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上海挂职学习心得体会满宝林赴上海挂职学习心得体会

发布 2023-10-06 22:05:13 阅读 3473

精品文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赴上海挂职学习考察报告。

呼玛县**纳鄂伦春族乡中心校满宝林。

11月1日至12月10日,我十分有幸的随地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校长赴上海学习考察团在上海挂职学习了四十天,我和其他四位校长挂职学校是上海市普陀区武宁路小学。虽刚到恰好赶上该校筹备五十年校庆,前段时间校方忙无暇顾及我们,收获不大,但通过后期的考察:听讲座、听课参加教研、参观学校、参与学校管理、与教师校长论谈等,着实感到不虚此行,受益匪浅,观念新了,视野阔了,心里亮了,思路明了。

现将在上海挂职学习期间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两个轮子”一起转,是学校大发展、快发展的基础。

学校发展要靠“两个轮子”:一是**的支持,一是学术支持。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聚集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精英人才,掌握着先进技术,所以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经济发展当仁不让居全国前列,**对教育的支持投入的力度自不必说。

各校都是园林式校园,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塑胶跑道、体育馆、健身房、数字化实验室、图书馆……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我区无法与之相比的。

同时上海市各区县都具有设备齐全、人员充足、实力雄厚、功能强大的教师进修学院(校),并且院校教师每周到各校指导教研;工作;各校因有经济实力作基础,又外聘资深学科专家每周到校指导教学教育工作;学校还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经常组织教师到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听专家报告。俗语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强大的源源不断的学术支持和扎实有效的校本研修带来的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学术支持,两个轮子同时高速运转,促进学校的大发展快发展。

二、高素质的校长、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一所学校最宝贵财富的不是高楼大厦,不是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而是人,是高素质的校长、教师队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好校长就等于一所好学校”,“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学校的发展首先是教师的发展”。上海的校长均实行竞聘上岗、教师竞争上岗,激活部分工资,所以在岗的校长、教师一定具有高学历、高学识。

但上海校长、教师队伍的高素质不只表现在他们具有博士、硕士、本科学历上,还表现在他们都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很高的理论素养和很强的业务能力。在他们中间多数是专家型校长、专业化教师,所以对如何发展好一所学校、如何管理好一个班级、如何搞好学科教学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校长、教师队伍的高素质还表现在对学校、对班级的精细管理上,真正做到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管,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做到了以制度管人,体现了有别于我们的“人情文化”的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第。

三、上海校长、教师的高素质还表现在他们对工作的负责高效上。上海人吃饭快、走路快、说话快、工作也快,体现了上海人生活快节奏,工作高效率。就拿我们挂职的学校来说,教师早晨踏进校门后,无论前勤后勤,领导还是教师,不是在办公室闲聊天,而是立即各就各位,忙自己分内的事。

中午孩子、教师都不回家,在学校吃过饭后不是放学,而是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或参加年级、学校各部门、社团组织的活动。课间教师很少回办公室,而是在班级和学生交流或批改作业;第四,上海校长、教师队伍的高素质还表现在他们身上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拼搏进取,昂扬向上的风貌。这也许是上海人才众多,竞争激烈的缘故,也许是多年来积淀形成的上海人骨子里的精神吧!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多才多艺,琴棋书画,人才济济,为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开发学生们的艺术天赋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从而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武宁路小学五十年校庆演出就充分展示了该校艺术教育的成果。

三、学校文化建设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唯一途径。

此次上海之行,使本人以前的一些模糊认识得以澄清。以前我理解校园文化就是学校文化,就是把校园环境建设搞好,在墙上写几个字、画几幅画、在校园里植几棵树、种几朵花而已。其实学校文化是大于校园文化的,学校文化的内涵及其丰富,包括办学理想、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学校制度和课程文化。

学校文化应是学校组织成员形成的一种规范、准则、信念和价值观。

既然是全校师生认可的规范、准则,每个人就模范的去遵守;既然是全校师生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就要围绕这一信念和价值观不懈的执着的开展各项工作。武宁路小学健全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学校实现精细化管理的象征。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教育的功能是服务,它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看重的是学校特色课程,而不是看重的某一名师。就如同餐厅功能是服务,服务对象是顾客,顾客看重的是餐厅的特色菜肴,而不会去过问厨师是谁一样。所以一所名校不是名在名师,而是名在课程。

上海有所学校都是特色课程,如武宁路小学的特色课程是管乐民乐,长江二中的特色课程是小科技制作等。所以学校办学思想、校风、制度、课程文化等文化建设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唯一途径。

此次上海挂职学习人数之多、时间之长、投入之大、规格之高(到国际大都市上海)在我区教育史上应是空前的。在我区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地区教育局做出了这一重大举措,看出了地区教育局新一届领导班子对校长培训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实现我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决心和魄力。能成为考察团中的一员,我倍感荣幸和自豪,同时我也感到此行的责任重大,使命神圣。

通过此次考察我们看到了也切身体会到我区教育与先进地区教育的差距,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做为一名首批赴上海挂职的校长我应责无旁贷、义务反顾的把我的所感所思记下,为我区教育事业发展献计献策。

一、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力量,作到两个轮子一起转。

我区的经济状况不能与上海同日而语,我们并不奢望每个学校都配备象上海学校那样的先进教学设备,我们只能呼吁各级**切实把“优先发展教育”落到实处,在我们能力范围内尽量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正常经费充足,使每位校长不因公用经费不足无法维持学校正常运转而忧虑,实现第一个轮子正常运转。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师进修学院(校)的力量,做到两个轮子一起转。如果说第一个轮子的运转靠的是经济实力的支撑,那么第二个轮子的运转靠的就是超前的思想观念,我们应该能够改变。

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教师进修学院(尤其是县、区教师进修校)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学校的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教师的专业发展除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扎扎实实的校本培训外,更离不开专家的引领,需要教师进修学院(校)经常、持久的培训指导、需要强大的学术支持。而在和我区各位校长交谈中了解到我区多数县、区、局进修校人员不整,专业素质不高,老弱病人员于此,成了退休校、养老校,每年到基层听两节课就完成使命了。

所以我建议各地务必要高度重视教师进修校的建设,认识其重要性、紧迫性,把那些出类拔萃、年富力强、业务精湛的专家型教师充实到其中去,并要保证编制、保证经费运转,落实其职能,使我们各县、区、局的教师进修校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学术支持这个轮子正常的运转,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学校的发展引好路、服好务。

二、加强两支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发展。

上海市各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素质高,不只表现在他们毕业于名牌大学,具有本科、研究生的学历上,还表现在他们的理论水平上、业务素质上、锐意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上。并妄自菲薄,参观的几个学校的校长教师谈起学校的管理和业务来确实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总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对比,自身也感受到了我们的才疏学浅。分析其原因:

一是,客观上,我们行政事务繁忙,无时间学习;二是,自身懒惰,不愿意学习;三是,没有压力,忽视了学习;四是,缺少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既然目前体制的东西我们无法改变,所以建议在全区校长、教师中大兴学习之风,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理论、新课改知识。

尤其是要建立硬性的学习制度,设立考核机制,定期检查考核。值得注意的是学习量不宜过大以不冲击管理和教学为准。

我们每位校长要带头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适应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

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发展。

到上海后听几位专家、导师的讲座,唯有郑杰老师的讲座让人耳目一新、怦然心动、如沐春风、跃跃欲试。郑杰老师丰富渊博的学识、通俗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精辟透彻、条理清晰的讲述让人折服;他那儒雅的学者风度也使人肃然起敬。

听了郑杰老师的报告后,使我们对如何确定一所学校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如何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轮廓。听了讲座后,一些模糊的认识澄清了:一所名校不是名在硬件上,不是名在名师上。

而是名在文化上(名在课程上)。就好比人们都知道北京全聚德烤鸭店,是因为全聚德烤鸭,而不是因为全聚德的名厨一样。现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中起着及其重要作用。

以往提到学校文化,人们常常会想到校园文化,想到校园文化建设,种几朵花、栽几棵树……往往忽略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包括办学思想、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制度、课程文化等。学校这些**文化应是学校多年历史的积淀,是全体师生价值观的体现。

同时它应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要紧紧围绕这些**文化展开。以往我们各校可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办学思想、课程(校本)、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规章制度,但这些“文化”可能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供人们看或是应付检查的,实际工作与学校文化两层皮,学校文化说的是这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学校办学思路不是学校历史的积淀,不是全体师生价值观的体现,也不能凸显学校特色。

先进的未必适合的,回到学校以后,我们还要根据我区的实情和本校的具体情况,有所取舍,初步设想,我校下学期的工作应有三点变化:

1.重建课程文化,凸显办学特色。

根据我校是农村的一所少数民族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决定把“培养良好习惯”做为办学目标,其中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纪律文明礼貌习惯。寒假期间教师分三个课题组,对三方面好习惯素材进行搜集整理,下学期研发校本教材。“习惯教育”与“桦皮工艺品制作”、鄂伦春族语言“课共同构成具有我校特点的课程文化,重新征集确定我校实际具有我校特点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实行精细化管理。

以往学校的管理好像是很严格、细致了,但还是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原因:一是,制度不健全,或是有了制度执行不坚决;二是,受大环境人情文化的影响。下一步打算是健全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尽量均衡每个人的工作量,落实明确每个人的岗位职责,利用我县年末有奖励工资的便利条件,实行与奖励工资挂钩的粗线条的“问责制”,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体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干多干少不一样”、干与不干不一样“的原则。

坚决执行,杜绝人情文化。实行精细化管理,力争做到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管。我区班主任津贴低,不能体现班主任的价值,所以决定挤出适当额度的奖金作为班主任活津贴与班级管理挂钩,激发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两支队伍建设,提高两支队伍整体素质。

积极为中层干部、教师争取、创造外出学习进修机会,提高中层干部、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抓实抓好校本教研,加速教师专业发展进程;受上海、武汉、杭州三校联谊教研活动的启发,启动我校“三地三校联谊教研活动”计划,下学期我校决定与塔河县十八站乡中心校、十八站林业二小学结成教研伙伴,促进学校教师间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以上是本人上海之行一些粗浅的的认识、感受和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批评指正。总之,我想只要我们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有所为,我们的学校一定会悄悄的发生变化。

20xx年12月23日。

赴乌当区挂职学习心得体会

一 挂职学习的几点收获。一是更新了理念,优化了思维。通过学习,更加深刻地领会到,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日趋快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才能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二是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学习期间,通过和业务股室的同事学习交流,自己的综...

赴大连挂职学习心得体会

跨越式发展时不我待。身在大连感受突泉,更感到县委 县 决策的科学性,实现突泉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紧迫性。跨越式发展概念是在八十年代末期,联合国经济合作组织根据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新经济增长的新方式,特别是在总结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超常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来的。纵观国内外发展经验,突泉实现跨...

赴上海党校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赴上海学习心得体会。千帆竟发不进则退百舸争流慢也掉队。赴上海学习心得体会。按照红河州州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在上海市党校第五分校参加了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红河州新型工业化专题培训班。通过课堂专题讲座 参观考察 师生 交流等多种方式,在领导力提升 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沿边地区招商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