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 下 复习提纲

发布 2023-02-21 09:34:28 阅读 4344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有听觉、嗅觉、视觉、味觉等各种不同的感觉,能感受各种环境刺激。

2.人的**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等感觉。

3.气味分子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刺激传到大脑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了嗅觉。

4.嗅觉的特点:(1)嗅觉中枢会疲劳 (2)不同的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3)嗅觉的灵敏度会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弱(4)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灵敏程度不同的。

5.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液体物质和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刺激特别敏感。

6.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波: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的。

3.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v固大于v液大于v气(340m/s)

在气体中声音的速度,随温度每升高一摄氏度,速度增加0.6米/秒。

4.回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造成的。回声与原声的间隔大于0.1秒才能分辨出来。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感受头部平衡作用的位觉器官)

2.乐音特征:(1)音调:感觉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感觉声音的强弱(响度与振幅大小和声源远近有关)。

3)音色:能感觉声音的品质。(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式有关)

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赫兹)

分贝:计量声音大小的单位,符号为db

3.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赫兹。

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赫兹的声波。

次声波:频率小于20赫兹的声波。

4.噪音:声源的无规则振动,令人感到烦躁不安。

5.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1)控源(2)截流(3)掩耳

6.我国**规定工厂、工地的噪声应不超过85~90分贝;白天不超过50分贝,夜间不能超过40分贝。

第四节光的颜色

1.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同一种均匀(密度相等)的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如:小孔成像、影子等。

3.光线:我们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4.在真空中光的速度 :3x10^8m/s

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大约s=ct=9.46x10^12km。光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v气》v液》v固。

5.光的色散:太阳光射到三棱镜上,从另一侧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

6.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复色光。

7.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色光的颜色(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它被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它徐寿跟物体颜色不同的色光。

8.自然界的三原色光: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9.不可见光:(1)红外线(家用电器遥控器);(2)紫外线(消毒灭菌作用;鉴别伪钞;适量的紫外线有益身体健康;过量的紫外线诱发**癌)。

第五节光的反射与折射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一部分光返回到原来物质中,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 :(1)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反射:(1)镜面反射:如水面、黑板反光看不见(2)漫反射;如电影屏幕、人等。两者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

6.凸面镜:使平行光发散:平行与主轴的光射到平行与主轴的光射到凸面镜上,反射光发散,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7.凹面镜:使平行光会聚:平行与主轴的光射到凹面镜上,反射光会聚,经过焦点。

8.光的折射:光斜射进入另一种物质时发生偏折叫折射。(p25页的图)

9.折射规律:(1)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3)在空气中的角总是大的;(4)光垂直射入水或玻璃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第二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

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的特点是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2.参照物。

研究某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3.机械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某物理量是否与某个因素有关时,控制其他因素,使其保持不变,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实验方法就叫控制变量法。

5.速度和平均速度。

1)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计算公式为v=s/t

2)平均速度。

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1+s2+…+sn)/(t1+t2+…+tn)算出来度。

第三节力的存在。

1.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和物体运动的方向。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有力的作用时,乙物体也会对甲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3.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4.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是牛顿,单位符号是n。

5.测力计。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第四节力的图示。

1.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1.重力。1)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下。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

第六节摩擦的利和弊。

1.摩擦力。

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力。

2.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保持原有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第八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1.二力平衡。

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2.二力平衡条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第一章复习提纲。第一节 感觉世界。1 人的感受器有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痛觉 触觉 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所有感觉的生成部位在大脑皮层 神经中枢 2 人的感觉器官有 眼 耳朵 鼻 舌 等。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各...

七年级下复习提纲

第七课爱家 关于孝敬父母。孝敬父母的意义?p7 关于与父母的沟通。第八课爱国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p23 第九课在交往中完善自我。学会交往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意义 作用?p46 第十课掌握交往艺术提高交往能力。理解 p60和p95宽容 第11课合作竞争求发展。关于合作。关于竞争。合作与竞争的关...

七年级下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的由来。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1 人类与类人猿的本质区别是什么?ab c2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abc3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距今 多万年前的 广布于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4 露西时代是距今前,东非人时代是距今前。5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始祖在 6 人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