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四五章解读

发布 2022-12-14 11:44:28 阅读 9277

“第四章物态变化”教材解读。

第一节温度计。

1、 本节课的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物态变化。物态变化与温度密不可分,因为教学需要用温度来描述物态变化的发生条件。因此本章内容首先要先解决温度的问题。

例如,温度的定义,温度计的结构,温度的使用和测量等等。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知识与技能: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经历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过程,掌握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例如寒暑表等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关心温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3、 落实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策略?

1)学生对温度这个词是非常熟悉的,但对它的含义却不准确。教学时,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交流关于温度的想法。然后教师把学生的前概念引导到对温度的准确的物理定义上来。

这种方式与**活动具有异曲同工之功效。教材图4.1-1的“想想做做”,是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对温度的感觉是靠不住的,指导学生关注温度的科学内涵。

在这个活动的基础上,可以直接引出温度计的教学。书中自制温度计的演示,主要是通过观察让学生领会温度计的原理。由于瓶里既有水又有空气,是利用水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作用不明显,建议进行实验时把瓶子装满水。

温度计还可以让学生制作,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释。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自己画刻度,自己规定温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以增加学生的乐趣。

2)关于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自然界的各种温度,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获得,条件好的学校通过上网获得。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再通过互相交流达到共同提高获取知识的目的,也起激发学生学习的作用。

4、设计什么样的评价方案?

在这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资源情况,设计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去获得学习信息,不感到学习枯燥。也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引导。由于学习资源扩展,教师也是第一次进行新资源的学习,因此也渗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了。

教师也可以作为学习者,跟学生一起谈有哪些收获,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关系是和谐的,教与学在知识上具有互补性。

第二节熔化与凝固。

1、 本节课的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1)熔化和凝固。

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

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2、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态、液体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3、 落实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策略?

1)在**“固体熔化时的变化规律”中,所涉及的问题综合性比较强,既要研究固体物质本身熔化的规律,还要对它们的熔化规律进行比较。教学时,可以将提出的问题更具体些、小一些,使教学目的具体时教学好把握些。在做晶体的熔化规律的实验时,往往要进行几种物质的熔化过程的观察,为了节省时间,教学时可将学生分成几组来做这方面的**,通过交流再发现不同的固体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是不完全相同的。

然后再把物质分成两类。以实验事实为此基础,教师再引出晶体和非晶体概念。(2)有时,晶体(冰)熔化过程实验效果不好,现象不明显,有晶体熔化加热过程中温度仍在升高的现象。

建议教师让学生在家庭**,提前在家中用碎冰(冰箱里冻的冰块、雪糕均可)、温度计做实验并记录数据(不用酒精灯加热),课堂分析记录数据并演示非晶体实验总结规律。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经历了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到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3)绘制晶体熔化曲线时,可能学生把测量的温度点连接起来时,不是直线而是折线。

这里存在实验技巧问题,需要教师探索在测温物质大约多少时,使用实验室的温度计测量的结果与理论值吻合较好?在室温多少℃范围内,实验结果接近理论值?

根据学生的曲线,如果能够想出一些办法,让学生知道他们的结果为什么跟理论值有差异,才能使他们更加相信理论值的意义和价值,更加信服理论。

4、 设计什么样的评价方案?

学生对于物质的三种状态有一些生活中的经验。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经验,进行深入的学习。对于物态变化的现象,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快速展示,让学生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使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的自然现象联系更密切,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深入**。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1、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1)汽化和液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2)沸腾。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液体在沸腾过程要吸热。

3)蒸发。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

4)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2、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3、 落实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策略?

影响蒸发快慢的诸种因素:液面面积,环境温度、湿度、气压,周围空气流动快慢等,都应纳入教学视界。或回顾小学《科学》,或组织学生讨论(餐厅卫生间装的热风干手器就是一个好例子),甚至组织相应实验**,应视学生知识和经验基础决定。

4、设计什么样的评价方案?

气体液化放热的现象,学生虽有感悟,但体会欠真切。因此有必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教科书第103页图5-3-8是一个很好的对比实验。

教师应认真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和观察讨论。左右试管初始状态相同,左管加热沸腾、水量减少(温度维持在沸点);右管通入从左管中导入的水蒸气,温度升高,水量增加。典型地展示了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化这一物理现象。

倘若使两管中的水循环流动,它就是蒸气传热的模拟装置。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1、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1)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2、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道理。

3、 落实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策略?

1)对于升华和凝华现象的教学,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来进行,通过多**展示学生辨认的方法,让学生认识现象,同时又展示了自然界的美,能产生对大自然的好感。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知识。

2)培养学生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教材在sts:水的故事中学生阅读能知道水资源的危机,水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有节约用水的倡导,并且在阅读后回答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节水方案,了解生活中怎样节水等。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涵,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认真研究课程理念,积极主动参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共同提高。

4、设计什么样的评价方案?

虽然物理的**活动包括七个要素,但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侧重地进行,可以逐步将七个要素全面展开。**活动也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活动中所采用新的方法需要指导,加以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最后达到独立的进行,如本章**活动中的画图象,用这种方法去反映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就需要教师指导、训练,要求学生不但会画图象而且会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教材解读。

第一节电荷。

1、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2、本节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落实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策略?

1)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引导学生分析: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3)归纳: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a.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b.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设计什么样的评价方案?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八年级物理四五章月考

2010 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一 单择题 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列对应的 中 1 北方冬天某日的温度为 20 正确的读法是 摄氏负 度 零下摄氏 度 零下 摄氏度 负摄氏 度。2 小明要用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电灯的发光或熄灭,则...

八年级物理三四五章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三章物态变化。洙湖一中物理教研组。毛永记 冀效军 曹学福。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教学目标 1 理解温度的概念。2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3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重 难点 1 设计测温度的仪器 温度计 2 正确使用温度计。教学器材 烧杯 冷热水 温度计 体温计。教学课时...

八年级物理第四五章综合试卷

八年级物理试题。一 选择题 共50分。1 9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10 17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4分。选对不选全得2分,选错或不选不得分。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代号填入下表对应的 中。18分 32分 50分 1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2 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