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历史北京卷考试说明

发布 2022-11-02 08:10:28 阅读 8780

2023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发布。

历史 ]2023年北京卷《考试说明》(历史)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同时结合北京市高中历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总体稳定,局部调整。具体而言,“试卷结构”和“考试内容及要求”部分保持不变,修订主要体现在“参考样题”部分,在保持原有题型数量和结构的基础上进行部分调整。调整如下:

上述新样题和保留的样题共同构成2023年的“参考样题”,包含10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外加学科间综合题2道,做到点面结合,既有较广的覆盖面,又有纵深的各层级能力与基本素养的考查。更换后的“参考样题”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基础和主干知识,以丰富多样的素材为载体,反映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历史现象、事件和结构,重在考查学科基本素养与学科思维水平。

无论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选取中国和世界历史的重大发展,从总体设计而言,既可勾勒出历史的发展脉络,又借此考查学科的基本素养与能力。

2、强调学科基本素养与方法,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相对而言,鉴于题型功能,选择题更侧重基础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基础能力,而非选择题则保持了中西对比、大跨度、综合性强的特点,在阅读材料的选取和设问方面体现能力考查的综合性,考查考生解读**资料,分析具体问题并寻找自己的路径解决问题的高阶能力,以及在较为广阔的历史时空框架内对历史发展与演变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阐释的核心素养。

3、与考查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相适应,注重试题的开放性和选择性,辅之以梯度式评价标准与赋分原则,鼓励考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呵护考生个性的养育与表达。

例如2023年第37题和2023年第37题,以及学科间综合题2023年第40(2)题等,都有较高分值的开放性设问,第40(2)题还给出两个设问,考生可以任选其一作答。2023年第37题第(3)问围绕历史学习的价值展开,开放力度大,是对考生中学阶段历史学习的综合检验,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核心价值三位一体,尤为强调考查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4、贴近教学实际,贴近现实与社会,考查方式与角度力求新颖灵活。

首先,在力求试题形式与考查目标契合的基础上,从考生认知特点与兴趣出发,注意素材的平易近人,有助于考生从多角度感知历史与现实之间丝丝缕缕的联系。其次,通过设置新情境,以小见大。从中观和微观层次切入历史,以鲜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素材背景,不仅便于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还有助于考生以史为鉴,推己及人,加深对现实社会的理解。

再次,从试题立意的角度关注考生发展与社会现实,比如从世界史的视野关注儿童问题以及历史学习的价值;关注传统文化、教育改革等重大社会议题,引导考生能够以历史的眼光观察万物,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

5、注重考试的教育功能,旨在培养考生的历史素养与人文情怀,培养考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并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所选样题既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又涉及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置于人类文明演进的框架中加以反思与考查,一则追根溯源,并多角度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旨在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继承并弘扬之;再则立足本国开拓视野,在比较中认知世界各国各地区文明发展历程,进而理解不同的文明和族群,此乃人类相互理解和谐共处的前提与关键。

通过“参考样题”的调整和整体规划,希望对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一是引导教学要重视基础;二是引导教学要渗透学科基本素养与思想方法,注重提升考生的学科思维品质,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三是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观察现实和社会,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四是注重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学习考试说明,解密高考试题,培养学科素养。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高考试题解读。

一)一、2012—2018全国卷考情统计。

2、高考真题解读。

一)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

1.(2017·全国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a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受封对象与周王之间的关系来分析. a.从材料可知,分封出去的都是皇室宗亲,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西周分封制刚开始实行的是军事据点制度,也就是说派遣一部分周王室的政治力量到地方上去封邦建国,然后逐渐与当地人民进行融合,取得对地方的统治权,巩固西周对地方的统治,这必然就加强了周部落与周边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巩固了西周对地方的控制.

b.分封制主要是地方官制,不可能加强君主**的权力,另外,西周时期,没有形成**主义**集权制度,君主**权力在当时不是非常突出,西周主要强调以德治国.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分封制地方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西周王朝就是不能够直接操控地方,所以实行分封,选项表述是错误的.

d.材料主要体现的,西周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侧重周王室内部的权力传承关系,材料也没有直接涉及到贵族世袭特权的存在.真正从根本上保证贵族世袭特权的制度是宗法制,而不是分封制.

故选a.]2.(2014·全国卷ò·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c [°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选c项。]

二)立足史料实证——创新情境灵活考。

3. (2018·全国卷ò·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了夏桀,创立了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的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的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a [商汤见人所设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乃去其三面”,显示了他的仁德之心,他从而得到诸侯拥护,并最终取得天下。《史记》中的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故a项正确。农业生产是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而非生态保护,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统治者治国理念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故d项错误。]

4.(2013·全国卷·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有效信息: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体现了秦国已经走向集权,c项正确。

a项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b项表述本身错误,分封制下君主权力有限;d项表述本身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制就已经遭到破坏。]

三)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

5.(2012·全国卷·24)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时说:°**权稍薄弱,则有**,有**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动荡是**权力产生的前提。

c.**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制度的基础。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材料中的°**权愈积愈进±体现了**程度不断加深。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古代从秦朝建立君主****集权制度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程度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尤其是清朝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达到了顶峰,故选c项。]

四)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

6.(2016·全国卷ó·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b [题干反映的是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格式和内容情况。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意味着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符合题意。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商代一样,都是°金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

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故排除c项。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排除d项。]

7.(2016·全国卷ò·24)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并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是乾隆年间,内容是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反映了这一时期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密切。福建到台湾定居者很多,再联系清前期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的史实,可知b项符合题意。

a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族谱编修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体现,突出了血脉传承关系,故排除。c项表述错误,故排除。d项与乾隆年间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3、学科素养的培养——史料分类。

以秦朝政治制度为例。

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详细地说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鉴别运用史料,解读获取信息,加强处理史料的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目标中“解读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

2023年高考北京卷历史《考试说明》

历史 2019年北京卷 考试说明 历史 依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和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同时结合北京市高中历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总体稳定,局部调整。具体而言,试卷结构 和 考试内容及要求 部分保持不变,修订主要体现在 参考样题 部分,在保持原有题型数...

2023年高考北京卷优秀作文 说纽带

狄德罗如是言 任何东西都敌不过真实。只有我们行动起来,构建文化传承的纽带,传统文化才能万古长青。阅卷组意见 本文以文化的纽带为切入点,第二自然段引用龙应台的话,以证明 纽带 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文章先后采用故宫的钟表修复师王津 木工手艺人李寿升,以及传承文化的屈原和司马相如的事例,以佐证自己的观点...

2023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

2018年高考北京卷 考试说明 近日公布。与2017年相比,新版 考试说明 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略有调整。语文 英语 生物学科有所变化。所有科目都对样题部分进行了微调。语文学科中,论语 纳入经典阅读考查范围。详细解读请看1月17日出版的 北京考试报 语文最主要的调整是,将儒家文化经典著作 论语 纳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