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发布 2023-11-23 11:50:06 阅读 2256

近日拜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两部著作,自觉小有收获,对老师课堂所讲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遂笔记于此。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分毫没有指责对错之义,只把两种观点对比讨论,此乃宗教所万不能容之事,此其二。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分毫没有指责对错之义,只把两种观点对比讨论,此乃宗教所万不能容之事,此其二。 故经过周孔教化改造,中国文化中虽仍保有原始宗教的部分元素,如祭天、敬祖、崇德报功,但其核心已是非宗教的周孔教化,而这些原始元素已转化为周孔教化中的礼。

故经过周孔教化改造,中国文化中虽仍保有原始宗教的部分元素,如祭天、敬祖、崇德报功,但其核心已是非宗教的周孔教化,而这些原始元素已转化为周孔教化中的礼。 儒家在学术上所作的惟一功夫,便是教人反省自求而已。儒家在学术上所作的惟一功夫,便是教人反省自求而已。

除了信赖自己的理性,别无它求。除了信赖自己的理性,别无它求。 这实在是道德,远非宗教。

这实在是道德,远非宗教。 道德为理性之事,存在於个人之自觉自律;宗教为理智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诫。道德为理性之事,存在于个人之自觉自律;宗教为理智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诫。

中国自孔子以降,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中国自孔子以降,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 道德宗教二者,同是教人向善。

道德宗教二者,同是教人向善。 然而宗教速效、力大、不易失坠,道德则难度骤增。然而宗教速效、力大、不易失坠,道德则难度骤增。

这就为宗教本是个工具方法,而道德则否。这就为宗教本是个工具方法,而道德则否。 宗教向外借力求善,但这外力实在就是自己,而道德不绕这个弯,径向内部发力发掘自己的善。

宗教向外借力求善,但这外力实在就是自己,而道德不绕这个弯,径向内部发力发掘自己的善。 如此看来道德本应是一迅速跨入理性的通衢,但其矛盾也在於斯。如此看来道德本应是一迅速跨入理性的通衢,但其矛盾也在于斯。

须知人类历史上,道德远比宗教为后出者,正是因为人类理性较之理智总是发育不足,因而道德广泛实现是一至难之事,理性的通衢反成为文化早熟的歧路。须知人类历史上,道德远比宗教为后出者,正是因为人类理性较之理智总是发育不足,因而道德广泛实现是一至难之事,理性的通衢反成为文化早熟的歧路。 故“道德气氛特重”与“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两特徵实为一件事之两种表达,毫无二致。

故“道德气氛特重”与“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两特征实为一件事之两种表达,毫无二致。 至此,中国文化早熟理性早启之事已然在胸,进而可以此贯穿全书。至此,中国文化早熟理性早启之事已然在胸,进而可以此贯穿全书。

以理性早启为起点,中国社会呈现出职业分途和伦理本位状态,以下分论之。以理性早启为起点,中国社会呈现出职业分途和伦理本位状态,以下分论之。

二、伦理本位。

二、伦理本位。

梁公谓中国社会为一伦理本位社会,是针对近三千年即周孔教化下的中国社会而言。梁公谓中国社会为一伦理本位社会,是针对近三千年即周孔教化下的中国社会而言。 至於三前年前的中国社会,他并不对其作过多研究,因为那段历史虽在时间上占有不少分量,但价值也仅止於此,远不及后三千年文化功夫重要。

至于三前年前的中国社会,他并不对其作过多研究,因为那段历史虽在时间上占有不少分量,但价值也仅止于此,远不及后三千年文化功夫重要。 因此他对前三千年中国社会形态观点也较含糊,只大致称为宗法社会、封建社会,而没有将此封建社会、宗法社会与西洋进行比较研究,只说应该大致相同。因此他对前三千年中国社会形态观点也较含糊,只大致称为宗法社会、封建社会,而没有将此封建社会、宗法社会与西洋进行比较研究,只说应该大致相同。

周孔以降的社会方是梁公发力之处。周孔以降的社会方是梁公发力之处。 他言孔子以一部《春秋》在旧秩序中勾勒出新秩序来:

一面启导人类理性,是一切旧习俗旧观念都失其不容怀疑、不容商量的独断性,而凭著理性作权衡;一面谆谆于孝弟,敦笃家人父子间的恩情,令其成为人伦至情,而后由近及远善推其所为,俾社会关系建筑於情谊之上。他言孔子以一部《春秋》在旧秩序中勾勒出新秩序来:一面启导人类理性,是一切旧习俗旧观念都失其不容怀疑、不容商量的独断性,而凭着理性作权衡;一面谆谆于孝弟,敦笃家人父子间的恩情,令其成为人伦至情,而后由近及远善推其所为,俾社会关系建筑于情谊之上。

后西汉世伦理终令封建解体并取而代之,原本在此。后西汉世伦理终令封建解体并取而代之,原本在此。 此种由内而外的关系模式,使得社会富於平等气息和亲切意味,在他滋养下,维系中国文化两千余年的礼俗不知不觉间诞生。

此种由内而外的关系模式,使得社会富于平等气息和亲切意味,在他滋养下,维系中国文化两千余年的礼俗不知不觉间诞生。 其诞生后千年不易,正如其根本所植的自然法,故能与其同寿於天地间。其诞生后千年不易,正如其根本所植的自然法,故能与其同寿于天地间。

孔子之学与其说在社会秩序与组织,毋宁说在完善个人,说白了就是“做人”。孔子之学与其说在社会秩序与组织,毋宁说在完善个人,说白了就是“做人”。 一个完美的中国人格,是在一系列伦理关系中产生的,以孝子为始,进于慈父等事。

一个完美的中国人格,是在一系列伦理关系中产生的,以孝子为始,进于慈父等事。 他终其一生始终处於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及人与自然的普遍伦理关系中,决不允许也不可能有分毫脱离。他终其一生始终处于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及人与自然的普遍伦理关系中,决不允许也不可能有分毫脱离。

这就大不同於西洋社会的人生状态,梁公将西洋对应於中国人家族生活的状态称为集团生活,若单从字面上理解,仿佛西洋人生活状态更为合理,更有“合”的意味在其中。这就大不同于西洋社会的人生状态,梁公将西洋对应于中国人家族生活的状态称为集团生活,若单从字面上理解,仿佛西洋人生活状态更为合理,更有“合”的意味在其中。

细查起来实则正相反,须知西洋人是在普遍、深入地将人域与自然、此群与彼群、自家与人家、自我与他人、灵魂与肉体甚至灵魂内部割裂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某种利益,而极其局部地、谨慎地、不情愿地、小心提防地妥协结合成为集团,并在集团间角力。细查起来实则正相反,须知西洋人是在普遍、深入地将人域与自然、此群与彼群、自家与人家、自我与他人、灵魂与肉体甚至灵魂内部割裂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某种利益,而极其局部地、谨慎地、不情愿地、小心提防地妥协结合成为集团,并在集团间角力。 故此集团决不含有“合”的意味,反倒是为了更好地“分”下去。

故此集团决不含有“合”的意味,反倒是为了更好地“分”下去。

中国文化读本读后感

中国文化读本 黑白插图本 抓住中国文化中一些有特色的内容和亮点,用典型的事例和材料进行具体和深入的介绍。在介绍知识的同时,力求讲出中国文化的精神,讲出中国文化的内在意味,讲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显示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文化性格 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在读者面前展示中国自古以来尊重自然 热爱生命 祈求和平...

《中国文化读本》读后感

中国文化读本 读后感。中国文化读本 读后感一。中国文化读本 读后感一。说实话,这本书更像一本字典,但很高兴我有机会读到它,由它带我走进我所熟悉而又陌生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深邃,气象氤氲,绵延悠久。文章开头就足以让我体味到轻雾弥漫,云烟缭绕,密林深踪,铮铮淙淙的悠长义蕴,不但是对中华文化,也是对文...

《漫谈中国文化》读后感

漫谈中国文化 读后感。漫谈中国文化 读后感 推荐语 漫谈中国文化 金融 企业 国学 是南怀瑾先生2007年在太湖大学堂应邀就金融 企业 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所做的三次重要讲座内容的辑录。南先生破天荒地第一次以资本为题,开篇即幽默地指出 在社会上做事情,攻击人家犯罪的就是两件事,一个是男女关系,一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