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期末质量监测 地理 答案

发布 2023-02-19 22:29:28 阅读 5211

答案和解析。

答案】 21. (1)指向标;

2)①山脊、②山谷、③鞍部、④陡崖;

3)⑥、等高线稀疏,缓坡;

4)自北向南。

22. (1)北、7月平均气温最高;

2)乙;3)全年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乙;

4)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5)东;6)海陆位置。

23. (1)西、东;

2)a亚洲、b欧洲、g太平洋;

3)非洲;4)亚洲;

5)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大西洋;

6)北冰洋。 解析】

本题考查利用经纬网定位。读图可知,图中a和b在同一条经线上,且a更靠近北极,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可以判断:图中a在b的正北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a。

本题考查利用经纬网定位。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读图,据此判断:

a点的经纬度是(70°n,5°e)。所以,a、b、d三项不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故选c。

本题考查纬度和经度划分及变化规律、四季和五带的划分。读图可知,图中a的经纬度是(80°n,5°e),b的经纬度是(70°n,5°e),c的经纬度是(80°n,25°w),d的经纬度是(60°n,35°e)。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东半球的经度范围为20°w→0°→160°e,西半球的经度范围为160°e←180°←20°w。

纬度度数向北变大为北纬(n表示),属于北半球;纬度度数向南变大为南纬(s表示),属于南半球。据此,结合图中各点的经纬度可以判断,图中的四点中符合“北半球、东半球、无极昼极夜现象也无阳光直射现象”的是d(60°n,35°e)。所以a、b、c三项不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4. 试题分析: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季节的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前后,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日出时间最早,升旗最早.选项中“六一”儿童节(6月1日)与6月22日接近.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5. 本题考查比例尺的运用。在图幅大小相同的情况下,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所用的比例尺越小;反之,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所用的比例尺越大。

据此可以判断出: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安徽省地图、铜陵市地图四幅图中,铜陵市地图所表示的范围最小,所选用的比例尺应该是最大的。所以,a、b、c三项不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6.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落、国际时差都是地球自转产生的。

由于美国和我国的经度存在差异,故地方时也存在差异,小明凌晨1点**美国nba球赛现场直播,是地球自转的结果,故a项符合题意;而b、d都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不合题意;潮涨潮落是由月球的引力引起的,c不合题意。故选a。

7.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落、国际时差都是地球自转产生的。

所以,a、c、d三项不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故选b。

8. 本题主要考查大洲、大洋的相关知识。读世界地形图可知,南北两极是地球上所有经线的交点。

而七大洲中,南极洲位于南极地区,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四大洋按面积从大到小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所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洋和跨经度最广的大洲组合正确的是太平洋、南极洲。

所以,a、b、c三项不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故选d。

9. 本题考查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新疆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北京距离海洋较近,夏季能够受到来自太平洋湿润气流的影响,气候较湿润。

因此,两地气候的这种差异主要受海陆因素的影响。所以,a、c、d三项不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故选b。

10. 本题主要考查气温的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即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铜陵2024年12月5日气温为3~8℃,其中8℃是最高气温,它是指一天中午后2时即14时左右的气温,而3℃是指日出前后的气温,是最低气温。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气温的相关知识。读某地气温资料可知,由“最高月平均气温在7月是23.3℃、最低月平均气温在1月是-20.

1℃”可判定该地在北半球陆地上,四季分明,该地属于北温带,故b符合题意。热带的气温特征是终年炎热,故a不合题意;该地位于北半球,故c不合题意;寒带的气温特征是终年严寒,故d不合题意。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气温的相关知识。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该地最高月平均气温是7月的23.

3℃,最低月平均气温是1月的-20.1℃,则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23.3-(-20.

1)=43.4℃。所以,a、b、c三项错误,不合题意;d项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3. 本题主要考查大陆漂移学说的相关知识。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

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并对大西洋两岸动物和南美洲与非洲古老地层进行实地考察,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20世纪60年代起,通过深海探测以及人造卫星的精密测量,证实大陆确实在不断“漂移”。所以,abd三项属于属于大陆漂移说证据,而c项与板块构造学说有关,不属于大陆漂移说证据,符合题意。

故选c。

14. 本题主要考查气温分布的相关知识。

1)等温线稀疏,则各地气温相差不大;等温线密集,表示各地气温相差悬殊,故a、b均错误,不合题意;

2)等温线数值大,表示气温高;等温线数值小,表示气温低。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南北方向存在气温差异。等温线呈封闭状曲线地区,受地形影响,形成暖热或寒冷中心。

故c项正确,符合题意。

3)等温线是地图上气温相同的点连成的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是相同的,故d项错误,不合题意。

故选c。 15. 本题考查气温的分布规律。

依据“在山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的规律,我们先计算出两地的气温差28.8℃-24℃=4.

8℃,用气温差除以0.6℃再乘以100就可以计算出两地的海拔高度差,即4.8℃÷0.

6℃×100=800米,由此得出山脚和山顶的相对高度是800米。所以,a、c、d三项错误,不合题意;b项正确,符合题意。故选b。

16. 本题主要考查空气质量和污染指数的相关知识。pm2.

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

空气污染指数在0-50之间,级别为一级,对应空气质量的类别为优,故a不合题意;空气污染指数为51-100之间,级别为二级,对应空气质量类别为良,故b不合题意;空气污染指数在101-150的话,级别为**,对应空气质量类别为轻度污染,故c不合题意;空气污染指数大于300的,空气质量级别为一级,空气质量状况为严重污染,2024年12月10日铜陵市环保局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显示:pm2.5为376,由此可知,该日铜陵市的空气质量为严重污染。

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7.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主要人种及分布。

1)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种人,故a正确,符合题意;

2)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州、非洲北部和亚洲西部和南部,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属于黄种人,故b错误,不合题意;

3)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非洲北部主要分布着白种人,故c错误,不合题意;

4)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州、非洲北部和亚洲西部和南部,故d错误,不合题意。

故选a。 18.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人口的相关知识。

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72/6000×100%=1.2%,该村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12/6000×100%=0.2%,所以该村子2024年度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

2%-0.2%=1.0%。

所以,a、b、d三项错误,不合题意;c项正确,符合题意。故选c。

19. 解:a、人类发展早期,对聚落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自然环境;原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叙述正确,故符合题意;

c、自然环境的差异会影响聚落的建筑风格(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窗户比较小;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的较大;热带沙漠地区的民居也具有墙体厚实,窗户比较小的特点);原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的较大;热带沙漠地区的民居也具有墙体厚实,窗户比较小;原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 根据发展水平的差异,大体可以把这些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欧洲西部是世界上发达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所以,a、b、d三项不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故选c。

21.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一般地图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方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确定方向。读图可知,图中确定方向的依据是指向标。

2)读图可知,图中①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体地形部位为山脊;②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山体地形部位为山谷;③处位于两个山峰之间的低洼地带,山体地形部位为鞍部;④处的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山体地形部位为陡崖。

3)读图可知,图中⑤路线的等高线比较密集,坡度较陡,上山较累;⑥路线的等高线比较稀疏,坡度较缓,沿此路线上山比较省力。

4)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确定方向。河水由高处向低处流,读图可知小河的流向大致是自北向南。

22. 本题考查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及其应用。

1)读甲、乙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甲乙两地的最高气温都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所以,两地都位于北半球。因为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南半球则相反。

2)气温年较差等于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减去一年中最低月平均气温,看气温资料,由图中最低月平均气温数值和最高月平均气温数值可知,甲、乙两地,气温年较差大的是乙地。

3)读甲、乙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可知,甲地的气候特点是全年温和湿润;乙地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水稻喜温喜湿,适合在乙地种植。

4)读甲、乙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可知,甲地的气候特点是全年温和湿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乙地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5)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温带亚欧大陆的东岸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受极地海洋气团或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降水量一般为500~600毫米。乙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所以,乙地可能位于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部。

6)甲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位于大陆西岸,南、北纬40°~60°地区。

乙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温带亚欧大陆的东岸地区。所以,造成甲、乙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23. 本题考查大洲和大洋的相关知识。

1)世界海陆分布情况是:东半球陆地多,西半球海洋面积大。据此读图可知,甲是西半球,乙是东半球。

2)根据图中各大洲的轮廓,图中a是亚洲,b是欧洲,g是太平洋。

3)根据图中各大洲的轮廓可知,图中字母代表的大洲中,既被赤道穿过,又被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是c非洲。

4)热带地区有阳光直射现象,寒带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所以,图中a、b、c、d大洲中,既有阳光直射,又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大洲是a亚洲。

5)根据图中各大洲的轮廓可知,图中e大洲是北美洲,d大洲是南美洲,此两大洲之间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图中a大洲是亚洲,c大洲是非洲,这两大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该运河沟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

6)根据图中各大洲的轮廓可知,图中a是亚洲,b是欧洲,e是北美洲。a、b、e共同濒临的大洋是北冰洋。

七年级 期末质量监测 地理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 单选题 本大题共20小题,共34.0分 读经纬网图,回答1 3题。1.图中a在b的 a.正北方b.东北方c.正南方d.西北方 2.图中b点的经纬度是 a.70 n 5 w b.70 s 5 e c.70 n 5 e d.70 s 5 w 3.图中符合 北半球 东半球 无极昼极夜...

七年级 期末质量监测 数学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 1.的绝对值是 a.b.c.d.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5x 2x 7xb.5x 2y 7xy c.5x 2x 3d.xy 2xy xy 3.如图所示是由五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这个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是 4.下列四个图形...

七年级期末监测答案 定稿

2018 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评估。七年级生物试题 参 一 选择题 二 非选择题。26 7分 1 薄而透明 2 3 4 1 2 3 便于观察细胞结构 意思相近即可 4 线粒体有机物 储存能量 氧气二氧化碳 水 能量 2分 5 液泡。27.9分 1 二氧化碳有机物 2 3 气孔保卫细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