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

发布 2023-09-12 16:36:01 阅读 6829

《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

导语:《西方哲学智慧》是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志伟。《西方哲学智慧》内容简介:

什么是哲学、智慧的痛苦、思想与思想的对话、“是什么”的问题、科学之科学、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等。下面是橙子为您准备的《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供您参阅。

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1当我回顾过去十年读书的各个历程的时候,这本书,可以算作我的第二本哲学入门读物,另外一本是一本很古老,很红色的《通俗哲学》。

在那本厚厚的,泛黄的《通俗哲学》中,这本刚撰于改革开放以后(2023年)的书向年轻的我展示了它如何在那样一个封闭的意识形态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哲学的起始概念,例如矛盾和统一,局部和整体等最基本的概念,即便是现在,或者我也会推荐入门的读者去找到,读一下这本书——这是一本或可以当作**一样开心阅读的,浅显易懂的哲学入门。

而其次就是这本大一些的,薄一些的《西方哲学智慧》。说实话,我对于带有教科书性质的书籍从来都是劈头打上负100分,然后再做定夺的,所以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在最新鲜的几天过去以后,都被我拿来垫桌脚或者随意处置,为了舒服我会尽可能把教科书卷来卷去,或者折上大大的折页作为书签标记而毫不在乎。

—文章**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

然而这本书也是一本教科书。

哲学很难吗?我觉得不,我甚至觉得,哲学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是每一个人在除了基本生存技能(例如,扫地,搬砖或者当打字员)以外最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而哲学本身,是简单的,它的最基本问题难倒无数大哲,然而贴近于生活的部分,处处可以看到,处处可以摸到,处处可以感受到的部分则异常简单。

并且——它关乎每一个人最为宝贵的生命和时间。

一本哲学书好还是不好,我的判断和其他的书没有不一样的标准,依然是:是否足够简单,让人一眼就能看懂,因为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道理都是可以足够简单,让人看懂的,除了需要数据支持科学研究。而就在生活之中的哲学,更是每一个人一点即通的东西。

《西方哲学智慧》就是这样一本书。现在它也开始慢慢泛黄,我依然偶尔拿出来看看,简单几句话,就能让人心潮澎湃,如同一个情真意切的老友,明白到底的和你摆谈一些最简单的东西。在这本藏书上,没有一点折痕,除了泛黄的纸张,它的封面依然平展,是我最愿意拿来重复阅读的书之一。

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2整个假期,都在悉心研读学校发的两本书《中国哲学简史》和《西方哲学智慧》。我从最初的雾里看花到最后的深入思索,我深深被东方哲学的“出世”和“入世”思想所折服,同时被西方哲学家们对人性的追问所震撼。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思想闪烁着哲理的光辉,令我叹服,也引起我对生命的意义的深刻思考。

而且他指引我去深层感悟我读的一些作家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文章**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2 ~

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希腊德尔斐神庙墙上的铭文,道出了人类的心声。“你是谁?”“人为什么活着?

”这些追问象当头棒喝让人振聋发聩。从柏拉图到叔本华,思想家们不停地探索,终于解答出了人生存的本质问题。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生活在比较富庶的家庭,但生性忧郁。他的“生存意志”论集中表现在《作为意志和表象》这本书中。他厌弃传统哲学以理性为凭借的乐观主义,突出强调生命的悲剧性和悲剧意识。

叔本华认为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没生命的都是现象,即表象;表象只有当我们感受到的时候才存在。所以才说“世界是我的表象”。另一方面,一切表象都有着共同的本质,这就是意志,意志是自在之物,它的客观化就是表象,即现象世界的万事万物;所以又说“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求得生存的意志,它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制的生命冲动。人一生下来,就受制于生命冲动的摆布。因此可以说,人的全部本质就是生存意志,人就是这种生存意志的外在显现。

由于人的一生都要受到生存意志的左右,人就要一刻不停地去实现自己的生存意志,就要不顾一切地去满足自己的生命欲求,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产生痛苦;每一次欲望的满足都不可能持久,并且都是新的欲求的起点。所以,生命的欲求是无止境的,痛苦是无边无际的。人生除痛苦之外没有别的什么目的,不幸是个普遍的法则。

人作为一切生物中欲求最多的生物,其痛苦也就达到了顶峰。叔本华还指出,痛苦和无聊是人生的两大基本因素,人生如同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的“钟摆”。因为人的欲求一旦。

—文章**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3 ~

得到满足而不再追求,空虚和无聊便会立刻袭来。如何摆脱这种痛苦和无聊呢?叔本华认为通过哲学的沉思,艺术创作和佛教的解脱三种途径达到暂时的解脱。

叔本华的思想对西方文学和我国文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欧美文学方面,如福克纳的《喧哗和骚动》,这本书的书名《喧哗和骚动》出自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中一句台词:人生就是白痴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和骚动,都没有任何意义,从中可以看出这本书所蕴涵的悲观主义情愫。现代派的另一领军人物非茨杰拉德在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渗透了悲观主义色彩。

德国著名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城堡》《审判》都或多或少流露出宿命的色彩。而我要谈的是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对我国作家的影响,尤其是对当代作家的影响。我比较喜欢余华的作品,他的作品我都一一读过,从短篇**《十八岁出门远行》,到《活着》,再到《呼喊与细雨》,以及前几年出版的新作《兄弟》。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活着》里的福贵的悲剧人生。他由一个大户人家的少爷变得一贫如洗,再到亲人们相继离去。最后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整个故事充满了宿命论思想和悲观色彩。

既然活着有那么多生存压力,有时还要面对生老病死,失业,失恋,亲人去世,种种困惑。现代人充满焦虑。因此抑郁症,自杀率在上升。

那么人应该怎样活着?记得高中时代读鲁迅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一句话记忆犹新。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我从地坛里认识的史铁生就是这样的勇士。在文。

—文章**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4 ~

章里流露的思想曲折地印证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散文彻底地打动了我,我几次热泪盈眶,进而潸然泪下。除了文中洋溢着的对母亲深沉的爱与愧疚让我动容,更让我受到启示的是他对命运的思索,以及对不幸的清醒认识。

有些语句堪称生活的真谛。史铁生说“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细想想,多精辟。

当命运之神将他在“活的最狂妄的年龄”击倒的时候,他由最初的不甘心,异常暴怒,憎恨命运不公,到后来的平静思索,直至最后用写作撞开了一条通向辉煌的道路。地坛成了史铁生真正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特殊的场所,荒芜并不衰败“历尽沧桑在那等了四百多年。

”仿佛就是为了等他,为了给他一个平静的地方,为了让他能在这座城市里难得的宁静中去思索自己的命运。“为了让他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整整十五年,史铁生摇着轮椅在园中沉思,冬夏春秋,四季轮回。

他的轮椅印记遍布整个园子。他终于想明白了生死之迷,对自己残疾的坦然接受,及人生的意义。他说: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事实。”史铁生在厄运面前选择的是面对,而不是逃避,是的,他曾经绝望,他诅咒命运将他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他痛苦万分,但是通过他的思索,他终于获得解脱,他救赎了自己,超越了苦难,他悟出了人生的本质,对降临到自己身上的苦难也有了深刻的见解。

他不虚美,不隐恶,他的思想有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感人力量。“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既然世界上一定要存在着苦难,那么谁去充当那些苦难的角色?

”“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

—文章**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5 ~

福,骄傲和快乐。”“就命运而言,休**道。”“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公众度化了佛祖。”他是切肤之痛,因此感人,他是现身说法,因此更动人。

关于命运的追问,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描写了这样一个人:一个最有天赋的长跑家,但他被埋没了。他因为在文革**言不逊而坐了几年牢,出来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个拉板车的工作,样样待遇都不能与别人平等,苦闷到了极点便练习长跑。

他盼望以他的长跑成绩来获得政治上真正的解放,他以为记者的镜头和文字可以帮他做到这一点。第一年他在春节环城赛上跑了第十五名,他看见了前十名的**都挂在了长安街的新闻橱窗里,于是有了信心。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可是新闻橱窗里只挂了前三名的**,他没灰心。

第三年他跑了第七名,橱窗里挂前六名的**,他有点怨自己。第四年他跑了第三名,橱窗里却只挂了第一名的**。第五年他跑了第一名——他几乎绝望了。

橱窗里只有一幅环城群众场面的**。一个诙谐而真实的故事。命运面前,只有一句话:

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了‘诗性的存在’”朱自清的精神家园是荷塘世界,李乐薇的精神家园是她的空中楼阁,史铁生的精神家园是地坛,你我的精神家园在**呢?你找到了吗?

《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

西方哲学智慧 这本书让我有无尽的感慨。现代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校园急功求利的学风也日益严重。试问当代大学生中又有多少个是在纯粹地追求知识而不是为求以后的功名利禄呢?有谁能真正像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和中国的一代先师孔子那样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和智慧,直到自己老去 逝去呢?更令人堪...

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

什么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讲的是世界的本质,是哲学领域最基本的问题,是亚里士多德最早在其著作中提出来的,他自己称为第一哲学或者神学。而这个词在汉语中则是意译,在古汉语中,易 系辞上 中曰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唐人崔憬以 形而上 谓用,形而下 为 体 他说 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这中有...

《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

西方哲学智慧 读后感。西方哲学智慧 读后感4篇。西方哲学智慧 读后感篇1 当我回顾过去十年读书的各个历程的时候,这本书,可以算作我的第二本哲学入门读物,另外一本是一本很古老,很红色的 通俗哲学 在那本厚厚的,泛黄的 通俗哲学 中,这本刚撰于改革开放以后 1982年 的书向年轻的我展示了它如何在那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