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讳言,在现实社会中人民批评**实在不易,甚至还有些危险。就因为在新闻报道中没有说领导的好话,县委书记就不惜大动干戈派人进北京教训记者;普通公务员通过短信对所在地方的不良风气发表点意见,竟然遭到刑事拘留;青年农民在异地网上匿名举报**的一些不端行为,也难逃**的“法眼”,被跨省千里追捕归案。更让人感慨的是,这些批评**的公众固然难堪,好歹人身还算安全,比起有的地方针对**违法行为而被报复致死的举报人来说,他们已经算很幸运的了。
当然,**不喜欢被批评,不接受被批评,除了确实有些**和有些**工作人员讳疾忌医,老虎屁股摸不得外,更多的是担心批评引来的负面效应。比如,现代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众口难调,做任何一件事不可能让百分之百的群众都满意,那么不满意的群众就会有意见,就会来批评。你也批评我也批评,**工作还怎么干?
又比如,有一些批评纯属子虚乌有,甚至就是诽谤,如此放纵下去怎还了得,**威严何在?
这些顾虑貌似有理,实乃借口。群众从来没有要求**做的事情必须“一致同意”,只要你兼顾了最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公理自在人心,不怕无理取闹,怕就怕我们一些**的一些行为首先考虑的是小圈子小群体的利益,这样的行为群众当然要批评。群众的批评变成诽谤同样不可怕,**自证清白的途径和渠道肯定比老百姓要多,只要**把事实大白于天下,诽谤怎会有存在的空间?
关键是我们的一些**和**工作人员确实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只好***息,故作神秘。
从表面上消除批评并不难,我们的一些**现在正在这样做。问题是没有批评不等于就是满意,更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不让批评将会导致更严重的对立。在不让批评的情况下,群众难免会有情绪,会有负面的东西。
这个时候不是去消除批评,而是要消除阻碍批评的各种因素,既包括技术性障碍,更包括一些**傲慢的心态、拒斥的举动。这也就是温家宝总理强调“创造条件”的深意所在。
我们之所以讲让批评**成为一件自然的事情,是因为在自然状态下的批评不是破坏性的而是建设性的,不是负面的而是正面的。当批评**对群众来说成为一件自然的事情,就好比渴了可以喝水、饿了可以吃饭,群众就会以平和的心态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贡献民力,这样的批评可以帮助**和社会少走弯路,少付出代价。当**视批评为自然,就会满怀感谢之心,及时、充分、有效、真诚地汲取人民群众批评中的有益成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这样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就是中国社会战胜困难走向繁荣的过程。
半月谈2023年第7期
任何一个 都会对新兴产业发展寄予更大的希望,因为,它很可能就是新一片市场的蓝海,新一波竞争的引领。只是,不可不慎重 如何介入?介入多深?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 的决策引领 产业导向,但政策扶持的重点应是市场需求的拉动,而非生产环节的刺激 底线应是经济效率的提升,而非公共财政的浪费 取向应是发展模式的转换...
2023年《半月谈》第7期
半月谈 2013年第7期 半月评论 尚德警钟为谁敲响。无锡尚德的警钟敲响了 这个开启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军企业,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巨头,因受企业债务危机影响,被法院依法实施破产重整。尚德警钟为谁敲响?它是为企业管理敲响 盲目扩张规模,财富伦理淡薄,如何自持?为光伏产业敲响 低端环节严重过剩,企业之间...
半月谈2023年第7期
让批评 成为一件自然的事情。在今年的 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 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 监督 话语谆谆,话语铮铮。谆谆在于告诫我们的 和 工作人员要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清醒的自觉,铮铮在于服从人民权力 维护人民权利 捍卫人民尊严的态度旗帜鲜明。在现代社会,出于完成公共建设和公共服务的需要,公民把自己的权...