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知识要点 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发布 2023-01-03 14:25:28 阅读 2066

物理知识要点。

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年5月第一版)

第一章机械运动。

1.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工具(要求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单位pm/fm/nm/μm/mm/cm/dm/m/km.

2.换算:1光年=9.46×1015m(光年)

1pm=1×1015m(拍米)

1mm=1×106m(兆米)

1km=1×103m(千米)

1dm=1×10-1m(分米)

1cm=1×10-2m(厘米)

1mm=1×10-3m(毫米)

1dmm=1×10-4m(丝米)

1cmm=1×10-5m(忽米)

1μm=1×10-6m(微米)

1nm=1×10-9m(纳米)

1pm=1×10-12m(皮米)

1fm=1×10-15m(飞米)

1am=1×10-18m(阿米)

3.量程:测量工具可测量的最大值到最小值之差(或测量范围).

4.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的距离。

5.比普通刻度尺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6.测量方法:(1)零刻度线对准物体一端。

2)紧靠被测物体。

3)刻度尺与被测边保持平行。

4)视线保持平行。

5)读出数据(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7.误差:实际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距。

错误:因测量工具使用不当、方案不佳导致的误差。

8.减小误差的方法:更换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案。

9.钟表:测量时间的工具,单位s/min/h.

10.换算:1h3.6×103s(小时)

1min=6×101s (分钟)

1s=1×10-3ms(毫秒)

1ms=1×10-3μs(微秒)

1μs=1×10-3ns(纳秒)

1ns=1×10-3ps(皮秒)

1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12.参照物:用来判断物体是静止或者运动的标准物体。

13.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是相对的。

14.速度(v)是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等于位移和发生此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v=s/t),单位m/s或km/h(1m/s=3.

6km/h).在大学物理中,v=ds/dt或v= ∫gdt.

14.匀速运动:物体保持一定速度进行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保持一定速度进行运动。

考点总结:1.结合第。

二、四章,考察对速度公式的应用,以算距离、时间和速度为主(计算未给出具体距离的平均速度时,只需将两数据数值相乘即可).

2.考察刻度尺、停表的使用及设计测速方案。

3.减小误差的方法。

4.物体运动方向或是否运动。

第二章声现象。

1.声源:可自行发声的物体。

2.物体通过振动发声。

3.声音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

4.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5.声速:声音的传播速度。一般取v=340m/s.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声速大于在液体中大于在气体中。

6.骨传导:利用骨骼进行声音的传播(原理:固体传声效果最佳).

7.音调:声音的高低,用高低描述。由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用快慢或高低描述)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反之越低。

8.响度:声音的大小,用大小描述。由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用大小描述)和距离(声源到人耳的距离)决定。幅度越高(或距离越近),响度越大,反之越小。单位分贝(db).

9.音色: 声音的感觉特性。由声源的组成材料和结构有关。

10.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应用于b超、雷达和声呐等定位仪器,也用于清洁精密仪器).

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在地质活动时发出).

11.声音可以传播信息(说话)和能量(击碎结石).

12.噪音: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休息和工作的声音都算噪音).

13.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工作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14.防止噪音的方法(1)从声源处(禁止鸣笛);

2)从传播过程中(隔音墙);

3)人耳处(戴耳塞).

考点总结:1.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运算。

2.声音的特性及原因实验设计(或应用)

3.超声波的应用。

4.防止噪音的方法。

第三章物态变化。

1.温度(t):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摄氏度(℃)华氏度(℉)

2.换算:℃=32)÷1.8

3.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原理为液体的热胀冷缩。由液泡、玻璃管、刻度、单位和液体组成。

4.温度计的使用:(1)估计被测液体温度,选择一只合适的温度计;

2)观察其分度值;

3)将液泡浸没于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杯壁或杯底).

4)读取数值(视线保持平行).

5.体温计的原理:其液泡与玻璃管之间的管子做得很细,当它从人体拿出来后遇冷收缩,细管之间的水银就会断开,就不会倒流。

考点总结:1.温度计的原理、温度计的使用及关于温度计的实验。

2.生活常见现象的解释。

3.物体状态变化的区分(详见附录ⅰ )

第四章光现象。

1.光源:可以自行发光的物体。

2.光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速:光的传播速度。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光速用c表示。在计算中光速一般取3×10^8m/s或3×10^5km/h.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在真空中的,在玻璃中传播速度是在真空中的。

4. 光的反射:光在传播过程中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5.光的反射定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6.镜面反射:一束光平行射向物体时又平行反射回原介质。

漫反射:一束光平行射向物体后非平行反射回原介质。

ps:它们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7.光路可逆:将入射处与反射处的光源进行对调,光路仍和原来保持一致(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8.可以被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反之是虚像。因为在玻璃板后放置光屏未成像,所以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9.平面镜为像点与物点的中垂线,物与像成轴对称关系。物距的改变不影响像的大小。

10.凸面镜起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反光镜);凹面镜起会聚作用,可以会聚光线(手电筒).

11.折射:光从一种介质中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光线发生偏折的现象。

当从空气射向其他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从其他介质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定律(入射角为,折射角为γ,折射率为n):n==.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12.色散:光通过棱镜进行分解。(彩虹的颜色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13.紫外线:光谱图紫光以外的光线(杀菌消毒、使荧光物质发光).

红外线:光谱图红光以外的光线(测温).

考点总结:1.光源的判断。

2.平面镜成像及其实验设计。

3.镜面反射的应用。

4.红/紫外线的应用。

5.光的反(折)射作图。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1.透镜: 用透明物质制成的表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光学元件。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发散作用).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会聚作用).

2.光心:光线通过且传播方向不变的一点。

3.焦点(f): 平行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的会聚点。

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4.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形成一个可以调焦的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5.近点:人眼可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一般为10cm).

远点:人眼可看清的最远距离(一般为无限大).

6.近视眼:由于晶状体较厚或眼球过宽造成光线汇聚于视网膜后的现象(佩戴凹透镜,发散光线,缩小像).

远视眼:由于晶状体较薄或眼球过窄造成光会聚于视网膜后的现象(佩戴凸透镜,会聚光线,放大像).

7.焦度(φ)透镜焦距的倒数(φ=单位m-1.远视眼镜为正数,近视眼镜为负数。

8.显微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第一组成放大倒立的实像,第二次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总体成放大倒立的虚像).

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第一组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第二组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总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9.视角:肉眼看到的最高点、最低点与人眼所成的夹角(比看见物体大小时只需比距离与物体高度的比值即可).

考点总结:1.透镜成像规律、作图及应用(详见附录ⅱ).

2.眼睛的辨别与眼睛的分配。

3.显微镜、望远镜的使用及调整。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1.质量(m):物理所含物质的多少。单位t/kg/g/mg

2.换算:1t=1×103kg

1g=1×10-3mg

3.天平的使用: (1)要放置在水平的地方。

2)使用前要使天平左右平衡(游码必须归“0”平衡螺母向相反方向调).

3)砝码不能用手拿要用镊子夹取。千万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这样会让砝码生锈,砝码质量变大,测量结果不准确),游码也要用镊子拨动。

4)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量程或低于天平游码最小刻度。

5)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

6)称量时注意左物右码(游码示值以左边对齐刻度线为准).

7)称量后要把游码归零,砝码用镊子放回砝码盒。

ps:药品、粉末、液体等不可直接放上天平称量。

4.只要物体不被损耗,其质量一定。

5.密度(ρ)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ρ=单位1g/cm3或1kg/m3.同一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密度为物体的一个特性).

6.量筒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最低处平行。

7.热胀冷缩:物体遇热膨胀(密度变小)、遇冷收缩(密度变大)

反常膨胀:物体在一定温度**积最小(密度最大),其他时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考点总结:1.密度的测量与计算。

2.密度公式的反用。

3.天平的使用。

4.天平测量题活考(详见附录ⅳ)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要点 一

班别姓名学号。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 时间及其测量。1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符号是 其它常用单位还有。等。2 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3 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 1 测量前,弄清刻度尺的和 2 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的直线,不能歪斜。3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并估读到的下一位。4 记录时,...

八年级物理知识要点

第一章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 长度的测量。1 长度的主单位 米符号m 2 单位进率 km 1000 m 10 dm 10 cm 10 mm 1000 um 1000 nm 大化小指数正小化大指数负。3 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 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四要 尺要放正视要垂直读要估计记要单位。二 时间的测量。...

八年级物理知识要点

八年级 下 期末物理模拟试卷 五 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15小题,30分 1 2分 下列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 2 2分 2007杭州 一个普通中学生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上,他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和压强最接近于 3 2分 下列测量工具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其中测力的是 4 2分 端午节赛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