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精装 读后感

发布 2023-11-24 15:35:03 阅读 2068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精装)读后感。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重拾传统文化的珍宝?国人怎样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面对未来?楼宇烈先生围绕中国文化的精神,以及如果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两大主题,以睿智的哲思颠覆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为复兴传统文化描绘了行动路线图。

读后感。中国文化的根本在于“人与人、人与身外”关系的处理,突出人本。其归纳总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法长于实践逻辑和整体的观照,处在较高的层级来观照世界、辨构处世的伦理,所以多是贴人心,看起来很合理,视乎符合未知和已知的世界,对照检验也无大碍。

正如中医看病从整体入手一样,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也是从世界和社会的整体入手,它的严密性在于“论述的严密”不在于“实证的严密”,因此需要的是具有很高天赋、悟性极高的伟人才能发现这些世界的规律,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引领中国文化前进。然而先秦时期文化已出现了井喷加之后来的社会制度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文化的内生力变弱了,没有了新的创生,多了踵事增华,以致近代落后于西方。西方文明属于那种“悟性差的学生”,长于逻辑式的一步步推导证明世界得出结论,因此他前期走得很慢,往往找不到方向,偶有悟性好的又会做“实证推导题”的天才一出现则就会出现变革性的理论,故而西方理论长于对身外世界的规律发现和理论建立,并不断精密化、体系化、分科化、细化得越来越多。

中国古代讲“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体现了人格的力量和人的可贵精神。这种人的精神对人类社会群体的关系的处理理论是“中和”的,而西方在处理这方面则在后期才提出“自由民主平等”等概念,正如其经济学理论中市场的自由竞争,是缺乏人的因素的,缺乏“亲亲仁爱、家国天下、兼济众生的”,而是一种嫉妒性的“求平、求单原子的能量的发挥”,这种方式所能最大激发社会的创造力,但物欲无限,导向何处的问题并未解决,正如现今经济学的尴尬境地,需要不断提出新的理论来“自圆其说”。中国文化中的中和并非是简单的“加法求集体和”和“摇摆不定取其中的不为”,其精髓恰恰在于对世界规律的尊重和遵循,以客观世界规律为“中”,以“和”的标准来生产发展生活,它也有民主自由,即“和而不同”。

其优势在于对整体的把握,做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不强调极端的尊崇某一人所提之理论,观点,强加执行,当然好的理论自然会被历史和人民选择下来。同理,人类发展至今也还未了解全世界的未知,故而需要这种包容的心去接受人类的文化,而中国文化目前看是最好的,当然后期封建制度对这种文化多少进行了干预导致其停滞了前进。正如文中所言,文化也需人格,他有生命力,他会吸收与扬弃,我们必须树立文化人格,在深厚的系统性整体性思维优势下,吸收西方的实证逻辑,发扬古人的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以“中和的态度”动员全体中华人民,在头脑中装上属于自己的先进的处理系统,去各自运行探索世界的各个程序,向上继续传承优化我们的整体理论,向下汲取整体先验悟性的灵感指导,精深专研,以实证精神一步步地把诸多细微之处搞明白,则中国文化不仅枝繁叶茂,而且根固愈深。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感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读后感。作者 萧伟光。中国图书评论 2017年第01期。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提出著名的 钟摆理论 他说,人在各种欲望 生存 名利 不得满足时处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满足时便处于无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在这两端之间摆动 许多人忙忙碌碌地追逐名利,千方百计地追求享受,若达不到目的,...

中国文化读本读后感

中国文化读本 黑白插图本 抓住中国文化中一些有特色的内容和亮点,用典型的事例和材料进行具体和深入的介绍。在介绍知识的同时,力求讲出中国文化的精神,讲出中国文化的内在意味,讲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显示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文化性格 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在读者面前展示中国自古以来尊重自然 热爱生命 祈求和平...

《中国文化读本》读后感

中国文化读本 读后感。中国文化读本 读后感一。中国文化读本 读后感一。说实话,这本书更像一本字典,但很高兴我有机会读到它,由它带我走进我所熟悉而又陌生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深邃,气象氤氲,绵延悠久。文章开头就足以让我体味到轻雾弥漫,云烟缭绕,密林深踪,铮铮淙淙的悠长义蕴,不但是对中华文化,也是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