢、讲情义等等。
3.链接相关资料,深化人物形象。
出示补充资料,组织讨论:说一说你对司马光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交流:司马光遇事不慌、沉着应对、机智果敢的特点。三、角色体验,发展语言。
1.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很开就传开了,在京城和洛阳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以至于“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读读看,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交流:
在这以后京洛两地把这个故事画成了画记录下来。
2.假如现在学校的文化墙也出现了这幅图,想让你向低年级的小朋友介绍介绍,你会怎么讲这个故事呢?注意可以加入恰当的想象,让故事的来龙去脉听起来更清楚、更生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类文阅读训练 24司马光 含答案
类文阅读 24 司马光。孙叔敖埋蛇。孙叔敖幼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故,叔敖对曰 闻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将死。其母曰 蛇今安在?曰 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 吾闻有阴德,天报之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注释 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向者,这里指不久之前。阴德,暗中所...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语文上册复习 精编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一。班级 姓名 一 语文园地背诵及重点内容。第一次过关 在家 家长签字 第二次过关 在校 学习伙伴 1名人名言 过关办法 每句提示第一个词 1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 2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4 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 5 书籍...
2019部编版 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西湖简介
西湖简介。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汉时称圣湖。唐时因湖在城西,始称西湖。原是与杭州湾相通的浅海湾,后由于泥沙堰塞。海面被隔断,在沙嘴内侧的海水,成为一个湖。古来人们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 苏堤春晓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