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如东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古代诗歌中律诗、乐府诗、元曲的一般文学常识。
2.反复吟诵、联想、品味,领略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反复吟诵、联想、品味,领略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诵诗词句,听诗歌音频激趣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目标定向(课件)
三、预习检测。
1.诗歌常识
诗歌按照创作的时代和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古代诗歌包括(词、曲)、(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中主要包括(律诗)、(绝句)等。
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说理诗)和(抒情诗)。
.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碣石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萧瑟
幸甚至哉杨花
夜郎海日生残夜
归雁洛阳 枯藤昏鸦
夕阳西下天涯
四、个性展示。
1.听音频,模仿朗读,把握节奏,整体感知全诗。
. 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五、合作**。
研读《观沧海》:
1.开头交代了什么内容?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全诗以“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思。
2.作者都观到了哪些景象?
观察到的景物有: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3.作者在写海时又写了山岛上的草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在描写大海时,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作者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5.读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人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
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而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时实景和虚景相结合,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六、整合提升。
7、检测反馈。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诗中描写的沧海景色有什么特点?通过写景表现诗人怎样的心态?
诗人眼中的沧海波澜壮阔、生机勃勃,映衬出诗人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3.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表现的意境。
这四句是诗人奇特的想象,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使我们从中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静夜思》《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2.写作背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二、个性展示。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 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2.赏析诗句: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这两句诗写景除了写明时令,还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衬托离愁别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运用拟人手法,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合作**。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请她将自己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
2. 诗人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呢?
4、整合提升。
五、检测反馈。
1.点名诗人闻讯的时节的一句诗是。
2.本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名句。
3.本诗中将明月人格化,托月送情,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的句子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也借助月亮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
4.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六、个性展示。
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其诗流传不多。
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
2背景:《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版)。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
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
3.律诗常识: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近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六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的格律规定又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对偶句。上下句平仄相对,偶数句押平声韵。
全诗超过8小句的称为排律。
七、合作**。
一).赏析诗句:
首联(1-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在船上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劳苦之意。
颔联(3-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风正”?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 (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句作铺垫。
想象船行的的图景。
春潮涨满,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堤岸相平,船上诗人的视线也因之开阔。顺风中平稳而快速行驶的船上,一张船帆高高直直地悬挂着。
因“潮平”才显得“两岸宽阔”,因“风正”帆才有高高直直地悬空的势态,写景极为传神。此为船上所见景色,表现诗人宽阔的胸襟。
颈联(5-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残冬腊月。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一天一天地过去了),新年和旧年的交替(一年一年地过去了),而诗人依旧羁旅他乡,面对此景,情何以堪?他怎能不产生思乡之情呢?
所以,此两句在写景中,点明时令,并暗含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尾联(7-8):“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在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啊!诗人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大雁捎个信儿吧:
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吧!
这两句紧承第三联,呼应首联。全篇笼罩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此联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直抒胸臆,抒发了思亲思乡之情。点明主旨。
八、检测反馈:
1.《次北固山下》中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2.《次北固山下》中一句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
3.《次北固山下》中一联,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流逝,蕴涵自然哲理。
4.《次北固山下》中描写了一副青山绿水的新春景象。诗人眼前所见的开阔江面上的景象正如诗中所写的。
5.《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开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
6.古代诗歌中,古人常借物传情。
王湾借归雁捎去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7.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的句子是。
九、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元曲知识说起导入新课。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 日月之行 至 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 若 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 至 若出其里 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教案 人教版
一 任务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五。这个单元所选文主要都是有关四季的文,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单元目标中,除了反复朗读,感知内容大意,还要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同时,这也是初中阶段第一次学习古诗,在诗歌内容上,它们都是写景的 在诗歌形式上,它们又都是抒情的。由此,可引王国维的 一切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