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发布 2023-04-13 01:52:28 阅读 5386

2009-06-02 14:41**小学数学常态课教学的几点做法。

在日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达到简约、扎实、增效的目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思想,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在平时常态课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动、静交替,讲、练结合,优化课堂教学。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通过动、静交替,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于学习,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可先让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4份;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一份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在以上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完成以下填空练习: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苹果的 ( 单位“1”是。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每份分别是这个圆的。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每份分别是这条线段的单位“1”是( )

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讲清单位“1”和自然数“1”的不同之处:分数中的单位“1”可表示一个物品,也可表示一个整体,如一个苹果、一堆沙子、一个班集体、一件工程等,被分的那个整体被看作单位“1”再通过“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比较,强调“平均分”的意义。通过以上操作、练习、讲解,使学生对“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这一定义有较为深刻、准确的理解。

二、重视知识迁移,讲究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类化,使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答问题的能力。

通过知识迁移,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重“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注重学习方式的培养,注意在学生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地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动手实践”“合作学习”不能满足于学生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的操作和参与,而应关注学生究竟在做什么,他们的动手实践产生了怎样的实际效果,是否引起并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在鼓励学生自主**的同时,教师怎样发挥指导作用,教师指导的最佳介入时期在哪,学生自主**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支持是什么。

三、加强并进行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处处都有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数学知识的背后都蕴含着某种数学思想方法。关键是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把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给挖掘出来。

例如:前面提到的三角形面积计算以及其他的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都是把一个陌生图形转化为熟悉图形,然后计算其面积,体现了化归思想。在一年级就有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给水果、学习用具进行分类的教学;四年级有关于数的整除的教学,它是在导入写出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算式(含得数)后,请学生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算式分分类,第一次分成除尽和除不尽两类后,再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第二次分类,最后分出整除算式的程序进行教学的。

这些都体现了分类的数学思想。另外教材中还蕴含了诸如演绎、猜想、建模等等思想方法。值得明确的是在新实施的新课程教材中,估算、统计、坐标等思想都较早地在低年级进入了课本,这就为全面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其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把所教的数学思想方法写进教学目标当中,并且写明如何实施教学,在教学程序中要明确具体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步骤,进行精心设计。这方面在当前许多专业上相对突出的特级教师、名教师的课堂教学上有较好地体现。下面就以著名特级教师陈庆宪老师曾经执教的一堂“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课堂教学实录片段为例,来具体说明如何在课堂上实施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陈老师先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月牙形,并问:“看到这个图形后你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1:“我想到了弯弯的月亮!”

学生2:“我想到了镰刀。”

学生3:“小船。”

陈老师:“同学们很善于猜想,‘猜想’其实是我们学习数学很重要的一个本领!”

学生受到了鼓励,感到很自豪!)

陈老师又说:“你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吗?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陈老师板书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略)。

陈老师问:“此时此刻,根据这两个定律你还能进行猜想吗?”

学生:“我想在减法、乘法和除法里会不会也有交换律、结合律呢?”

陈老师说:“很有想法,假如在乘法里也有交换律、结合律,它们应该怎么表述呢?”

把原来定律中的“加法”改为“乘法”,“相加”改为“相乘”,“和”改为“积”。)

陈老师问:“到底乘法里有没有这样的定律呢?我们需要进行验证!”

组织学生展开举例验证。在以上这个教学实践中,老师对学生进行了迁移思想、猜想验证思想的教学。可以看出老师在备课时就明确制定了要对学生进行这些思想方法进行教学的目标。

并且对于如何实施思想方法教学进行了非常精心地设计,可谓是用心良苦。而从上面的课堂实录中我们也体会到了教学效果是非常有效的,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学习、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引趣”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我学与我要学,效果截然不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

尽管帮助学生逐步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提高学习数学知识意义的认识,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即如何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引趣”的问题上多下些功夫。

一、运用谜语、故事组织教学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第四册“小时、分、秒、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

”然后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小时、分、秒,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

二、发挥图示、教具作用,重视直观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 、生动、给人印象深刻。所以,现行通用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大量的直观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

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同样多”的概念时,先将两队小朋友进行拔河比赛的情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画面的观察分析中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由于学生喜欢拔河比赛之类的游戏竞赛活动,所以学习就感兴趣。

在讲比多(少)应用题时,事先用白、黑纸版各剪兔子纸型 12个和7个。教学中运用教学绒板,进行贴示,从贴示中说明“白兔比黑兔多、“黑兔比白兔少”、“白兔比黑兔多多少”、“黑兔比白兔少多少”等概念,之后又要学生依据“同样多”“多多少”“少多少”来说明图示或自己动手摆图形,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类应用题的有关概念和解法, 而且提高了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和爱好。

三、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 。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 、剪一剪、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作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可以要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为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书面有多大 。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很浓,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理解深刻, 记忆牢固。

四、进行尝试练习,满足好奇心

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是很强的。教师就要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采取尝试性练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第九册“分数化成小数”时,先让学生用除法把/3、 7/22化成小数,然后教师指出问题,什么样的最简分数能够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最简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我们能不能进行除法计算,从中找出规律来呢?由于学生通过练习,急于寻找规律,学习积极性就高涨, 兴趣就大增,教师可就势引导学生观察分数化成小数的几道算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五、巧妙设问,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无论在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还是进行新课时,或是巩固新知时,都应注意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求相同加数的和的加法计算, 或师生进行计算比赛,从而提出教师为什么一下子能算出结果?

或提出这样连加多麻烦,还有没有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要简便?当学生认识到用乘法计算简便后,老师又提出2×3 读作什么?

它表示什么?3×4读作什么?表示什么,乘号前面的数是什么数?

乘号后面的数是什么数?结果叫什么?通过层层设问,就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

六、采取多种练习手段,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就开始分散、就不感兴趣、喜欢多变,这是小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因此,教学中应运用各种变换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兴趣发展,特别是一堂课的练习,切忌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低中年级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游戏进行教学 ,把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如口算、笔算接力、组数对口令、找朋友、**车、夺红旗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看谁解得快,看谁解法多,看谁编得又对又快(自编应用题)等办法,不仅能提起学生学习精神,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习疲劳,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2019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认识钟表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 页。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使学生认识钟面上的各个部分,学会认读整时。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游戏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 合作的学习意识。情感目标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

2019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认识钟表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 页。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使学生认识钟面上的各个部分,学会认读整时。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游戏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 合作的学习意识。情感目标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

2019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认识钟表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 页。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使学生认识钟面上的各个部分,学会认读整时。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游戏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 合作的学习意识。情感目标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