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物态变化。
1、物质存在三种状态是固态、液态、气态。
2、固态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气态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
3、固、液、气分子间间距; 一般情况下固态《液态《气态(注:冰除外,水凝固成冰体积增大,分子间间距变大)
4、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物质有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称为物态变化。
二、温度计。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 它的原理是利用了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而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 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规定为100度, 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 每一等分为1摄氏度。
3、使用温度计之前应(三观察)
1)刻度线是否清晰。
2)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即分度值。
3)观察它的量程;
4、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 正确的方法是(五会)
1) 会选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2)会放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实际测得容器的温度);
3)会看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4)会读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5) 会记。
5. 体温计的温度范围:35℃-42℃
(1)结构特点:玻璃泡容积比玻璃管大,并在玻璃泡上方有一个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上升的水银不能自动回落到玻璃泡内)分度值是: 0.1℃
2)注意事项: 每次使用前要先甩一甩,使玻璃管内的水银回落到玻璃泡, (体温计在读数时可以离开被测人体)。
3、熔化: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需要吸热。
2、熔化现象:(1)春天“冰雪消融”(2)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2)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4、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5、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相关知识(了解):
1)萘的熔点为80.5℃。当温度为79℃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知道熔点和物体温度判断物物态)
2)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3)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6、熔化吸热的事例:
1)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2)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3)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4)“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7、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8、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塑料等。
4、凝固:1、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需要放热。
2、凝固现象:(1)“滴水成冰”(2)“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3、凝固规律:
1)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2)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4、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5、凝固放热实例:
1)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2)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
6、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注意:
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7、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凝固图。
ab段——吸热、温度升高,物质为固态;bc段(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物质状态为固液共存。cd段——吸热、温度升高,物质为液态。ef段——放热、温度降低,物质为液态; fg段(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物质状态为固液共存, gh段——放热、温度降低,物质为固态。
5、汽化: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需要吸热。
2、汽化的两种方式一是蒸发,二是沸腾。
3、蒸发:1)蒸发是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较为缓慢的一种汽化现象。
2)蒸发现象: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
3)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①刚从水**来,感觉特别冷。(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
一杯40℃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
(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4)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液体自身的温度高低。
液体蒸发的表面积大小。
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
4、沸腾:1)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较为剧烈的一种汽化现象。
2)沸腾现象:例-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沸腾前从下到上由大变小,沸腾后则由小变大。
3)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4)液体沸腾必要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5)有关沸点相关实例(了解):
液态氧的沸点是-183℃,固态氧的熔点是-218℃。-182℃时,氧为气态。-184℃时,氧为液态。
-219℃时,氧为固态。-183℃氧是液态、气态或气液共存都可以。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
(水沸腾时,保持在100℃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③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80℃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酒精汽化成了蒸气。酒精沸点为78℃,高于78℃时为气态)
六、液化:1、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2、液化现象:
1)水开后,壶嘴看见“白气”(壶中汽化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雾状小水珠)
2)夏天自来水管和水缸上会“出汗”。(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珠)
3、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2)压缩体积:在一定条件下,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4、液化实例:
1)降低温度(遇冷、放热)液化:①雾与露的形成(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附在尘埃浮在空中,形成“雾”;附在草木,聚成“露”)②冬天,嘴里呼出“白气”。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③冬天,窗户内侧常看见模糊的“水气”。(屋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④牙医在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将检查用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稍微烤一下,然后放入口腔中。(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
2)压缩体积液化:①在常温下,将石油气压缩放入钢瓶中,以液态石油气的形式保存。
“长征”火箭的燃料和助燃剂分别是:压缩成的“液态氢”和“液态氧”。③打火机中,常用压缩后的液态“丁烷”作为燃料。
5、液化放热实例:(1)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到的是水。(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2)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
(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水要放热)
七、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3、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4、应用:生产中常用升华现象获得低温来冷藏食物或实施人工降雨e)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在烧瓶中放入少量固态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固态碘没有熔化成液态碘,而是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停止加热后,碘蒸气并不液化,而是直接附着在烧瓶上形成固态碘。前者是升华现象,后者是凝华现象。
放在衣箱里的樟脑球变小,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白炽灯永久后,灯丝变细等都属于升华现象。自然界中“霜”的形成,冬天玻璃上的“窗花”,灯泡用久了变黑都属于凝华现象。
八、利用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现象。
1、雾:低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浮尘上便形成雾。
2、露: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物体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物体表面便形成露。
3、霜: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物体凝华成冰晶附在物体表面便形成霜。
4、云: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和凝华成小冰晶便形成云。
5、雨: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在云上液化成大水珠后下落便形成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物体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与空气摩擦,温度升高融化成小水珠便形成雨)
6、雪: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气温急剧下降在云上凝华成大冰晶后下落变成了雪。
7、冰雹:雨下落遇到零度以下的气温凝固成大冰块便形成冰雹。
水循环(了解)
大海、湖泊、河流、土壤和植物中的水分蒸发后形成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后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层空气中,就形成了云。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随着气流的急速下降而上下运动,他们相遇后越聚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冰晶吸热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是雨。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云中的水蒸气凝华为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周围的水蒸气与其接触而结晶,当其所受的重力足够大的时候,就下落到地面,这就是雪。夏季气温变化剧烈时,高空中会有冷空气团存在,空中悬浮的小冰晶在冷空气团的作用下,凝聚成小冰块。
有些小冰块的体积较大,下落过程中不能完全熔化成水,这就是冰雹。在夜间,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如果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较多,气温足够低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也会液化,在空中形成很多小水滴,这就是雾。初秋季节,空气比较湿润,在夜间温度下降,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植物枝叶表面放热液化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到深秋和初冬季节,晚上气温可降低到0℃以下,这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茎叶上放热凝华成小冰晶,这就是霜。一部分雨、雪、冰雹、霜、露和雾吸热后发生汽化或升华,成为水蒸气,另一部分则吸热熔化为水汇入河流、湖泊、大海,或者被土壤吸收,然后经过蒸发重新发散到空气中。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使用任何一种测量工具,都要首先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理解量程 分度值的意义。实验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要会读刻度尺的读数。测量误差 不能消除误差,只能减少误差 通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的方法减少误差。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理解参照物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学习物理大致有六个层次,即首先听懂,而后记住,练习会用,渐逐熟练,熟能生巧,有所创新?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编 声 光 透镜 物态变化 机械运动 质量与密度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 参照物。1 定义 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1 科学 的七个环节 a 提出问题b 猜想与假设c 设计实验制定计划d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e 分析论证f 评估g 交流与合作。2 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叫作分度值,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范围叫作量程。3 刻度尺使用规则 a 会选 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用适当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b 会看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