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 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300分,其中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各学科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不跨学科综合。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题型。试卷包括选择、 填空、实验、作图、计算、简答等题型。
三、试卷结构。
1、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生物、化学、物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题型为选择题。共21题,每题6分,共计126分。
其中生物6道题(单项选择题),化学7道题(单项选择题),物理8道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第二部分由生物、化学、物理三科的必考题和选考题构成。生物、化学、物理各科选考内容的分值控制在15分左右。
2、组卷:试卷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考试目标、考试范围与题型示例。
物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和《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结合教学实际,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查知识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高考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
《考试大纲》关于物理学科要考查的“理解能力”是这样叙述的: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1)要弄清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准确意义,而不是只限于知道他们的名称和符号。对于各物理量的定义,应准确理解其内涵、外延以及相关的实际背景。
要在理解题意和相关物理过程的基础上,准确应用所学的物理公式。只写出诸如f=ma,f=qvb等普遍公式,却没有与试题所给的具体情况相联系,既说明考生对试题尚未分析清楚,又说明考生对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准确含义没有清楚的理解。
例1. 式①e=和式②e=分别为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和点电荷场强的公式。下列四个选项中错误的是( )
a.①式中的e是①式中的电荷q所产生的电场的场强,②式中的场强e是②式中的电荷q所产生的电场的场强。
b.①式中的f是放入某电场中的电荷所受的力,q是产生这个电场的电荷。
c.②式中的场强e是某电场的场强,q是放入此电场中的电荷。
d.①②两式都只对点电荷产生的电场才成立。
说明】 在式①中,e表示任意分布的电荷产生的电场在某点的场强,不限于点电荷产生的电场,所以选项d是错误的;q表示放入此电场中该处的点电荷,它不是式①中产生场强e的点电荷,所以选项a、b都是错误的;f是放在电场中场强为e处的点电荷q所受的电场力。在式②中,e是在点电荷q产生的电场中在距点电荷q距离为r处的场强,k是由式中各量的单位决定的比例系数,此式对点电荷产生的电场才适用,因此,选项c也是错误的。
2)为了准确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含义,必须弄清其适用的条件,也就是说要区分哪些规律或公式具有普遍意义,哪些只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才成立,而不是死记一个公式或硬背一段叙述;同时,对于相关的概念、规律的联系和区别必须有清楚的认识,以具有鉴别似是而非的说法和错误观点的能力。
例2.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木块b与水平桌面间的接触是光滑的,子弹a沿水平方向射入木块后留在木块内,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现将子弹、木块和弹簧合在一起作研究对象,则此系统在从子弹开始射入木块到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 (
a.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b. 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c. 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d. 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
说明】所考察的系统确定后,这个系统经过某一过程其动量和机械能是否守恒,要看是否满足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如果某过程中,系统不受外力作用,则其动量必然守恒(不管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力如何),否则就不守恒,这可由牛顿定律予以证明。如果在某过程中,没有外力做功,系统内部也没有摩擦力做功,则其机械能守恒,否则就不守恒,这也可由牛顿定律结合功能等概念得到证明。
在学习时,如果把为什么有这些条件的道理真正理解清楚了,那么立刻就可以看出,本题中系统在弹簧压缩过程中弹簧的左端受到来自墙对它的外力作用(不管弹簧左端动与不动),因此动量不守恒;在子弹穿进木块的过程中,有摩擦力做功,或者说摩擦力做功的总和不为零,因此机械能也不守恒。此题得分率很低,原因之一就是有些考生没有把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率为什么有这些条件的道理搞明白,只是记了一些结论,导致看问题不敏感,明明有外力作用,却视而不见。还有些考生不从物理上弄明白定律成立的条件,遇到问题也不做具体分析,,而把在解题中形成的某些局限性很大的经验作为规律,随意乱套、乱用,如“子弹打木块,动量必守恒”等。
本题虽属于子弹打木块,但在试题要求考察的过程中系统的动量却不守恒。
例3 如图表示一交流电的电流随时间变化大的图像,此交流电流的有效值是。
a.5a b.5a c.3.5a d.3.5a
说明】学习物理,要区分什么是有普遍意义的,什么是只在某种特殊条件下才有意义的。例如,交流电是指大小与方向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的电流。但周期性变化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正弦交流电是按正弦规律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的电流,知识交流电中的一种。不是所有的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与正弦式交流电一样。不要一提到交流电就以为是正弦式交流电。
3)实际的物理问题有时比较复杂,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或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要求考生具有灵活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这种能力的举出在于把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理解透彻,对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
例4 已知地球半径r=6.4×106m,试估算地球大气层空气的总重量。。最后结果取一位有效数字。
说明】根据当年试卷分析,很多考生对此题感到无从下手,大部分平时成绩比较好的考生是这样考虑的:大气分布上疏下密,不同高度处的气体所受的重力加速度不同,设任一小块的质量为m1,重力加速度为g1,那么,怎样把不同质量的的重量加起来,由于不懂积分,做不下去,只好半途而废。而实际上大气对地面的压强与地球表面积的成绩就是大气由于重力而对地球表面的压力,这样就很好求了。
4)物理规律、状态和过程可用图像来表示,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在高中物理中,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如v-t图、振**像和波形图、i-u图等,要理解这些图像表示的物理意义,能够通过图像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并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
例5 太阳系中的8大行星的轨道均可以近似看成圆轨道。下列4幅图是用来描述这些行星运动所遵从的某一规律的图像。图中坐标系的横轴是,纵轴是;这里t和r分别是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和分别是水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
下列4幅图中正确的是。
答案】b说明】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或万有引力定律,r3与t2成正比。本题通过取对数的方法,lg(r/r0)与lg(t/t0)在图像中成直线的规律非常直观地表示出来,考查考生将物理规律转换成图像的能力。
2.推理能力。
考试大纲》关于物理学科要考查的“推理能力”是这样叙述的: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推理能力是学习物理、研究物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能力。在推理思维过程中往往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已有的理论出发,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可以得出尚未被人们发现的重要结论,结论一旦被实验验证,可变成新的发现;若得出的结论被实验否定,则有可能修正原有的理论甚至提出新理论。这类例子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是很多的。
物理学中推理的每一步,都要以理论设事实为依据,同时进行逻辑思维,绝对不能凭空臆造或作出不合逻辑的推理。因此,深刻理解和熟悉各种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认真分析事实,是进行推理的前提和基础。重视推理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对物理内容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根据已知的知识和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以及吧逻辑推理和论证过程简明正确的表达出来,都是推理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
例6 试在下述简化情况下由牛顿定律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系统是两个质点,相互作用力是恒力,不受其他力,沿直线运动要求说明推导过程中每步的根据,以及式中各符号和最后结果中各项的意义。
说明】 推导动量守恒定律的过程一般教材上都有,在平时学习时,自己应独立推导,因为通过自己推导得到的感受与看书本上的推导得到的感受是很不同的。从推导过程中,可体会到只有当所有考察的物体系统不受外力作用时,系统的动量才守恒。通常称所考察的系统中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内力。
通过推导,可以看到内力的作用能改变系统内每个物体的动量,但不会改变系统的总动量。即在两质点相互作用过程中,一个质点增加的动量等于另一个质点减少的动量,这是在推导过程中用了牛顿第三定律的结果。通过推导,知道了动量守恒定律的来龙去脉,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句更加清楚,更加透彻了。
例7 右图是伽利略2024年做斜面实验时的一页手稿**,**左上角的三列数据如下表。表中第二列是时间,第三列是物体沿斜面运动的距离,第一列是伽利略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添加的。根据表中的数据。
伽利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物体具有惯性。
b.斜面倾角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无关。
c.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d.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成正比。
答案:c说明】 本题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试题以物理学史为载体,要求考生利用表中已知的数据,通过归纳推理,建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中不仅要关注物理规律本身,而且应关注这些规律是如何得到的。
3.分析综合能力。
2024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理科综合化学
解读 2012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宁波中学。理科综合 化学 一 考试内容的变化。对比去年的考试说明,浙江省2012年理综化学部分在学习能力要求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对考试内容做了以下调整 笔者认为 1.考点增加。初步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了解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
2019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理科 全
二 现代文阅读。能阅读分析实用类 论述类文本。阅读鉴赏文学类文本。一 实用类 论述类文本阅读。1 文中重要概念含义 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2 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3 语言特色的分析,文章结构的把握,中心意思概括。4 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5 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6 对文本所产生...
2024年高考考试说明
其次,古诗文阅读重视理解,诗歌强调在对比中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样题用去年高考题替换下前年的高考题,这一变化表明,对文言文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能力的考查更加明确,预计这样的题型还将延续。样题还在文言文中考查了对文本内容和诗歌的理解,这是一类新题型。除此以外,诗文背诵题目将放到具体语境中,考查考生对名句名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