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级下册辅导地理复习提纲

发布 2023-03-30 19:21:28 阅读 4280

第三节印度。

1、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的国家,位于中国西南面,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北邻中国,西北巴基斯坦,西南马尔代夫,东南斯里兰卡…

2、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中国第一),人口依然快速增长。人口众多的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低廉;消费市场广大。

人口众多的劣势:饥饿贫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环境污染…

3、印度绝绝大部分位于热带**带,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从亚洲大陆吹来;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风,从印度洋上吹来。4、西南季风强造成水灾,弱造成旱灾,使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产量不稳定。

5、印度承接世界1/2的服务外包业,其中的软件外包业占世界的2/3,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第四节俄罗斯——首都为莫斯科,第二大城市为圣彼得堡。

1、俄罗斯的位置位于亚欧大陆北部。为横跨亚洲欧洲的欧洲国家,是世界面积的国家。三面环海:东临太平洋、北临印度洋、西临波罗的海。南邻中国、蒙古等国。

2、俄罗斯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地形区、河流见下图,一一对应!3、俄罗斯气候类型:寒带气候、温带大。

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见右图)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特点: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

3、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资源基本自给,称为“世界加油站”。重工业发达,但与生活相关的消费品制造业发展滞后。

4、俄罗斯交通发达,交通部门齐全。客运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货运以管道和铁路运输为主。管道运输用于运输石油和天然气。

欧洲部分交通线(如铁路线)分布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亚洲部分分布稀疏。

5、西伯利亚大铁路,被称为“亚欧大陆桥”。西起莫斯科,东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它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第一节中东。

1、中东位置特征:三洲五海之地(亚、欧、非洲,里海(是个湖)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中东包括西亚绝大部分和非洲的埃及。

2、中东地跨两大洲的国家:埃及地跨亚洲非洲;土耳其跨亚洲欧洲;阿塞拜疆跨亚洲欧洲。

3、中东是当前世界石油储量、生产最多、输出最多的地区。石油资源集中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中东绝绝大部分石油通过海运,运往东亚、欧洲西部、北美。

4、中东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气候干燥,河流稀少,导致水资源匮乏。水资源分配矛盾成为战争一大因素。

5、中东文化多元,是**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发源地。绝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犹太教、**教、伊斯兰教的圣地——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圣城——麦加。

6、中东的阿拉伯男人缠白色头巾和宽大白色长袍→可反射太阳辐射,吸热少。中东气候干燥沙漠广布,因而骆驼成为传统交通工具。中东多数民居为平顶——因为气候干旱极少下雨。

7、中东战争的内因(区内因素):水资源匮乏;文化多元。外因(国际因素):位置优越,位于三洲五海之地;石油资源丰富。第二节欧洲西部(西欧)

1、西欧位于中纬度亚欧大陆西岸。指欧洲西半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邻地中海。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发达国家最集中,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2、乳畜业发达。原因: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广布→草场广布→乳畜业。

地形以平原为主牧草多汁发达。

3、西欧地形:北部山地(斯堪的纳维亚山地),中部平原(西欧平原、波德平原),南部山脉(阿尔卑斯山脉)。4、西欧绝大部分国家通用货币——欧元。

5、西欧景点:挪威峡湾、英国伦敦白金汉宫、荷兰风车、波兰华沙肖邦像、法国巴黎卢浮宫、意大利罗马斗兽场、希腊奥林匹克遗址…

一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二 会熟练背诵以下句子,要求括号部分会填空 没学过的字可以注拼音 1 荷叶 圆圆的 绿绿的 小水珠把荷叶当做 摇篮 小蜻蜓把把荷叶当做 停机坪 p n 小青蛙把荷叶当做 歌台 小鱼儿把荷叶当做 凉伞 2 小水珠 躺 在荷叶上,眨着 亮晶晶 的眼睛 小蜻蜓 立 在荷叶上,展开 透明的翅膀 小青蛙 蹲 ...

一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一 基础目标 1 会熟练背诵 默写字母表 见语文书p93 2 会熟练背诵 默写本学期学的4首古诗。学过的字写字,没学过的可以注拼音 知道 春晓 和 村居 是描写春天的,所见 和 小池 是描写夏天的。3 会熟练背诵以下课文 识字1 1 柳树醒了 4 古诗两首 识字2 两只鸟蛋 识字4 13 古诗两首 ...

一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一 基础目标 1 会熟练背诵 默写字母表 见语文书p89 2 会熟练背诵 默写本学期学的4首古诗 学过的字写字,没学过的可以注拼音 知道 春晓 和 村居 是描写春天的,所见 和 小池 是描写夏天的。3 会熟练背诵以下课文 1 柳树醒了 2.春雨的色彩 4 古诗两首 春风吹 9.两只鸟蛋 13 古诗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