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了郭敬明的**《爱与痛的边缘》,心里萌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是欢喜?是忧愁?不不,都不是。
在文章中,小四的好朋友小a说他:不要疯的像孩子。大多数的朋友都认为小四就是个没有忧伤的孩子,手中握着大把大把的幸福,甚至有时候不懂得珍惜而肆意的挥霍。
其实不然,他们看到的只是小四明朗的一面,毕竟快乐是可以共享的,而忧伤则不。忧伤是嵌在心里的不可名状的灼热,不可言说。小四有多么忧伤,我们并不知道。
从《七天里的左右手》中,小四那些诙谐、幽默又带着几分积极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的失落、孤单,看到了他心爱的写作,心爱的中文系,最终化为一缕青烟。我何尝没有看到自己的未来?自己的青春?
看似前途光明可不知路在何方。哪怕是羊肠小道,哪怕是泥泞小路。 大人们总说:
你的生活比蜜都甜,那里吃过我们那个年代的苦!你啊,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对。
我们是没有经历过战乱、饥荒,但我们现在经历的是什么?高考的压力、血液的困惑、独生子女的孤单。你们从小就在兄弟姐妹的身边,你们知道一个人是什么感觉吗?
知道家里父母只有你一个孩子对你望子成龙的期待吗?这种压力你们能体会吗?高考制度下孩子是什么感觉?
你们不知道。(小四原话) 所以,大人么么看到的只是我们的幸福,而忧伤,她们真的看不见。 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在大人看不见的地方。
今天,我看了一篇漫画,让我感到很生气,也让我深受启发。 这篇漫画主要讲了:一个小男孩正在家里扫地,可是他的妈妈却对他大喊说:
“你学习去,地让保姆扫”这雷鸣般得声音传到了小男孩的耳边,小男孩的脸上呈现了疑惑的望着妈妈。看罢,我陷入了沉思…… 这位小男孩是应该让他锻炼,而不是让他总是学习学习,是去锻炼的机会,将来长大以后怎么办呢。我觉得小男孩的妈妈的做法是不对的,不能总是溺爱这她的孩子,而应该让他独立自立,不能让孩子养成依赖之心,“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
而应该放手,让孩子快乐的成长。 我曾经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大学生,她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可是,她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上了大学,还叫保姆在身边照顾她,最后,导致学校让他退学。
我们应该想一想,这个大学生都长这么大了,可什么事都不会做,那以后到社会上又有什么用呢?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应该成为人们的榜样。 这就是读《如此重教》有感。
还让我懂得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独立,自立,不能依赖别人。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
最近喜欢上读余杰的文章,喜欢他的语言风格,喜欢他的桀骜不驯,更喜欢他思想里闪现的思考的火花。现在的社会,读书的人少,思考的人更少。最悲惨的则是在这仅有的一些所谓的读书人当中,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屈指可数。写书的人写书是为了让很多虔诚的读者们不再思考 不思考的人是可怕的,不思考的民族更加可怕。然而我又是其...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
拿起这本书的时候,不认识郭敬明。今天,正式读完了这本他在17岁时写的散文集,内心有感而发,但具体是怎样的一种感触,我自己也不清楚,就好像青红蓝绿紫各种水彩,在同时融合的那一瞬间,有一丝柔美 一丝浑沌 一丝通透。为了坚持阅读,以书会友,我建了一个读书群。在刚翻开 爱与痛的边缘 的时候,和群友们提到过这...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
爱与痛的边缘 读后感。如果有的话,如果你同意的话,100年后我还是会去看的。他的文字深深地打动了我,同时也深深地鼓舞了我 题记 爱与痛的边缘 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 很奇怪,第一眼看到它就很直觉地欣赏,蓝黑的封面,上面人影模糊,带着怀旧和暧昧的气息,有种贴近我们现在年轻人的质感。翻开第一页,首先映入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