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市高级中学高二数学备课组 2012-2-1
一、教学思想。
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稳定、规范高中数学教学秩序,推进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和**行为。数学学科的教学教研工作应转变教育观念,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转变,由封闭式教学观向开放式教学观转变,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素质。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挑战。而作为在新课程实施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教师,在课程推进中承担的角色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实行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教育理念是灵魂,教材建设是关键,教师素质是根本,课堂教学是核心,教学评价是导向,现代化技术是推进器。
新课程强调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要求致力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面对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形成开阔的视野、重塑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角色、掌握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主渠道,要认真落实教学常规,落实各个教学环节,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精心设计测验题和考试试卷,运用多种渠道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精心组织练习,引导学生在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对解题方法作必要的概括。习题要精选,题量要适当。
教师要有反思教学的意识,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课堂教学观念,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高中数学教学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改变传统的讲授、机械训练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应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气氛中进行数学思考,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应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要引导学生主动从事观察、概括、猜想、推理等数学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和在运用数学的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过程,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提出解决方案,选择合适的策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再发现”过程。
在经历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每个教学环节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要通过数学问题的提出、解决过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
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 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新课程的实施应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一方面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计算机(计算器)作为研究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为此数学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计算器)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技术;另一方面有许多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利用计算机多**辅助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为此数学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多**辅助教学技术,必须掌握与计算机科学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学会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高二年级要在进一步抓好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落实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例、习题的配制和训练题的编排要有一定的综合性,要体现对能力的要求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抓好中、差生的转化工作,研究面向中、差生教学方法和辅导方法,扩大中生面,减少差生面,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指导。
1、认真研究和学习新课程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明确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准确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难度,切实领会新大纲、新教材的意图,力求恰到好处的教学成效。
2、教学应注意突出新课程理念,要突出新课程的教学六环节,特别是情境创设、问题建构、学生活动,但反对盲目套用,要重视让学生体会、发现知识的发生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要提高数学**能力、建模能力和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
3、教学要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要面向全体学生,绝不能将新授课上成高三的复习课,练习要以课本为主,适当补充难易适中的课外习题,保证学生经过自身努力能基本完成。要体会教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写意图,更要领会《标准》和《教学要求》的精神,准确把握好“度”,切忌将选修内容纳入必修课程。
4、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实实在在地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上下功夫。
5、要尽可能在每学期结束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只能提前,不能滞后。以便于全区统一调查测试。要准确理解湖北高考改革以后的高考新导向和2023年湖北省高考方案,使教学确实具有实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6、能结合教学内容,安排适度的阅读、调研、实践等研究性学习活动。
7、月考单独出题。命题原则是面向全体学生,以课本例、习题为主,采用高考试卷模式,适当渗透高考要求,充分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8、试卷分值、试卷结构、考试时间待定,难度系数为0.60—0.65。
9、培优补差按要求安排。在期末对培训内容进行一次质量检测。
三.教研活动。
1.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课组成员在一个办公室,每天研究讨论第二天的内容,教法。总结当天的得失之处。
2.每周一下午开本组教研会,集体备课并讨论研究布置下周的教育教学任务。
3.本学期每人上一堂公开课,计划上交教学处。
4.培优补差任务按轮流负责知识点的方法。培优内容为必修五,补差内容为本学期难点。
5.每个知识点的学案,单元检测,假期作业,各种考试试卷轮流出题,具体安排每周课组会上讨论通过。
6.争取做一个课题,具体内容与安排由科组合议。
四.教学内容设置。
文科:选修1-1 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
复习椭圆与双曲线 3课时2.3 抛物线 6课时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6课时章末复习与测试 4课时。
选修1-1 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
3.1 变化率与导数 2课时 3.2 导数的计算 6课时 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4课时。
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4课时章末复习与测试 4课时。
选修 4-5 不等式选讲。
第一讲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 6课时第二讲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6课时。
第三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 4课时第四讲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4课时。
章末复习与测试 4课时。
期中复习考试总复习。
理科:选修2-1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
复习椭圆 2课时 2.3 双曲线 8课时 2.4 抛物线 6课时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6课时章末复习与测试 4课时。
选修2-1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6课时 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6课时。
章末复习与测试 4课时。
选修2-2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4课时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4课时。
2.3 数学归纳法 4课时章末复习与测试 4课时。
选修2-2 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2课时 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4课时。
章末复习与测试 4课时。
期中复习考试。
选修2-2 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
1.1 变化率与导数 2课时1.2 导数的计算 6课时
1.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4课时 1.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4课时
1.5 定积分的概念 2课时1.6 微积分基本定理 4课时。
1.7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 4课时章末复习与测试 6课时。
选修 4-5 不等式选讲。
第一讲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 6课时第二讲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6课时。
第三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 4课时第四讲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4课时。
章末复习与测试 4课时。
总复习。
2023年下学期高二数学教学计划
2013年下学期高一数学学教学计划。淮阳中学高一数学组。一 指导思想。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校和年级2013届教学计划为依据,针对本届学情,结合学校的学业水平考试的目标,制订本计划。二 教学目的。1 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不断获得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进步 2 以身为范,以教材...
2023年下学期高二美术教学计划
授课教师 戴清波。课时量 32次课。课程时间 每次课100分钟,包含两个课时。教学目标 完成色彩风景 色彩静物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色彩感觉,解决学生色彩大关系的把握能力 完成素描头像提升训练,提升高二美术生的基础造型能力以及解决头像绘画的步骤问题和素描关系问题。完成速写提提升训练,并要求解决动态 人...
2023年下学期高二历史教学计划
黄志容。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各项工作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根据高二文科班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 教学目标和任务。在教学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使学生 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