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我参加了兴庆区举办的新课标教材培训,培训内容是我所执教的二年级课程。主讲人是刘秋霞老师,首先她带领二小学生完成了一节20分钟的模拟课堂。听了这节课我最大的感触就是:
她将一堂枯燥的数学课美化了,并且从多个角度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提高,对所学课程掌握的更加牢固。
本次课是一节乘除法的综合练习课,按照一般的教学常规来说,教师会给学生呈现出很多关于乘除法的应用题去让学生做,但刘老师打破了原有的常规,设计了一堂很新颖的课。举例来说,第一个环节是直接列式,然后再根据乘法算式写出文字题,这一环节设计的很巧妙,例如:根据5×6写出一道文字题。
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的非常出色,在编写5的6倍应用题的这一环节,学生更是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使得一堂是学课讲得丰富多彩。
这节课给我的感觉是数学课并不是我想像的那么生硬,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整节课下来,学生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回想起我的教学,我只是向学生传递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至于课外的知识也很少向学生讲授。
上课的内容也比较单一,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好好的研读教材,设计好课堂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很好地教学实效。
数学教材分析心得体会2
武老师开始时从教材的实验板和修改版进入演讲,教材的修改不简简单单的改改而已,都是有针对性有目的的修改的,是通过了大量的试验才进行的修改。其次讲了怎样有效的进行教学。
武老师讲到他的儿子对数学“恶心”了。听到这个字眼之后,我深思了,现在的学生都只是为了考试而学数学,并不是真正的喜欢数学而去学数学的,所以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让他们对数学感兴趣。下面谈几点我的想法:
一、学会灵活运用实物(教学用具),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较强而抽象逻辑思维较弱,有意注意较差,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教具、学具比较感兴趣。因而加强直观教学,指导学具操作,使学生手脑并用,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具,恰当﹑合理地进行直观操作,能让学生做的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比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要准备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模具,这样学生才能全面的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但仅仅这样是不行的,他们在了解了有12条棱之后,在问他们有几条棱平行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
但是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框架图,再去让学生理解,他们就能很清晰的回答上面所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紧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我认为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因此结合生活实际讲解数学知识的同时,会注意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组织与指导他们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
比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时候,让同学们理解为什么石头放进水里,水面上升了?生活中,同学们还见过那些类似这样的情况?
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出答案,根据实践活动来理解一个数学问题,不但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儿童的好奇心特别强,常为新奇的事物表现出异常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悬念,有意地创造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一些“困惑”,从而在似懂非懂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渴望解决悬念的亢奋心理状态中,激发追根求源探索奥妙的兴趣。
比如:学习分数意义的时候,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一个月饼,老师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因该怎么分?一包饼干,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又该怎么分呢?
通过一个情景的引入,让学生有像继续**的心态,最终达到对数学感兴趣。
应该还有很多种方法,我会继续学习、继续观察、继续实践,更好的了解学生、理解教材、踏实教学,让每位学生都喜欢数学,对学习数学感兴趣。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心得体会
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这次教材培训,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了教材,使我对教材的编撰理念 框架结构等各方面有了全面的认识。下面就是自己学习之后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以说是数学的 根 所以拟定数学目标要准确 全面 细致和可操作。教学目标要量化 细化...
教材分析心得体会
古人有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开拓 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因此,作为教师,本身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熟悉教材教法,与时俱进,而作为新教师的我,更是要积极主动地充实自己。就这次教材分析,我来...
教材分析心得体会
何艳玉。本次培训有教研员对教材编写特点和意图的精彩解读与分析,在这里首先要感谢领导给我这么一个学习机会,就这次学习做点反馈与心得总结。人教版教材我初次接触,新课程倡导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手段,对我来说还是个新生事物,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个挑战除了要求我们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考验我们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