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程、时间与速度
一、 说教材。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九义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1、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2、说预期效果。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预想达成的教学效果如下:
(1) 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情感目标:养成学生积极关注、收集、处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习惯,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3 说教学重、难点。
要想达成预期的效果,教学中必须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对个。九、十岁的孩子来说,“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并且速度的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们从未见过,因此,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本节课我运用了迁移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多**辅助教学等手段。
2、学法:教学中运用了分析综合法、经验归纳法以及小组合作**法指导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达成预期效果,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再现了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运动会场景,“今年10月,我校举行了运动会,学校打算选出一位运动员参加埇桥区‘径赛明星’的比赛,你会怎么选?
”同学们当然会选跑的快的运动员。由此自然地进入第二环节。
(二)主动**模型,**新知。
观察运动员的两张比赛成绩表,从表中你能得出哪些数学信息?谁跑的最快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思考,从表1中得出200米径赛中张方最快,因为他用的时间最少,而1分钟定时往返跑中丁勇跑的路程最长,所以他跑的最快,从而领会“路程一定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一定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
”在上面的两组快慢比较中,表面上看是比较路程或时间,实质上比的就是速度。怎样让学生透过表面看实质呢?于是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现在学校要在这两名运动员中选出一名参加区‘径赛明星’的比赛,该选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啊,路程、时间都不相同,又怎么比呢?
情境条件和已有知识的矛盾、冲突,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欲,也激发了他们畅谈选择理由的愿望,积极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那就是要找一个统一的标准:他们每秒钟各跑了多少米?速度的概念应运而生。
要比快慢,先求速度,通过列式,计算出他们每秒钟跑多少米。(板书:每秒各跑多少米?
200÷40=5(米)360÷60=6(米))这些数量各表示什么?一起听智慧老人说说吧!(智慧老人讲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定义)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相关联的量,学生原来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达,所以,我借助智慧老人之口,直截了当地揭示概念,多**的演示,既能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又节省了时间,建立了速度的概念,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速度的单位,每秒跑5米,,每秒跑6米,用另一种形式说是5米/秒,6米/秒。
那么速度单位可以写成……(板书速度单位)通过提问:速度单位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长度,这样就架构起行程问题中三个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
接着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速度单位呢?引导学生创造出其他的速度单位,并进行板书。
接下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同学们想知道你写的这些速度**会用到吗?让大家读一读,它们分别表示人、飞机、声音、光的速度。以上的“说一说、读一读”能让学生联系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速度单位,突破难点。
在学生充分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些数分别表示什么?根据回答进行板书。
那怎样求速度呢?在这个教学重点环节里,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数量关系,进而得出:路程÷时间=速度,这里围绕“总结---归纳”二个环节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我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始情境的延伸:(课件)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能使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更只管、更形象,解答问题后,通过提问:每道算式分别表示什么?
让学生总结归纳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路程,仔细观察这三道数量关系式,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数量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多元分层训练,巩固内化。
在巩固练习中,我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了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训练,通过练习明确,已知路程、时间、速度中的任意两个数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第二层:综合训练,这三道**结合题,通过学生观察、分析,从纷繁复杂的条件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第一题求时间,第二题求速度,提别是第三题,它的解答方法多样化,可以比路程,也可以比时间,还可以比速度。
在练习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地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着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应用,拓展提高。
通过前面的学与练,学生对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到底学的这些知识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应用这些数学知识呢?
(1) 限速标志我知道。
这是高速公路上限制速度快慢的标志牌。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限速牌?
(2) 为什么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呢?
其实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得多,所以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3) 气象台**台风到达的时间。
台风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①今年8月,台风“泰利”在西太平洋生成,沿西北方向在我国登陆,台风距离大陆2160千米,中心最大风速60米/秒,你能**台风到达的时间吗?
②现在台风距九江约900千米,预计24小时后到达九江,你能估计台风的速度吗?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让学生看到自己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四、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能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 接着出示条件:我2时行驶了120千米,
我3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二、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情境讨论,要判断谁跑得快,就是求什么?引出速度的概念,推导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2、回到上课开始时的竞猜活动结果,由学生得出,看谁跑得快不快,就是看他的速度:
120÷2=60(千米/时),210÷3=70(千米/时)。着重介绍速度单位的写法。
得出结论:速度=路程÷时间
3、学生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4、举出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关注速度。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利用课本“试一试”帮助学生理解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2.完成“试一试”第2题说出速度、路程、时间三者的表示。
3、完成“练一练”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发现规律,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可以适当扩充。
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条件,可以提出并能解决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用“
”在图上做标记时,要学生讨论,说说你为什么画在这个位置上?
学生小结 四、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 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2 探索两 三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 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学难点。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学方法。学生自主 教师引导法。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位数乘两 三位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路程 时间与速度 一 说教材。路程 时间与速度 是九义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1 说学情分析。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 时间 速度的生活经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大邑县东街小学数学组。为了推进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我县继续开展了深度解读教材活动,根据上级要求和我校实际安排了各级名师 教学骨干和熟悉北师大版1 12册数学教材的教师共同研究,科 用教材,分享解读教材过程中彼此的困惑与经验,并按时上交了各项资料。具体分为四个小组 第一小组组长张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