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总结

发布 2022-11-27 11:28:28 阅读 1704

一、数与代数。

1.数的运算。

三下教材在“数的运算”上编排了三章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两步混合运算以及从问题想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其中重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法则以及混合运算的顺序。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重点是理解其本质和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其实是两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有机结合。如,34×27是34×7与34×2(2个十)两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按规则组合。

在理解了本质的基础上认识算理就变得容易了许多。

两位数乘两位数”涉及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在计算的时候都有简单规律的,我在这一一列举: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用两位数乘几个十即可,如:24×30就是24×3个十得到72个十,是720,所以24×30=720;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把两位数看作离它最近的整十数进行计算即可,如82×49,可以看成80×50=4000,所以82×49≈4000。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用竖式计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要和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简单的来说就是:

竖式计算分三步,一二乘法三步加。

2)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本册教学的混合运算主要包括两类:“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的运算顺序有:

1)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2)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和加、减法,或者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者先算除法;

3)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其余的同上(1)(2)。

一句话总结就是:先看括号,有括号,先里后外;没有括号,看级别,不同级,先乘除、后加减,同级,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3)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上学习的策略是“从已知条件向所求问题的推理”,三下学习的策略是“从所求问题向已知条件的推理”。两种策略的思考方向与线索刚好相反,却又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学生策略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回顾反思、体验感悟、逐渐积淀。

策略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有很大帮助的,现在学生可以一方面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同时另一方面从问题向条件推理,这样可以提供多种选择,有明显的化繁为简的作用。

2.数的认识。

1)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三年级上册,学生认识的分数是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而下册学习的分数是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形象的说法就是:

三上是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若干份,三下是把一盘桃子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如何计算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

组成整体的物体的总数量÷平均分的份数(分母)=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简化为:整体的几分之一 = 总数量÷分母。

组成整数的物体的总数量除以分母,也就是除以份数,得到一份数,再乘以取的份数,也就是分子,得到的就是几分之几的数。

简化为:整体的几分之几=总数量÷分母×分子。

2)小数的初步认识。

学习小数是认数的一次重要扩展,本册初步涉及小数的知识,而且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只学习一位小数,内容包括一位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和加减法计算。联系实际初步体会、理解并掌握一位小数的含义是重点。而比较小数的大小和计算小数加、减法,都在初步感受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进行。

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零点几,小数零点几表示十分之几”是学生要掌握的认知核心。

3.常见的量。

1)千米、吨。

千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吨是常用的质量单位。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如下:

常见的五种长度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常见的质量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克、千克、吨。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掌握这些最最基本的知识点以后,在解决含有质量单位或者长度单位的实际问题时,一定要先看清楚单位是否统一,避免出错;此外,在填合适单位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填,如,小红身高127( )只能填厘米。

2)年、月、日。

时间是一类常用的量,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离不开时间。二年级学习了时、分、秒,三下学习年、月、日,至此常用的时间单位全部出现。“年、月、日”主要有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包括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是多少日、一日是多少小时等;另一部分是24时记时法,包括它的记时原理和记时方法,求经过的时间等。

第一部分的知识点比较零碎,具体如下:

第二部分是学生掌握的一个难点。

两种记时法的转换。

注:把普通记时法转化成24时记时法,上午的时刻转化时只需去掉“上午”二字即可;下午的时刻转化时去掉“下午”二字,再在数值上加上12即可。

把24时记时法转化成普通记时法时,上午的时刻转化时只需加上“上午”二字即可,下午的时刻转化时加上“下午”二字,再在数值上减去12(减去上午的12小时)即可。

计算经过的时间:

可以采用数数的方法,作图法,列式计算的方法。

二、图形与几何。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三年级上册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三年级下册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主要内容包括: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学生会出现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相混淆的错误,其主要原因就是长度与面积的概念不清、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概念不清。所以,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都是教学重点。

在掌握这些重点时,建议学生把面积和周长、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对比着理解、掌握。

1)面积和周长的意义。

面积:物体表面的大小。

周长:物体绕一周边线的长度。

区别:面积表示的是大小,周长表示的是长短。

2)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分米、米。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对比理解单位的换算:

1米=10分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米=100厘米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联系实际理解面积单位的大小:

1平方厘米:大拇指的面积、电脑一个键盘面的面积。

1平方分米:粉笔盒一个面的面积、电灯开关的外壳的面积。

1平方米:教室门口的一半。

3)面积公式与周长公式。

4)几点提示。

计算由边长为1cm的正方形组成的图形面积时,有几个正方形,面积就是几;

周长相同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同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三、统计与概率。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

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对同一个现象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从不同角度获得数据;已经展开小规模的调查活动,用自己的方式或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和整理信息,获得需要的数据。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进一步按不同标准把现实情境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拓宽收集数据的渠道;把各个小组得到的数据汇总成全班的数据,提高整理数据的能力;加强对数据的分析、交流、共享,增强对数据蕴含信息的体验。

好了,经过这样的梳理,孩子们的复习思路是否明晰一点了呢?记着,还要结合小朋友自己学习中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有所侧重,这样才能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

祝愿小朋友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在期末考试中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总复习

知识点梳理。写卷子应注意 1 用手指着认真读题至少两遍 2 遇到不会的题不要停留太长时间,可在题目的前面做记号。如 3 画图 连线时必须用铅笔 尺子 4 注意计算题是否要求验算。5 检查时,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写卷子应注意 1 用手指着认真读题至少两遍 2 遇到不会的题不要停留太长...

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总复习

知识点梳理。写卷子应注意 1.统一用签字笔或圆珠笔书写,竖式要用尺子,不要漏写横式得数 2.用手指着认真读题至少两遍再做 3.遇到不会的题不要停留太长时间,可在题目的前面做记号。如 4.做应用题时一定要靠着一边书写,以防止写错时无从下笔,有余数除法商和余数都要写上单位,记住把答句要写完整 5.写错的...

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总复习

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总复习 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1 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是东 南 西 北。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与西北相对,西南与东北相对。2 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如 小明在小华的北面,而小华在小明的南面。3 地图上通常是按 上北 下南 左西 右东 来绘制的。做题时可先在草稿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