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八年级生物会考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发布 2022-12-30 11:02:28 阅读 1507

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生物会考复习之七年级下册提纲班级学号姓名成绩第一章人的由来。

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1)现在普遍认为古人类起源于非洲。(2)现代类人猿与人类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森林古猿2.人的生殖:

1)男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性器官是卵巢,它位于子宫的两侧,其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男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能产生精子和雄性激素。

2)生殖过程:精子+卵细胞→受精卵→受精卵发育→胚泡→胚胎→胎儿→分娩成新生儿。

3)胎儿获得营养:胎盘是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3.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和心理变化。

4.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其中少生是减少人口最有效措施。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分为两大类:

有机物糖类——生理活动的能源物质,供能为主。

蛋白质——构**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供给原料为主需消化后吸收脂肪——备用的能源物质,贮能备用为主。

维生素——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需量少,作用大水——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不需消化。

无机物无机盐——构**体组织的重要材料直接吸收2.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

消化腺外消化腺:唾液腺、胰腺、肝脏(最大的消化腺)内消化腺:胃腺、肠腺。

2)食物的消化:淀粉从口腔开始,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参与的消化液有唾液、肠液和胰液。

淀粉唾液淀粉酶麦芽糖麦芽糖酶葡萄糖口腔小肠。

蛋白质从胃开始,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参与的消化液有胃液、肠液和胰液。

蛋白质蛋白酶氨基酸。

脂肪从小肠开始,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参与的消化液有胆汁(不含消化酶)、肠液和胰液。

脂肪胆汁脂肪微粒脂肪酶甘油+脂肪酸。

3)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场所——小肠,原因:

1)最长;2)内表面具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3)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4)有各种消化液。

3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1)营养学家将食物分成五类,并形象地设计成“平衡膳食宝塔”。合理营养是为了满足人体每天对能量和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

人体一切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一日三餐摄入能量的比例应为:3:

4:33)缺乏症与**:佝偻病——缺钙;地方性甲状腺肿——缺碘;生长发育不良——缺锌;

夜盲症—缺维生素a;脚气病—缺维生素b1;坏血病、牙龈出血—缺维生素c;

骨质疏松—缺维生素d,补钙的同时要补充维生素d,因为维生素d能促进钙吸收。

2)食品安全:绿色食品第三章人体的呼吸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作用:温暖、湿润和清洁空气)肺:气体交换的场所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位置:胸腔内,左右各一。

肺结构: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功能:气体交换3.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肋间肌收缩时胸阔扩大肺舒张肺内气压下降吸气膈肌舒张时胸阔缩小肺缩小肺内气压上升呼气(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泡数量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血液4.呼吸的全过程。

外界空气呼吸道肺肺毛细血管血液循环组织处毛细血管组。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运输)(血液与组织细胞气体交换)

原理:呼吸运动)(静脉血→动脉血,原理:气体扩散)(动脉血→静脉血)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血液:三种血细胞的结构及功能(列表比较)大小形态结构功能。

红细胞居中数量最多,两面凹的圆饼状,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最大数量最少,有细胞核防御和保护血小板最小没细胞核、性状不规则止血和加速凝血2血流的管道——血管结构功能管内特点血流情况。

动脉管壁厚、弹性大、管腔较小最快将血液从心脏运输到全身各处毛细血管管壁最薄,管腔最小最慢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静脉管壁较薄,弹性小,管腔大较慢将全身各处的血液运回心脏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p68.结构:

四腔八管两瓣膜。

四腔:左心室(最厚)--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两瓣膜:房室瓣、静脉瓣。

心脏血液流动方向::心房心室动脉(2)血液循环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组织细胞。

氧气、养料↑↓二氧化碳、废物。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左心房←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动脉←右心室氧气↑↓二氧化碳肺泡。

4.输血与血型:(1)血量与失血:

约占体重的7℅—8℅。失血超过30℅,有生命危险。若不超过400ml,短时间可恢复。

2)血型a、b、ab和o型。

3)输血原则:输同型血为原则。但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o型血(万能输);ab血型(万能受)的人,除可输入o型血外,也可输入少量的a型或b型血。

义务献血的量一次为200~300毫升。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1、尿的形成和排出。

排泄:二氧化碳、尿素和水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遗:粪便是由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形成的,它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1)排泄的三条途径:

呼气、出汗、排尿co2、水———气体少量水、无机盐、尿素——汗液大量水、无机盐、尿素——尿液。

2)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形成尿液的器官。

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2.排尿的意义:排出废物;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3、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是利用有机物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形成高温,杀死病菌和虫卵(呼吸作用)

4、当尿液出现葡萄糖,有可能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影响。出现血细胞,有可能是肾小球有问题。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眼与视觉:眼球的结构,视网膜成像,近视与预防p88~922、视觉的形成: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及玻璃体(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物像刺激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导→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与视觉形成有关的问题:

1)眼球折光结构:角膜、晶状体、玻璃体。人体成像特点:倒立、缩小的实像。视觉的形成部位: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2)近视及其预防近视:戴凹透镜加以矫正。远视:戴凸透镜加以矫正。

二.耳和听觉耳的结构及功能图1.听觉的形成:

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传导)→耳蜗→产生神经冲动→沿听觉神经传导→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与听觉有关的问题:听觉形成的部位: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遇到巨大声响,要张口或闭嘴捂耳,以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避免震破鼓膜。3、人体除了眼和耳外,还有鼻、舌等感觉器官。鼻腔上端的黏膜中有许多对气味十分敏感的细胞。

舌的上表面和两侧有许多对味道十分敏感的突起。**具有感受外界刺激的功能。三、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1)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

2)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大脑;小脑;脑干(活命中枢)。脊髓:具有反射、传导的功能。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四、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1)概念: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较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反射的类型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人生来就有。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等,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

复杂反射(条件反射):望梅止渴、听见铃声进教室,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4)人类特有的反射: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五、内分泌系统。

1、激素: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不通过导管,直接进入到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2、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的区别。

激素名称分泌腺体主要作用过少症状过多症状。

生长激素垂体增加细胞的体积和数量,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幼年:侏儒症幼年:巨人症;成年: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呆小症。成年:

地方性甲状腺肿成年:甲状腺功能亢进胰岛素胰岛调解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转化等糖尿病低血糖。

2023年八年级生物会考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纲2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生物会考复习之七年级下册提纲班级学号姓名成绩第一章人的由来。1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现在普遍认为古人类起源于非洲。2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 森林古猿。2.人的生殖 1 男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 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性器官是卵巢,它位于子宫的两侧,其功能是产生卵细胞...

2023年八年级生物会考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生物会考复习之七年级下册提纲班级学号姓名成绩第一人的由。1 人类的起和发展 1 现在普遍认为古人类起于非洲。2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 森林古猿2人的生殖 1 男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 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性器官是卵巢,它位于子宫的两侧,其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

八年级生物会考题

八年级下册生物期中考试卷。学号班级姓名得分。一 选择题 每题2分,共50分。1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属于影响环境的是。a 根深叶茂 b 大雁南飞 c 大树底下好乘凉 d 秋风扫落叶。2 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吸收利用的气体分别是。a 二氧化碳和氧气 b 氧气和二氧化碳 c 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