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1)上述材料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时期的江南社会景象?这两个时期的江南景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时期:材料一描述的是西汉时的江南,材料二描述的是南朝时的江南②不同:西汉时的江南经济落后,南朝时的江南经济繁荣。
③原因:汉代时江南尚未开发;魏晋南朝时江南逐步得到开发(2)材料二中的江南为什么得到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发展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北人南迁;江南战乱少,社会安定;南北人民的共同劳动;统治者的重视等。
最主要的原因:北人南迁。
3)江南地区的开发有什么意义?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4)魏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启示:
要搞好经济建设必须保持社会的稳定;必须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必须重视人才、技术和教育;必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等。
2、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1)以上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什么事件?①材料一反应了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材料二反应了北朝时的北魏孝文帝改革。(2)材料一中,“便国不法古”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3)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的什么汉化措施?根据所学知识请说一说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材料二反应了说汉语。
其他汉化措施: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用汉律、习汉礼(4)这两件历史事件各起了什么作用?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5)材料一与材料二所反映的事件有什么相同点?
它们都顺应了历史的潮流,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都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3、材料一: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组建军队“尊王攘夷”材料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材料三:
迁都洛阳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使用汉语,以孝治国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时期的哪次变法(或改革)?①材料一: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
材料二: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材料三: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2)这三次变法(或改革)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管仲改革是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当上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②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这三次改革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这些改革的成功给了你什么启示?①共同原因: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启示:改革是强国之路,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进行改革开放政策。
4、材料一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功,何以示后!朕世居幽州,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如何?
欲迁者左,不欲者右。”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资治通鉴》材料二。
鲜卑姓汉姓拓跋元拔拔长孙邱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
独孤刘。1)材料一中的“帝”指的是谁?材料一反映了“帝”的什么措施?①“帝”指的是北魏孝文帝。②材料一放映了迁都洛阳。
2)材料二出自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哪些主要内容?①材料二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政治经济改革;迁都洛阳;汉化改革,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用汉律、习汉礼。
3)如何评价这次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5、材料一:
公元前207年他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材料二: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南阳武侯祠联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的诗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他此时的“壮心”是什么?①材料一是曹操的诗句。
他此时的“壮心”是统一全国。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个历史人物?请列举和他有关的三个成语。①材料二描述的是诸葛亮。
成语: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3、材料二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事件?①“取西蜀”指向西进占四川。
“东和北拒”指联合孙权,共同抗曹。
“水面偏能用火攻”指赤壁之战。
6、材料一:教材109页“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材料三: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元末诗歌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材料一反应了五胡内迁(或少数民族迁往中原)
2)材料二中的“魏主”是指谁?材料二的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二说出他进行这项改革的依据是什么?“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①“魏主”指的是北魏孝文帝。
材料二的诏令提出了改汉姓的措施。
改革的依据是北魏的祖先是黄帝。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哪几种形式?民族迁徙(材料一)、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材料二)、
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及通婚等(材料三)7、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开用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其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材料二:“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喜形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进行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当加将黜,各宜深戒”——资治通鉴》(1)以上两则材料都有可能出自哪位皇帝之口?北魏孝文帝。
2)以上两则材料各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①材料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迁都洛阳。②材料二提出的中心问题是说汉语。
3)材料一中的“平城”后迁都到哪儿?洛阳。
4)根据材料一说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为了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5)材料二中的“北语”“正因”各指什么?①“北语”指鲜卑语。②“正音”指汉语。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题
16课。1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纸的实物制造于。a 西汉早期b 西汉晚期。c 东汉早期d 东汉晚期。2 九章算术 成书于。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西汉时期d 东汉时期。3 九章算术 总结了。a 夏朝以来的数学成就b 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 c 秦朝以来的数学成就d 西汉以来的数学成就 4 我国第一...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题
1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2 生活在距今是我国境内已知的人类。3 还保持人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4 北京人往往几十人在一起过着生活。这就形成了。5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最多的国家。6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还会。7能但已掌握他们已会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和其他原始人山顶洞人已用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
七年级历史复习题
3 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4 棉花种植推广到长江流域。5 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纺织业 蜀地丝织品 号为冠天下 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棉纺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制瓷业 江南成为制瓷业的重心 浙江哥窑的冰裂纹瓷器。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造船业 广州 泉州造船业发达。商业 出现了大都市 开封 临安 最大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