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关于高考信息。
如何正确对待最新信息。
错误的态度:希望得到直接与考试相关的信息,最好就是你告诉我下次要考些什么。
我们的态度:1,关注;2,坦然;3,分析。
贰、关于《考试说明》解读。
一、 关于命题指导思想。
1,核心:相对稳定,适度创新。
二、 关于考试内容。
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以及本考试说明为依据。
2, 新内容:
修辞格9种。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文言句式中没有定语后置。
有断句。论述类文章、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三种文本,主要增加了实用类文本。
三、 关于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总体不变。变化:
1 默写5分可能变6分。
2 文言文:断句、简答题。共5题?单远,断句,翻译,简答题???
3 古诗鉴赏:填空题,简答题。填空题考什么?估计应该是文学常识或文体常识之类。
4 现代文阅读:多项选择题、论述题。
四、关于题型示例。
非成语类的普通近义词语要注意;
句式变幻要注意(长短之间的切换);
谦敬词的准确运用;(这个完成可以通过复习提高)
病句辨析与修改;
断句;5 简答题:例18,《论语》和《孟子》??此题与文言文大题的关系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考查分析概括任教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c。
此为2024年福建卷。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
(1)贵人贱马。
(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论语的仁爱观, 两个断句的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对比如下:
第一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
“伤了人吗?”没有问马。第二种,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
“伤了人吗?”(回答说:)“没有。
”接着询问马的情况。按照前一种标点,孔子只关心人的**,对马的**则不闻不问。而唐人的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
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此为2024年浙江卷。
石按:1,读懂是根本;2,取其大意即可,不必拘于字词。
古诗鉴赏的示例与前面的要求相左,仍然是两个小题,没有填空题。
默写:a,包含了初中篇目;b,全部为机械记忆;c,赋分为6分;d,8选6。
关于附录:明确限定初中33篇,高中26篇,共59篇。
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试卷结构分析:
1, 科技说明文;(9分,每小题3分) 1—3
2,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7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3,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2)、(3)、(4)
4,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2)、(3)、(4)
5,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18(词语使用、语病、衔接、补写、仿照)
实际全卷共24题。但考虑到“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
三、四两大短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这个因素,全国卷实际考生应该完成的题数为20题。四川考试说明明确全卷为21题,与全国卷的题数基本相当。如果再保留字音字形题,那么实际剩下19题,再加上《说明》中提到的文言断句和文言简述题(当然这两个题并非非考不可,我们要重视《考试说明》的内容),只有17题。
那么这17道题如何分布呢?病句、词语2,科技说明文3,文言文4,古诗2,背诵1,现代文4,语用2,作文1,共计17题。这样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只能二选一了。
我们这样推测的可能性比较大。
肆、关于成都市“一诊”题。
出示卷子)1,老师们对待成都市“一诊”题的态度;(抽老师回答他们的看法)
2,成都市“一诊”的参考价值;
3,成都市“一诊”题的内容特点及试卷结构;
1, 老师们对待成都市“一诊”题的态度;
2, 成都市“一诊”的参考价值;
3, 成都市“一诊”题的内容特点及试卷结构;
1)与传统高考试卷的不同点:
a, 断句题出现,赋3分;
b, 背诵默写没有二选一,也没有出现理解性记忆,赋6分,比过去多1分,难度下降;
c, 出现了文学名著题:
五、(4分)(2024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却说曹操惧张飞之威,骤马望西而走,冠簪尽落,披发奔逃。张辽、许褚赶上,扯住辔环。曹操仓皇失措。
张辽曰:“丞相休惊。料张飞一人,何足深惧!
今急回军杀去,刘备可擒也。”曹操神色方才稍定,乃令张辽、许褚再至长坂桥探听消息。且说张飞见曹军一拥而退,不敢追赶;速唤回原随二十余骑,解去马尾树枝,令将桥梁拆断,然后回马来见玄德,具言断桥一事。
玄德曰:“吾弟勇则勇矣,惜失于计较。”…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
15.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为何玄德会说张飞“惜失于计较"。再结合原著,谈谈玄德接着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2024年浙江卷)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
(1)贵人贱马。
(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论语的仁爱观, 两个断句的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对比如下:
第一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
“伤了人吗?”没有问马。第二种,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
“伤了人吗?”(回答说:)“没有。
”接着询问马的情况。按照前一种标点,孔子只关心人的**,对马的**则不闻不问。而唐人的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
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说明:d, 现代文阅读出现5选2的多选题。
2)与全国试卷的不同点:
a,多字音字形两题;
b,文言文考了虚词,高考卷考的人物的理解分析;
c,有断句,高考卷没有断句;
d,背诵默写与高考卷均有初高中内容;
e,现代文大阅读没有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之间的选择;
f,语用题少一个题,出了**与文字的转换,宣传语;高考涉及了:衔接,补写,仿写三题。
伍、今年高考试题的推测。
以下内容纯属个人观点(100%的结论是违心的,不负责的),不具有任何法律或教学的责任。
(一)我们认为,字音字形两题保留的可能性大,这符合四川卷保持稳定的原则,也有利于一线老师教学,兼顾了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照顾了语文老师和学习认真的学生的情绪。
(二)文言文断句的可能性极大,因为许多省市每年都在考,它又明确出现在《考试说明》中。
(三)背诵默写应该是8选6,只出机械记忆的,包括初中高中所有背诵篇目。我们以往主要是考的高中内容,这点大家要注意。
(四)大阅读“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之间选择”应该是必然的,这既与全国卷一致,更符合;四川的《考试说明》要求。
(五)语用题应该只有两道。
(六)文学名著出题的可能性不大。
(七)文言文简述题有可能性。
在这样的推测下,对二轮复习作一定的调整是有必要的。在题型上我们不管它可能考不考,都作全面覆盖的复习,但应该有重点,应该针对那些出题可能性较大的,加强反复,强调过手。
陆、总体策略。
二轮”复习总体策略。
一、关注信息明动态。
二、高考套题周周见。
三、化零为整讲重点。
四、解题技巧最为先
五、积错整理勤查检。
六、紧盯后进求全面。
七、激发兴趣造环境。
八、背诵默写须过关。
柒、关于分类复习。
基础篇。一、内容重点:
字音、字形、词语、病句,尤其是字音、字形和病句。
**:教材、选修的《语言文字应用》、高考试题、复习资料。
二、策略技巧:
小练习、听写、片断写作和反复(天天见)
现代文阅读的超级链接要用最近编写的材料。
二、阅读与鉴赏(58分)
法制讲座演讲稿
法在我心中。各位老师 同学 大家好!很高兴和各位一起学习和 法律知识。国家法律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人人都在法律的保护下生活 学习和工作。同志指出 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既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这告诉我们,法制建设和经济建设应当并举,法制建设应提高到现代化建设这一...
暑期法制安全讲座讲稿
同学们,大家下午好!轻松愉快的暑假马上就要开始了,在暑假来临之前,学校安排给同学做一个法制安全方面的讲座。目的就是要同学们在这么长的暑假期间避免受到违法犯罪行为的伤害,同时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否则,同学们的假期就不轻松 不愉快了。好,下面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讲座内容。在暑期来临之前呢,同学们肯定都...
小学生法制讲座讲稿
首先,我们要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要知道,法律是用来保护好人,惩罚坏人的,如果我们不去遵守法律,而是故意违反它,那我们受到的就不是保护,而是惩罚了。下面我讲个小案例,同学们要仔细听,听完以后要自己说一说,他们做的对不对,错在 案例一 小丽是三年级学生,有一天放学回到家后,告诉自己的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